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这具尸体,应该是……”
三叶寻思了一下,通过“胸脊鲨”的眼睛,大致确认了一下洋流。
“应该是从那片地热资源很丰富的沼泽里冲下来的。”
“好像,也就只有那里,才栖息着大量的狂齿鳄。”
“好像密密麻麻的。”
“生老病死,世所难免。”
“不过,这两具尸体,倒是喜马拉雅鱼龙的难得美食。”
“看啊,他冲上去了。”
……
三叶看着那喜马拉雅鱼龙扯碎了两具尸体,剩余的残肢断臂,则被大鱼龙群之中的“巨型贵州混鱼龙”给吃掉了。
吃的倒是挺干净的。
但是,三叶还是有点不满意。
“嗯……”
“这片海洋里,好像有很多小虾啊?”
“呃,虽然我看不清,也有可能是小鱼之类的。”
三叶的方解石复眼分辨率虽然在这一系列漫长的“演化”过程之中有所加强,但依旧不咋地。
再说,那一片东西实在是太小了。
他估摸着,也就跟“鱼虫”或者极小的“孑孓”差不多大,基本上算是浮游生物了。
这种玩意,人拿肉眼都不大看得清,更别说三叶那“方解石”眼了。
“不过,从运动方式来看,应该是小虾。”
“这些东西可是……”
尽管这是“二手影像”,但是系统视野,依然能看到那群“小虾”闪烁着深红色的光芒。
“大把大把的混沌能量啊!”
“可惜啊……”
“可惜……”
“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奈何的了他们。”
“眼前”的这几只“巨型鱼龙”,要么是尖牙利齿,靠猎杀其它海洋脊椎动物为食;要么没牙或者有牙,但牙或小或钝,吃各种型号的头足类动物是一把好手。
但要他们对付小鱼小虾……
抹香鲸和虎鲸,也吃不成磷虾啊。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从这些鱼龙之中寻找答案,好像是不太可能了。”
鱼龙目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能滤食的。
其实,在鱼龙目的上一个单元,鱼龙总目之中倒是出过滤食动物——湖北鳄。
这些家伙生存于早三叠纪的奥伦尼克阶。
他们的个头并不大,只有一、两米长,四肢已经演化成了鳍肢,背上有鳄鱼一般的甲胄。
从总体上来说,更像一只小鳄鱼,而不是鱼龙。
湖北鳄最有特点的,就是下巴到喉部有类似皮膜、喉囊的结构;因此,古生物学家们估计他们可能像须鲸、鹈鹕一样以滤食的方式为生。
不过湖北鳄毕竟还叫“鳄”,名字里连“龙”都没有;在演化关系上,也离根正苗红的鱼龙比较远。
而现在发觉到的所有鱼龙,包括所谓的比蓝鲸还大的新西兰大鱼龙、没牙的西卡尼萨斯特鱼龙和胖的跟个球一样的秀尼鱼龙,都是不太能滤食的。
因为滤食,是需要把大量的小型动物吸入嘴中,再通过过滤器官排出。
但是所有鱼龙的嘴里,都没有发现有存在舌骨的证据,这意味着他们根本没办法吸食;更没有找到鲸须或者其它类似的过滤器官。
更糟糕的是,所有海爬都没有次生腭。
所谓的“次生腭”,其实就是分割鼻腔和口腔的组织,我们的舌头没法舔到内鼻孔,就是因为次生腭的存在。
如果没有次生腭的话,滤食性动物在吐水的时候,猎物就会从鼻孔跑掉,大大降低了滤食效率。
这让滤食甚至成为了一种不大可能的生存方式。
于是,到目前为止,鱼龙类、沧龙类和上龙类等巨型海爬,都被认为是不可能滤食的。
这个时候突然要把一鱼龙改成滤食的……
有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