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就是花钱整了两个改良DLC。
真正的改进,在肺部和头部!
“根据上次战斗的经验,我发现,鱼类的头骨结构还是不行;附着的肌肉比较有限,而且力矩好像也不是特别的好,也不适合大力的撕咬。”
“而且陆地运动很快就疲惫了,可能跟我拉胯的鱼鳔呼吸系统有关吧。”
三叶是很擅长批评与自我批评,更善于总结问题的。
他就是根据这些经验,花了大价钱,对鱼鳔和头部进行了改造。
鱼鳔方面其实很简单,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加厚鱼鳔的厚度,以及在其中增加类似“膜”的结构,以扩大气体接触面积。
而头部的改造,则更加复杂、花费的也更多,还跟鱼鳔改造牵扯上了。
首先就是鼻孔。
其实,鱼类都是有鼻孔的;但大部分鱼类的鼻孔都不能辅助呼吸,因为它们主要是嗅觉感受器官,与咽腔并不相连。
而与咽腔相连的鱼,便是肺鱼形类和那些比较演化的肉鳍鱼类了。
按理来说,真掌鳍鱼也应该有这个功能。
但三叶的这套鼻孔由于是继承自裂口鲨的,自然还是典型的鱼类鼻腔。
这导致他在陆地上吃东西的时候,吃一会还得停下来喘气,这就极大的破坏了他的进餐体验。
所以,鼻孔必须改!
再加上他还舍不得嗅膜啥的,所以鼻腔改的更是比较痛苦。
于是,为了在保留嗅膜和洛伦兹壶的情况下,让鼻孔成为呼吸系统,三叶还特别花混沌能量买了一个体格增大百分之五。
在花费了大价钱之后,能够代替嘴边、独立呼吸的鼻孔终于出现了!
为了让在水下游泳时,鼻孔不至于进入,三叶还买了个“鼻孔封闭肌肉群组”,就是抹香鲸在深海用的那玩意。
三叶对于头骨的形状和骨骼,也进行了大量的“修正”,花费了海量的混沌能量。
他的头部现在呈现后宽、前部收窄,有一个明显的“长吻部”,与完全鱼型的真掌鳍鱼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三叶已经拥有了一颗类似陆地脊椎动物、特别是后世离片椎类的脑袋了!
这倒是很符合潘氏鱼的外形。
三叶其实没有任何登陆的意思,只是根据他面对的“环境”,对自身的形态做出了一系列的适应性调整。
但是却很“巧合”的,走上了远古祖先们一样的道路。
很多人总觉得脊椎动物登陆,先是顶着一颗鱼脑袋,用肉鳍慢慢爬上陆地之后,再从身体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人们的想象中,鱼类到陆地脊椎动物的过渡形态,应该是一种长着鱼脑袋、四肢短小、拖着笨重的身体爬动的家伙。
但是近些年的研究证明,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
陆地脊椎动物在登陆之前,可能一些陆生动物的特征,就非常明显了。
而这些特征,其实并不是为了登陆而准备的!
脊椎动物的登陆,可能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
“我现在,只是一只刚刚将鱼鳔转化为原始肺、拥有陆地脊椎动物头部、但是却并不太能在陆地运动的鱼。”
三叶在“湖泊”深处游动着,观察着自己的身体。
“果然,目前看来水中游荡才更适合我。”
“这幅身躯暂时还保留着适合在水中游动的流线型外形,就像个拉长的大鱼雷;在陆地上的行动方式……”
在刚刚升级好身体之后,三叶试过在陆上活动。
最后发现那运动方式活像一只在泥潭里挪动的泥鳅。
“不过肉鳍的变硬和伸长、鳍面扩大对我来说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在干陆地的运动能力没有得到太多提升,但是在泥浆里我却能以比较快的速度滑行、游动了。”
“而且我似乎也能像那些肺鱼一样,拥有了不错的打洞能力!”
“但我和那些肺鱼又不一样!”
“我还拥有感觉电场的洛伦兹壶以及嗅膜,我还有智力,可以规划挖掘的路线和目标!”
“那么下一个目标……”
“轰——哗——轰——!”
三叶用肉鳍,拼命的在泥地里挖掘着,将大量的“泥浆”向自己的身后抛洒着。
在这片“咸水湖”里,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浑水”区域!
不过幸好,这回遭重的不会是多灾多难的位面城环形山了,三叶挖掘的地点,位于“湖水”逐渐变浅的地方。
实际上,这块地方应该叫做“大陆架”;而且还是大陆架比较靠近海岸的地方。
至于选择方向……
单纯是因为在这片陡峭上的湖岸方向,三叶用嗅膜嗅到了大量微生物,以及新水域中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