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情上来说与大部分同时代的第三国际宣传片并没有太大区别。
实际上这个剧本一开始就是出自康联的宣传部门之手,只是在拍摄时他们需要焰军的配合。
正好报告交过来的时候,维克托就在焰军的宣传部门审核今年的征兵宣传画。
听到了他们请求部队协助的请求,维克托就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精神,去片场围观了一下拍摄。
这个年代的电影拍摄,还是固定机位。
也就是摄像机固定不动,一切表演都在摄像机所拍摄的这个画面中出现,中间的转场就用黑屏加字幕的方式来表现,就和作者知不知道怎么转场就画分割线似的。
维克托一看,你这玩意这么拍怎么行?不行!你应该这么拍。
但是电影的导演也是有脾气的,作为一个从业多年,拍了无数部电影的人,他觉得打仗你维克托行,拍电影我行,所以你就不要在这里指手画脚的碍事了。
维克托最恨的就是有人说他不行,虽然此时早就人过中年,但是男人不能说不行。
所以维克托干脆在拍了桌子之后,强行夺过片场的控制权,开始展示什么叫做跨时代的电影艺术。
一开始因为维克托确实是门外汉,浪费了不少胶片之后,被那个导演冷嘲热讽,甚至这件事还上升到了政治局。
伊里奇本人带着万戈里奇和约瑟夫亲自过来看维克托这人是不是飘了,居然干涉别的部门的运作。
但是到了片场之后,维克托用自己的口才以及他那套虽然听不懂但是感觉好有道理的拍摄手法,以及自己一贯靠谱的形象成功说服了伊里奇和万戈里奇让他来接管片场。
接下来在维克托搞懂了脚本还有分镜,并且呼叫装甲设计局,给他弄来了一套可以让摄影师推着摄像机跑的支架之后。
一种新的更接近与维克托上辈子重开前的电影就诞生了。
这种摄像机位会移动,甚至维克托为了拍摄大战时期残酷的堑壕战,甚至借了一架腌黄瓜飞机将摄像机架上去,并且动员了空降军第一师来参与拍摄。
整个伞兵师按照大战的标准重新构筑了几道战壕,并且为了场景的真实性,维克托还让一个重炮旅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炮击练习。
电影的音效也是直接拉出相应的武器进行录音,如此大规模的人力与物力投入让这部电影的成本高的惊人。
但是在如此多的投入之后,维克托得到的也是一部划分了时代的电影。
从此电影技术被分为维克托拍摄《新生》之前,与维克托拍摄《新生》之后。
<img src="https://c1.kuangxiangit.com/uploads/chapterimgsnew/592/196176/220621/1655826785-100303705-108939017.jpg" alt='人力雷达'>
星火将燃 : 第209章202 要不然我们试试文化胜利?
《新生》在上映之后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虽然整个剧情可以浓缩成一句,卢西亚起义者拯救了困境中的布兰登尼亚人,他们之后又去解放仙人掌与鹰之国。
与同时代的很多其他电影的剧本相比,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尤其是这个电影由于剧情原因,放映时长整整达到了四个半小时,对于很多看电影时喜欢吃点什么或者喝点什么的观众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因为生理上的不可抗力,他们需要二刷或者三刷才能够看完这场电影。
然而在拍摄手法上,这部电影被这个时代的电影人与文艺工作者称之为圣经。
首先便是当摄像机开始跟着人物移动,之后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就完全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在电影一开场没有多余的介绍与字母,就是镜头跟着主角一起在战壕中移动,在展现了战壕的环境以及士兵的麻木之后,又随着主角顶着条顿人的机枪发起冲锋,与条顿人在堑壕中进行残酷的肉搏战。
之前只看过定格电影的观众那里接受过这种刺激,这一段让观众们甚至以为自己就是电影中那些士兵的一员,甚至还有人在主角在白刃战中被刺刀命中大腿然后倒下时发出了尖叫。
光是这一段剧情的运镜,就已经足够在教科书中占据一个章节。
然而维克托的搞事还没有完。
当主角倒地之后,本着钱花都花了的想法。
维克托还拍了一个镜头从倒地的主角身上逐渐向天空中拉高,最后完整地展现出了那一段真的是用炮火反复轰击之后“横尸遍野”的战场后,才在一片黑幕中跳出了电影的片名《新生》。
很多导演在看到这段镜头之后人都傻了,完全想不明白这段镜头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
仅仅是开头这两段光靠运镜就能够进入教科书片段,就已经让无数电影从业人员为此感到疯狂。
但是更让他们感到疯狂的,还是之后整场电影在采用移动式机位之后。
便给了观众更好的代入感,仿佛就像他们也在现场一样,让他们的心情能够随着剧情的推进而不断发生变化。
受限于技术不足,虽然维克托脑里子还有子弹时间,子弹摄像这些拍摄方式无法实现。
不过像是在约翰从家中狂奔出去寻求帮助,结果遇到了伊万的那场戏。
维克托就非常大胆地使用了刚刚问世的八毫米手持摄像机,让举着摄影机以第一人称视角一路狂奔,再在配音中配上剧烈的喘息以及心跳声来展现约翰内心的惶恐。
整部电影中到处都是这中前所未见的开创式拍摄手法,再加上维克托深知剧情不够音乐来凑的拍摄定律。
所以维克托让焰军的歌舞团,很是为这部电影录制了许多背景音乐。
反正维克托只需要哼一个调,就有专业的音乐人来完成后续工作。
所以维克托脑子里那些震撼人心的BGM基本上被他毫不留情地掏了一个七七八八。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别说是普通观众了,就连那些专业的电影人也只能表示,这玩意我真没见过。
《新生》在第三国际成员国中播出时,直到电影结束最后影片结束演职人员的字幕弹起时,观众们还久久不愿意离场。
甚至出现了一个人连续看了五六场,最后被督察怠工的契卡们从电影院中给架了出去的事情。
观众如此狂热所导致的最直接结果便是《新生》这部电影直接横扫了当年第三国际的全部院线。
观众宁可排灯去看《新生》也不愿意去看别的电影,于是电影院与工人俱乐部不得不响应观众要求,几乎将《新生》的排片率给拉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