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儿”们的不断嗜咬中,祂尽力的左突右冲,但却什么都捞不到,能逮到几根羽毛就算不错的战果了。
而那些“大鸟”,虽然体格不小,体重在三叶看来,甚至都赶上狮虎了。
但却依然灵活的如同灵猫一般。
从容的躲避,从容的从侧面出击,和同伴之间的配合还无比默契。
看起来,就像是在戏耍、在玩一样。
“嗯……”
“就那‘狼蝠龙’的构造,来几条科莫多龙都能完爆。”
“就别说这些强大的‘南方盗龙’了。”
----
为了实现所谓的“生物多样性”,三叶把十只“小盗龙”改造成了一种名为“南方盗龙”的兽脚类恐龙。
他们生活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的阿根廷,体长能达到5米,体重能达到300多公斤;虽然这种体格在巨型兽脚类频出的白垩纪并不能算大,甚至只能说是小不点。
但这里可是南半球,连大盗龙科和阿贝力龙科这样,整个演化支找不出个十米的类群都能称王的南美。
在这里,有个300多公斤的体重,确实不能算小了。
至少那些满地乱跑的陆鳄大部分是不敢惹他们了。
至于南方盗龙……
一听这名字,好像和三叶现在的躯体“大盗龙”有那么一点关系。
但实际上嘛……
不能说半毛钱关系没有吧,但最多也就值半毛钱关系,大家也就都属于手盗龙类。
看一看西迪女士现在在三叶眼里的模样,就大概能知道“南方盗龙”实际上应该隶属于什么种了。
祂们有着较为修长的身体,修长的腿和比较长的嘴,满口利齿。
前肢比较短小,但也没有短到晚期暴龙科的程度,还是能发挥一些作用的。
细长、比较僵硬的尾巴能帮助他们保持身体的平衡。
最瞩目的一点,就是他们脚上第二趾膨大、隆起,化为了镰刀一般的指爪。
看到这幅打扮,外加这“南方盗龙”的名字;也许大部分人、甚至一些比较资深的古生物爱好者都会觉得,他们大概和犹他盗龙、达科塔盗龙一样,隶属于驰龙科吧?
有些古生物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们将南方盗龙归为“驰龙类”中的“半鸟亚科”,认为他们是南半球最大的驰龙。
然而,一些比较新的观点认为,半鸟亚科其实并不属于驰龙科,而是应该归到包含现代鸟类以及小盗龙类的“鸟翼类”中。
半鸟亚科的祖先,则是一群有着飞行能力的鸟翼类兽脚类恐龙。
只不过,他们没有像其它的鸟翼类成员,比如“今鸟”、“反鸟”一样,选择继续向蓝天进发,而是在身体结构变得积重难返之前,选择重回陆地发展。
于是,半鸟亚科就这么诞生了。
三叶经过研究,倒是比较倾向于这么一种并不算太主流的观点。
当然,后续还有更多非主流的观点出现。
比如我国著名的古生物界大佬徐星就提出过理论——别说半鸟了,就连整个驰龙科都是从会飞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而所谓“始祖鸟”,其实应该归为“驰龙类”这一脉的演化支,而不应该归到鸟类里去。
总之,在三叶看来,半鸟亚科的成员,应该算是历史上的第一种“陆行鸟”了;而且由于身体结构没有变得那么积重难返,他们其实还是有机会回到食物链顶端的。
至少,变得像达科塔盗龙、犹他盗龙那样的大型掠食者还是有可能的。
然而,尽管命运青睐了这支最早的“陆行鸟”,但他们,却给命运开了个“玩笑”。
他们抓住了重返陆地的机会,然后大型化,演化成了……
一群渔夫!
和依靠力量和速度捕猎的北方驰龙科不同,南方盗龙的嘴比较修长,牙齿也比较适合咬住光滑的鱼鳞,腿很长,还很瘦,粗壮度不太够。
看那卖相就不像是个“猛禽”,反而更像是“涉禽”。
半鸟亚科中的其它物种,比如鹫龙这样的家伙,亲水程度就更高了,完全就是个白垩纪大白鹭。
有可能,在南半球的半鸟们选择从天空返回陆地的时候,陆地中小型掠食者的生态位已经被陆鳄占据了。
于是,半鸟亚科干脆就选择躺平、不跟这群鳄势力卷了。
我嘬鱼去还不行吗?
没出息?
啊对对对。
但吃鱼多香啊?
不过近年的研究表明,南方盗龙也并不是纯粹的涉禽,他们还是会在陆地上追逐一些小型恐龙、哺乳类和陆鳄的。
捕猎方式大概就是用大长腿追上猎物,然后用镰刀状的第二脚趾控制住他们,然后再上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