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三叶望着眼前有些修长的“鱼儿”,觉得他长得还蛮有特点的——背鳍特别大,几乎和身体一样高,从他的背部前端,一直延伸到尾巴后方。
胸鳍倒是有两对,但是没有腹鳍,尾鳍也和背鳍“合并”了。
看起来,并不像一条鱼,反而在轮廓上,倒和脊索动物的老祖宗,云南鱼之类的动物有点类似。
这种鱼其实也并不算大,只有大概只有一米左右长,最大的也不过一米五……
好吧,三叶得承认,这些鱼对于人来说是狗大了,菜市场都难得一见这么大的鱼;不过对于三叶这头七米多快八米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来说,就有点不够看了。
至少对于三叶来说,这些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大鱼儿”,也只能算是“小动物”了。
“嗯……”
“造型这么独特的鱼……”
“我倒是知道几种。”
“当然,和他们最像的,应该是石炭纪的Tarrasiiformes目的鱼类。”
“这类动物嘛……”
“比较冷门。”
冷门的物种,一般就没有中文译名,所以每回三叶就得爪儿脑残,给他们编个名字。
“就叫你们……”
“节椎鱼目吧。”
这个名字,和英文名没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三叶根据这种鱼的特征起的。
“Tarrasiiformes”相比现在的辐鳍鱼类,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的脊椎是分节、分区的。
现代的鱼类,大部分脊椎是不分区的。
也就是说,没有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之类的分别,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现代的鱼类是没有颈、胸、腰和尾之类的区别的。
而“Tarrasiiformes”的脊椎,这些通通都有。
虽然从外观上看去,他们确实只像一条修长、有点像泥鳅的鱼类,但是他们的脊椎整体构造,却反而和包括两栖类、蜥形纲和合弓纲的四足形类非常类似。
在演化树上的关系,应该比较贴近于四足类。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三叶给他们起名为“节椎鱼目”。
眼前的鱼,又更接近于“节椎鱼目”中的“TarrasiusProblematicus”,也就是“节椎迷鱼”。
顺便说一下,“节椎迷鱼”还是三叶给他们临时起的中文代号。
这种鱼最大的特点就是……
“鳗型,身体比较修长、细窄。”
“虽然并不适合快速游动,但是却可以像蛇一样扭动,非常适合在布满障碍物的水底蜿蜒穿行。”
“有的时候,旱地行舟,在泥泞、甚至干燥的陆地上扭动前进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的。”
“非常类似泥鳅……”
“呃,泥鳅好像太小了,毕竟一米左右的体格摆在那里。”
“那就是类似乌鳢之类的生态位吧。”
“泥鳅和乌鳢的混合体?”
“不过这样的构造,确实适合现在的这片荒原,怪不得爬出来了呢。”
现在的这片荒地,有着连绵不绝,但是并不算“大”的水洼子;也就是大概长宽少则“十几米”,多则“上百米”的“池塘”。
“池塘”之间,有一个接一个、非常浅的水泊。
“水泊”之间,还有纵横交错的“溪流”相连接。
“溪流”之间,也有“虫豸乱爬”的“潮湿”的泥地。
对于淡水鳗鱼型生物来说,这栖息地简直就是天造地设!
类似泥鳅的生物,不出现反而奇怪!
三叶对他们的到来并没有感到多大的惊讶。
“估计是从其它的沼泽,或者沼泽其它的什么地方跑过来的吧。”
“所以,那群因为内卷而跑出来的‘奇异辽宁龙’,其实就是冲着他们来的?”
“嗯,也有道理。”
“呃……”
“不过这群奇异辽宁龙也是勇哦。”
奇异辽宁龙正模化石只有34cm长,而且还很有可能是成年的;而三叶搞出来的这批,体长有一米左右,算是辽宁龙中的姚明了。
不过一般来说,奇异辽宁龙只能对付体格比自己小很多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