几年不造船把设计团队和工人养着,等到过几年再要造船的时候差距就出来了。
不过既然现在康联已经在战争中,验证过空军技术了,那么现在也就是时候开始空军建设了。
在加盟国开始建立空军之后,康联的空军索要承受的压力自然会降低,所以就现在的局势来说三百架各型飞机的规模也基本上够用了。
唯一令维克托感到不太满意的,就是航天局在研制轰炸机的时候日常难产。
按道理,航天局现在连使用双引擎,机首装备了一门37毫米反机甲炮与四门23毫米的攻击机都能够弄出来。
按照之前搞运输机与飞艇的经验再弄出一个轰炸机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不了就是航程短一点,机身脆一点,载弹量少一点,轰炸准度差一点而已。
这些对于第一代轰炸机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
反正有得用就行了,有问题后面可以慢慢出改进型号嘛。
改进型号都搞不定,你那就吸取经验再弄新机型嘛。
总之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去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焰军对于新装备其实都十分包容,比如之前立下不少功劳的装甲车。
虽然焰军驾驶员对这烤箱一样的玩意纷纷表示,这玩意简直就是工业垃圾,完全就是用来谋杀驾驶员的存在。
他们强烈质疑设计人员是不是吃了汽水厂的回扣,才会弄出这么一个百公里消耗两箱汽水的玩意。
但是在骂骂咧咧之余,依旧像是宝贝一样保养这个被他们称为移动烤箱的装甲车。
从战场上下来之后,稍微擦破点漆都想办法把漆给补上。
并且写出了足足两斤重的使用意见,希望后方的工程师能够对后续车型进行修改。
所以就算是航天局弄出了什么垃圾玩意,但是只要能飞焰军都会本着拨到盘子里就是菜的态度,先收下来用。
然后再用按斤算的反馈意见,让航天局赶紧搞快点更新版本,就算是屎也要搞成巧克力味的屎才是。
所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中吸取足够的经验。
而作为革命同志,焰军完全不介意帮助航天局吸收足够的经验。
大不了就是再用几斤乃至几十斤沾着机油与汗水的修改意见发过去,大家都是革命同志理应互帮互助嘛。
不过即便焰军如此慷慨大方,航天局也是没能拿出轰炸机的设计来。
因为在航天局看来,前线支援与战术轰炸的任务交给攻击机就好了。
那架双发攻击机除了机首的机炮之外,还能够再搭载六枚一百公斤级的航空炸弹。
进行战术轰炸已经完全足够了。
所以航天局本着专机专用的思路,准备折腾的是能够进行战略轰炸的重型轰炸机。
不说是能够执行跨过暴风洋轰炸布兰登尼亚首都的任务吧。
至少也要能够完成当年维克托往水里扔PPT时候吹出去的指标,能够把一吨重的大炸弹扔到日耳曼尼亚的维多利亚女皇脑袋上吧。
所以对于轰炸机的研究,航天局的想法一直都是要么这玩意能够飞的够高够快,能够在别人反应过来之前就把炸弹扔了跑路。
要么这玩意足够皮实,能够顶着拦截与防空火力,飞行到目标地点然后投下炸弹。
一开始航天局是想要使用第一种方案的,毕竟火箭引擎他们已经玩了很久了。
比起造一堆飞行的火力盒子,还是造一个扔了炸弹就跑的玩意更刺激。
毕竟防空火力再强,打不到就等于没有嘛。
而且就现在布兰登尼亚他们搞的螺旋桨,要想追上火箭引擎的战机,那难度就稍微有那么一点大。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常常狠骨感。
不同于攻击机,耐揍就行了的指标。
这种战略轰炸机要想跑得快,还想要载弹多。
毕竟速度和机身强度之间的关系稍微有那么一些微妙。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下功夫,简单来说就是玩命吹风洞。
在狂吹了一通风洞之后,他们发现就这要求那还得是飞翼机啊!
不过造一个飞翼机的机身简单,要给飞翼机装上火箭引擎也不难。
但是要折腾出一个能够操纵飞翼机的飞控系统,则是一个让航天局头秃的大工程。
本来一开始在选择走这条路之前,他们的想法是普通火箭飞机,半机械半电控都能够操纵了。
飞翼机稍微难上一点,也不至于太过离谱吧。
然而事实证明,给飞翼机写程序就是特么的离谱。
所以轰炸机项目就日常难产。
而此时验证机都已经制造完毕,就只差一套飞控程序让这玩意飞起来。
所以就像是老话说的,钱花都花了,所以终止计划是不可能终止计划的,只能够等航天局那些程序员们把飞控程序写完。
然后再看看这种飞翼轰炸机,究竟是一代神机还是一代神经了。
玩技术哪有不烧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