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下,“Tyrannosaurus”其实最早的翻译名称就是霸王龙。
而由于暴龙属,或者霸王龙属只有一个种,所以平时用属名称呼也没什么关系,并不会搞混。
霸王龙和暴龙,也是同一个物种,只不过翻译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过现在霸王龙这个名字用的比较少了。
根本原因还是“霸王”这个词,跟种名“rex”有词义上的重复。
“rex”的词义,是“君王”或者“霸王”的意思。
所以如果把“Tyrannosaurus”翻译成霸王龙,那么“TyrannosaurusRex”,就是霸王霸王龙了。
这个……
就又整成一套娃了。
在“双命名法”中,无论“种名”还是“属名”往往会夹杂着命名者的一些私活。
有些没什么想法的学者,就以发现的地名命名;有些比较严谨的,就会以化石的形态命名;还有一些想名留青史的,就可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当然,也有为了纪念某位重要人物而命名的。
比如一种蛇颈龙类,就被冠以“爱登堡龙”;这种命名方式,就是为了纪念主持过很多纪录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
三叶见过最奇葩的例子,是用自己的老婆给新物种命名。
艹,太踏马浪漫了!
奇异辽宁龙,的双命名法其实也挺中规中矩的。
其中的属名“辽宁”,是指发掘的地名,具体的说,是辽宁省的义县地层组;“奇异”,就是指他们给发掘者带来的感受了。
奇异!
太踏马奇异了!
你一鸟臀目恐龙,居然吃肉!
太奇异了!
鸟臀目恐龙中,令人耳熟能详的有禽龙、各种鸭嘴龙、角龙类、剑龙类,还有就是奇异辽宁龙所属的甲龙下目。
听起来都是一水植食性的。
唯一有那么点杂食倾向的,就是跟合弓纲趋同的“畸齿龙”类了。
但在鸟臀目里,把食性演变成基本纯食肉的,也就只有奇异辽宁龙了。
更扯的是,辽宁龙居然还是鸟臀目、装甲亚目、甲龙下目的成员。
而且他们体长大概不到一米,很可能还是最小的甲龙!
嗯,最小的甲龙,居然吃肉!
甲龙玩的还真是骚。
果然,甲龙从晚三叠纪一直存续到白垩纪ET,也不光靠着苟运;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积极探索新的生态位和生存方式。
这种小型甲龙下目的恐龙,长得倒还有个甲龙样;不过那一身疙瘩的甲胄,加上短小却不乏力量的四肢,还真有那么一点……
巴西龟的感觉。
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和“巴西龟”很像;喜欢在河堤、河岸附近打洞,然后靠着不错的水性,在小溪或者河流里捕猎小个头的鱼类。
可以说算是中生代小水獭了。
看来,棘龙也不是唯一一位选择下水的恐龙,这不还有鸟臀目的奇异辽宁龙嘛。
“嗯……”
“他们搞定这些鱼,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奇异辽宁龙一般只能处理小个头狼鳍鱼之类的小鱼。”
“跟只比自己小三分之一的鱼斗智斗勇……”
“还得需要一点时间。”
“那样的话,大概会给我留点吧……”
“嗡——!”
三叶久违的想尝一尝小鱼的味道。
他再次用“变相怪杰”面具,把自己的脑袋换成了“似鹤龙”……
不对,是重爪龙的脑袋。
那极其狭窄的喙,能很好的突入水中,迅速的嘬取小鱼。
但由于头骨过于狭窄、脆弱,他们逮不了比较大的鱼,只能在浅水跟半米、一米的小鱼较劲。
重爪龙和似鳄龙,也算是中生代大仙鹤了,算是十足的“涉禽”。
但是当三叶走近的时候,才发现情况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