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2 / 2)

🎁美女直播

早期的蛙嘴翼龙的牙齿,可能还比较大,但是越是后期的蛙嘴翼龙类,牙齿就越是细小。

这是因为他们逐渐放弃了以鱼类、蜥蜴等脊椎动物为食,转而专精于“食虫者”这一生态位的佐证。

不过,蛙类虽然大部分也有一双卡姿兰大眼,但往往却与“可爱”沾不上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皮肤,往往不是覆盖着粘液,就是麻麻赖赖的。

没办法嘛,两栖类,不这样整水分就都跑完了。

但是“蛙嘴翼龙”可是正儿八经的主龙,还是高贵的“鸟颈主龙类”,跟现在的鸟儿同出一脉。

虽然在过去,有观点认为鸟类的羽毛是在鸟成为鸟之后,才演化出来的;但是最近的发现却表明,羽毛,很可能并不是鸟类的专利。

甚至都不一定是恐龙的专利。

很可能,比较基干的“鸟颈主龙类”,也就是翼龙和恐龙的共同祖先,就已经拥有羽毛了。

也就是说,羽毛这神器,很可能真的是“祖宗之法”,而且还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祖宗之法”;那些浑身上下披着鳞片的恐龙,才是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的家伙们。

因此,翼龙是有羽毛的,而且也确实发现了拥有羽毛的翼龙化石。

其中,就包括蛙嘴翼龙科的一些成员。

有了羽毛加持,蛙嘴翼龙一改以前满身鳞片、光秃秃的造型,立刻就变得“福瑞”了起来。

毛茸茸的粗短圆滚身体,再加上卡姿兰大眼,那是真滴萌!

就算是现在很讨厌蜥蜴等爬行动物的人,也会忍不住想好好“RUA”他们的。

当然,一种生物是不可能靠“萌”存续七千多万年的。

蛙嘴翼龙类作为专业的食虫者,自然有他们在林间穿梭的秘诀——翅膀。

他们的翼展不宽,很少有超过一米的,但翼弦却很宽;这种结构虽然让蛙嘴翼龙没法飞的特别快,但是却长于转弯,能让他们应付林中的各种障碍。

不过,这种结构倒并不独特。

现在很多生活在林中的猛禽,其翅膀也是这种结构。

他们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翅膀的灵活性!

大部分翼龙延展出去、用于撑开翼膜的第二根指头,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翼指”,就是一根树长的棍子,很僵硬。

但蛙嘴翼龙不同,他们的“翼指”如同手指一样,其上的关节可以随意的弯曲;而一般的翼龙就做不到这一点。

在飞行的过程中,蛙嘴翼龙就靠着这能弯曲关节的翼指改变翼膜的形状和结构,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升力效果。

说通俗一点,就是可变掠翼!

这是他们能在林间快速而灵动的追逐猎物的关键秘诀!

而为了辅助他们在空中那矫健的身手,蛙嘴翼龙的羽毛也经过了优化,拥有特别的降噪功能,可以像猫头鹰那样,把飞行的声音降到最低,做到悄无声息的追上飞虫!、

蛙嘴翼龙一族,一但上天那就是各种秀!

也正这对飞行“秀”的翅膀,让他们成为了极为成功的食虫动物;也加速了蛙嘴翼龙的内卷。

大概是为了避开内卷吧,蛙嘴翼龙对生态位进行了细分。

他们不再满足于捕捉飞虫,而是开始细化到捕捉某一种飞虫。

在同一地层中,往往能出土好几种不同的蛙嘴翼龙,他们的区别往往在于脑袋和牙齿的大小;这意味着在同一时期,有好几种蛙嘴翼龙共存。

而这几种蛙嘴翼龙,则都以固定大小、甚至固定种类的昆虫为食。

极为精细的分工,确实让蛙嘴翼龙之间避免了内卷,但也为他们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早白垩纪,植物开始了“显花革命”,涌现出了大量的开花植物;而与此相对的,则是由“显花革命”引起的“昆虫革命”。

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型飞虫涌现出来了。

不过,凯撒笑、庞培哭。

新飞虫的出现,也让旧飞虫逐渐灭亡;而过于细化生态位,已经变得太过特化、也变得极为挑食的蛙嘴翼龙,就惨了。

没有办法适应新猎物的蛙嘴翼龙,逐渐凋零。

而在这个时候,“飞羽”这种黑科技的出现,也让鸟类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飞羽的逐渐完善,鸟类也展现出了不逊于蛙嘴翼龙的灵活性。

鸟类优势更大的地方在于,单纯献祭了前臂的他们,后肢的运动并不受影响;这让他们不但在空中,在陆地的行动也很灵活。

蛙嘴翼龙的生存空间,就这样被全维度的打压。

最终,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蛙嘴翼龙类全灭。

不过,就算这样,蛙嘴翼龙也是最晚灭绝的喙嘴龙类了;从蛙嘴翼龙之后,天空中就剩下了个头相对比较庞大的翼手龙类。

翼龙在食虫生态位上全面溃败,被各种鸟类所取代。

从此以后,翼龙也再没有收复过林地这个生态位了;这也成为他们没有挺过白垩纪末大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功的经验,需要吸收;失败的教训,也要吸取;这是三叶“演化咨询”的一贯态度。

因此,在对客户们进行“演化”的时候,三叶特意强调了“蛙嘴翼龙”的“通用性”;对牙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尽量让他们做到不再挑食,能应付各种型号的昆虫。

同时,陆地的行动能力也略微加强了一些,让他们可以在陆地上,以虽然慢,但也不能算太慢的速度爬行。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