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躯龙,这种正儿八经的海爬,就是属于有着“因循守旧”之名的喙头目!
身体改得连妈妈都不认得了。
当然,现存的喙头目确实非常“基干”是不假;但是每个种群都得保留一些基干的成员,才能在未来延续下去。
比如鳞龙目就有大量长的非常基干,也固守着基干生态位的成员,哺乳动物也有鼩鼱之类的“不忘初心者”。
倒是在中生代如日中天的恐龙总目,在大型、主流生态位上狂飙突进,像始盗龙这样基干形态的小型成员基本全都没了。
也正因为如此,白垩纪ET之后,就没有传统形态的长尾巴、双足行走的“恐龙”出现了。
假如真有那么一支坚持小型生态位、基干形态的恐龙一直存续到陨石落地;那么很可能新生代的演化史会改写。
不过,这对于恐龙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小型食虫和食腐的生态位,他们都交给了鸟类了。
鸟类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并成功的挺过了白垩纪ET。
不过代价就是——在大灾变之后,陆地生态位的失守、以及鸟类反攻陆地的无功而返就是必然的了。
忘本之物,必永失曾经之荣光。
在喙头目中,喙头蜥这样的成员“负责”不忘“初心”,他们也很好的完成了工作,守着喙头目最后的希望,等待着时机或者湮灭于地球历史之中。
而腹躯龙,就属于开拓、探索新的生态位了。
他们的身体变得非常修长,四肢逐渐变得短小、演变为蹼状肢;尾部肌肉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可以给腹躯龙提供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鼻孔也向头顶的方向移动,以方便换气。
在总体上,有向着“面条”发展的趋势,颇有几分早期沧龙的味道了。
可惜,腹躯龙生不逢时。
沧龙下海的时机很巧妙,正好碰上了上龙和鱼龙完犊子的时间点,海洋生态位出现了空缺,因此他们才得以上位,书写了鳞龙家族史无前例的辉煌。
但腹躯龙就不行了。
他们下海的时代……
鱼龙、海鳄、上龙、蛇颈龙等大佬纷纷登场,鲨鱼也逐渐复苏,整片侏罗纪海洋那是神仙打架。
人家鳄鱼,堂堂“主龙旗”,老高贵啦;他们下海都不好使,整天在内卷中挣扎,喙头目个贫下中农没事凑什么热闹!?
一边凉快去!
就这样,喙头目在生态位上拓展的努力,就这样木大了。
真是一个励志而悲伤的故事啊。
三叶知道这些,但目前他没考虑这么多,就算想到了也不影响他下面的行动。
感谢自然界生物的努力演化,感谢他们一路走来的不易与励志,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如此多的亮色与美味!
“不过,腹躯龙一般只有1.5米到2米,这家伙……”
“这尼玛德都有六米了!”
“快跟我一个个头了。”
“这世界的创世神是不是在BBC干过啊?”
“这一把,干好了一顿大餐。”
“干不好不说缺胳膊少腿吧,也得伤筋动骨。”
“但是,风险捕猎嘛,拼了!”
三叶慢慢的靠近,在“海边”探头探脑的。
而此时,那条腹躯龙也笨拙的在浅海中游动着,而且还向着岸边游来了!
“较量一番吧!”
489. 老虎浅水逮鳄鱼
其实,三叶这次的狩猎风险相当大。
陆地生物去攻击还在海里、和自己等长的海洋爬行类……
有点找死的意思嗷。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等长情况下,水生生物是要比陆地生物重一些的;毕竟如果主要生活范围是水域、不太考虑上岸的话,那体腔就可以考虑往大里长。
毕竟,水可以提供一定的浮力,帮助支撑身体;同时,在水中的运动,也往往并不会因为体腔大就显得笨拙。
鲸鱼的体腔很大吧?
但很多都是游泳高手。
再说一个反常识的事情——蓝鲸的游泳速度其实比虎鲸快很多,正常情况下,虎鲸是不可能追得上健康的蓝鲸的。
而现在三叶的选择,就有点像老虎跑去攻击潜水中、和自己等长的鳄鱼。
虽然有什么“是鱼就归猫管”之类的营销号说法,但是老虎杀死比较大泽鳄的记录,都是在陆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