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猫猫,但更像是大号黄鼠狼或者是狼獾。”
“嗯,头那么大,还是像蜜獾或者平头哥吧。”
“不过,这家伙实际上应该是……”
“Moschowhaitsiavjuschkovi……吧。”
这个所谓的“Moschowhaitsiavjuschkovi”,又非常艹蛋的没有中文译名,而且这货发现于俄国,命名也是由俄语命名的,所以也没法照着直接翻译。
无奈之下,三叶只能以貌取兽,把她叫做“獾头兽”了。
獾头兽属于“兽头亚目”,兽头类算是早期合弓纲中与现代哺乳类比较近的一支了。
所以虽然“獾头兽”依然还有很多原始的特征,比如四肢粗短、腰肋依然发达之类的;但浑身毛发的她,已经颇有“哺乳动物”模样了。
长得确实挺像蜜獾或平头哥的,但体长却能达到惊人的两米多!
这已经有平均狮子和老虎的大小了。
平头哥的身材加上老虎和狮子的大小……
这不怼遍天下无敌手?
不过最让三叶惊讶的,还是这货居然还有一对耳刀!?
“啊?”
“我记得一般认识,最早的耳刀出现于早白垩纪,是在听小骨完全就位之后,用于收集空气震动的外耳廓才逐渐出现。”
“现在看来,这段演化史要改写了。”
很多早期合弓纲的复原图,都是有毛发而没有耳刀的。
这让他们看起来都挺怪的。
就像是长了毛的短尾蜥蜴。
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哺乳动物的耳刀中,有由锤骨、方骨和镫骨三合一组成的一套“听小骨系统”,可以把鼓膜的震动高效的传递给神经系统。
而锤骨、方骨都并不是原本就在耳刀里的,反而曾经是下颌骨的一部分。
耳刀中的“原住民”,只有镫骨一位。
因此,如果只有镫骨的话,对空气的震动就没有那么敏感,反而更依赖于地面的固体震动来获取情报。
而早期的合弓纲成员,比如盘龙目、二齿兽类,甚至包括比较晶壁的兽头类、犬齿兽和早侏罗纪的哺乳类,是都没有“听小骨”体系而只有镫骨的,所以也就没必要再搞一个“外耳廓”了。
当然,这个理论也不绝对。
很多猫头鹰,头上就有类似“耳刀”的羽毛,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收集声音。
“这又是一个重大发现!”
“而且,这猫猫的耳刀好萌啊,好像摸一下……”
虽然不是真正的猫猫让三叶有点失望,但总之……
有那么点像了。
毕竟猫科动物的始祖,马岛獴,长得也就是一幅黄鼠狼模样。
“不过……”
“没事!”
“快来当我的客户吧!”
“我可以把你从这幅平头哥的‘贱凶贱凶’的模样,改造成大猫猫!”
“比如残暴狮或者剑齿虎!”
别看三叶整天赞美恐龙,他就是个“精神蜥形纲”了。
他会在爬虫馆或者博物馆里感叹蜥形纲的伟大,并不吝赞美之词。
但出来之后……
该去撸猫还得撸嘛。
这就像傲娇这种属性听起来很好,但要是真的谈婚论嫁过日子,那最好还得找个温柔可人的妹子。
蜥形纲虽然要么长得威武、要么长得神秘,但是却没几个萌物。
也许……
猫头鹰算是蜥形纲萌度的顶点了!?
但是,猫头鹰毕竟只是众多蜥形纲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相比之下,合弓纲……
也就是哺乳动物,在长出耳刀之后,萌度和颜值大涨。
最后居然还出现了猫科、熊猫和虎鲸这样直戳人类灵魂和本能的存在!
“呃……当然,现在还有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