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由于产地开采及运输难度很大,加上开采年代较为久远等原因,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比较破碎,还被挤成了一堆,保存的挺多,但是复原解读起来就很困难。
直到1972年,才有董枝铭先生首次描述并将那些化石标本命名为“喜马拉雅鱼龙”。
所以这造就了喜马拉雅鱼龙许多种不同版本的复原。
最早的论文版本里,喜马拉雅鱼龙的外形,是按照“进步鱼龙”的“鱼型”身材进行复原的,所以给出的体型是12米。
这个体型虽然算不上大,但脑袋却出奇的硕大,那头身比完全可以和上龙一争高下了;再加上鱼型的身材,那真是完爆上龙,欲与沧龙试比高了。
不过……
根据后续的研究,喜马拉雅鱼龙其实并不是比较“进步”的鱼龙,而很可能隶属于比较早期的“萨斯特鱼龙科”。
这就大大的加强了喜马拉雅鱼龙的体长了。
喜马拉雅鱼龙的体型,从鱼型一下就变成了介于“鱼型”和“鳗型”之间的模样,就像一条被拉长了的海豚。
体格从原来的12米一路暴涨到15米到20米之间,成为了几乎仅次于西卡尼萨斯特鱼龙的第二长有效鱼龙物种了。
说起来,喜马拉雅鱼龙在国内古生物圈的“名声”那可谓一波三折。
先是被说“煌煌十五米却只能嘬鱿鱼”、被鄙视,后来又被某位古生物爱好者的“神兽图”吹上了天,再后来又被祛魅过火,说是牙齿小、齿冠(既突出牙龈覆盖釉质的部分)只有六厘米,远不如棘龙甚至不如老虎所以很菜,只能吃一口吞下的食物,“嘬鱿鱼”的说法也没有大问题。
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实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的。
老虎和狮子的牙齿,在捕猎时发挥作用的,只有少数几颗牙齿,所以自然要长咯;而很多海洋脊椎动物,并不依靠几根特化的牙齿来捕猎。
他们的牙齿,往往是密集排列在嘴里的,猎食方式和陆地脊椎动物不一样。
打个比方,很多陆地掠食者的牙齿就像是长剑,猎杀时发挥作用的牙齿数量少,所以必须又长又直;相对的,海洋脊椎动物的牙齿往往更像是密集小刃组成的剪刀。
拿喜马拉雅鱼龙的牙齿来和生态位与捕食方式都完全不同的老虎和棘龙比,明显是误导人了。
实际上,就连现代海洋中的绝对霸主虎鲸,其齿冠部分的长度也只有三厘米。
那虎鲸只能嘬鱿鱼,或者以鱿鱼为主了吗?
更别说,喜马拉雅鱼龙的牙还比虎鲸大很多呢。
所以很显然,喜马拉雅鱼龙,也许没有某些贴吧神兽所说的那么神,可以试与梅鲸大牙比高;但也不是一个只能吃自己一口能吞下的小动物的软柿子。
甚至可以说,喜马拉雅鱼龙那带有切割边缘,特化掠食、切割的牙齿,实际上还真的不太适合对付鱿鱼之类的软体动物。
也许他们会吃鱿鱼,但鱿鱼应该占食谱的比例不会太大,不会是主食。
喜马拉雅鱼龙毫无疑问的,是鱼龙之王,更很有可能是整个中生代最大的“巨食性海爬”,也就是主食是以个头比较大的其它海洋脊椎动物为食的掠食者,而并非像抹香鲸那样的鱿鱼猎手。
(上图为网友版20米复原,下图为实际版18米复原)
不管怎么说,以喜马拉雅鱼龙的硬件和体格……
“淦你秀尼鱼龙那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按照三叶的推测,喜马拉雅鱼龙还真有那么点可能捕猎、杀死秀尼鱼龙,只是过程比较困难罢了。
“更何况,在浅海区,宽阔、就像气球一样的体腔,反而是劣势了。”
“喜马拉雅鱼龙那种比较瘦长的体型,反而是个不小的优势!”
“唯一的问题是……”
“这只秀尼鱼龙实在太大了一点,是绝对的‘大只佬’!”
“而喜马拉雅鱼龙嘛……”
三叶对这只“喜马拉雅鱼龙”,给出了算是比较保守的“演化升格”,体长17.5米。
这倒不是他觉得“喜鱼”真就17.5米,在学术风格上,三叶一向是能多激进就多激进了。
现在保守了……
那不是怕债务太多,搞得“喜鱼先生”还不起嘛?
既然“喜鱼先生”和“秀尼鱼龙”差不多大,那打起来……
虽然是在浅海,“喜鱼”在态势上占优势;但是“秀尼鱼龙大只佬”那巨大的体格和宽阔的体腔也绝对不是吃素的。
再加上“西卡尼萨斯特鱼龙太太”又受了重伤,现在除了给三叶骑之外屁用没有。
最终的结果,三叶估摸着也许新“演化”出来的“喜鱼”能赢,但搞不好会受重伤。
而且……
“他原来是比较小的鱼龙,梁氏萨斯特鱼龙。”
“突然给一个这么大的身体,恐怕有点不适应。”
“而且,一上来就让他对付秀尼鱼龙这么强的对手……”
“万一……”
三叶想起了“喀左中国暴龙”小姐那各种蜜汁操作和“光辉战绩”,特别是差点被“泰坦蚺”弄死的奇妙事迹……
他立刻就觉得这个世界的匹配机制还真踏马优秀。
“喜鱼阴沟翻船了怎么办!?”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