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节:就这样吧
(第五更!完成!!大家的弹幕和票票呢?)
世界上最悲壮的冲锋,就是向人性发起挑战。
老师的后半生,基本上都是向人性宣战,准确来说是向人性的贪婪宣战。
欲望每个人都有,但控制不好那就成了贪婪。
伊尔斯很清楚这是一场漫长到近乎永恒的战争,但依旧有屠龙的勇士举起手中的刀剑,指向这个几乎不可战胜的敌人。
如果能够战胜贪婪,那么资本也将被人类踩在脚下。
如果能六亿神州尽舜尧,那么将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胜利。
哪怕只是前进了一点点,那也是前进了。
伊尔斯亲眼看到老师向最终极的敌人发起了冲锋,也亲眼看到曾经面对鬼子刺刀都面不改色的同志,倒在了敌人的糖衣炮弹之下。
这些人被抓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一句话“希望组织能看在我立过功的份儿上,再给我一次机会”,哪怕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们也要说这句话。
当伊尔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明白,这些人已经不是同志了。
二十年的时间里,伊尔斯亲手处理的昔日战友就超过三位数。
他和老师不止一次地讨论如何用制度约束人性,伊尔斯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知识,努力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然后两人在叹息中向往,最后在大笑中结束讨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因为有伊尔斯在,某些人根本没有钻空子的可能,前脚刚采取行动,后脚伊尔斯就上门亲切拜访,与老师不同,伊尔斯能精准锁定每一个敌人,然后提前做好准备,或者想办法让敌人自己跳出来被人赃俱获,所以建国后的日子虽
然有波澜,但还不至于动乱。
但时间终究是要向前走的,不管你如何逃避,总会有面对的一天。
那天下午,伊尔斯推着老师出门晒太阳的时候,老师问了他这么一句话:“小伊啊,我很幸运,因为我知道以后还有你,但是你呢,你的后面是谁啊?”
伊尔斯没有回答,也没法回答。
他很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也明白自己的一切是无法复制的,当150年的历史周期结束,是更进一步,还是回到原来的模样,只有天知道。
历史的天空压了下来,纳西姐感觉到了难以言喻的室息感。
这一刻,她才明白伊尔斯时不时流露出的叹息是怎么回事。
不管他此时如何努力,最终都要面对一个必然的结果后继无人。
150年,对地球人类来说足够漫长了,但是对人类历史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
但人性的变化是很慢的,慢到无法接受任何突然地转变,伊尔斯不是那种不讲道理的人,他对老干部和老同志还是很照顾的,但总有些人,不管给他多少,他都不满足。
总是有人高叫着“我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提高工资待遇,提高住房补贴,提高医疗保险,提高…
伊尔斯将能给的都给了,可他们还是不满足,还是要伸手,还是觉得伊尔斯和老师要求的太多,太苛刻,怎么就不能学学美国的旋转门呢,反正我们过去那几千年,也是老爷们骑在泥腿子身上,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重新骑一骑
,哪怕学学苏修也行啊。
“老师,总有人不满足,总有人……
站在老师的纪念碑前(在伊尔斯的监督下,按照老师生前的要求,火化后,骨灰投向祖国的山河,只在原本的纪念馆位置,留下一处纪念碑),伊尔斯找回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一次,他要向不知足的特权者们宣战了。
就算只有我在,就算人亡政息,就算只是一次冲锋,我也要留下些什么。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伊尔斯不断摸索着新世界的前进方向,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并且在苏联解体前期进行了布局,以至于欧美的虎豹财狼们趁着苏联解体冲上来的时候,发现巨人的尸体上连残羹冷炙都没有。
论对苏联的了解(物理层面上),伊尔斯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由于没有吃到苏联解体的红利,欧美又被迫面对东欧的人口流动,导致1993年的北约诸国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在伊尔斯的精准布局,拉拢打击下,到2000年的时候,红色的旗帜又一次飘荡在克里姆林宫上空,只不过这次的苏
联,要反过来叫大哥了。
对外的巨大成功以及对内的不断革命,让伊尔斯驾驶着巨轮,始终航行在正确的道路上,无数人都欢呼,这是红营的伟大胜利。
但只有伊尔斯自己知道,这种生理根本没有多少实操价值,所以他后半生的主要工作,一直都是寻找和构建更合理的制度,并想方设法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好消息是,随着大数据的建立,以及互联网的崛起,新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在数据大基建完成后,流向全国的资金都在严格监管之下,尽管没有国家管理系统方便,但是对决策者来说,这也是另一种,人类自己构建起来的国家
管理系统。
可即便如此,伊尔斯也没办法完全将人的因素从系统中剔除出去,换言之,用来监视官僚的系统一旦被滥用,也可以反过来监视民众,甚至是赛博朋克化,走进1984。
当然了,也会有对应的力量与之相抗衡,未来的事情在未来真正变成现在之前,没有人知道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尽管有很多困难,但伊尔斯还是努力推进了这一切,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时间不够。
年很久,也可以很短。
伊尔斯很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纳西妲看到了他自言自语一般地跟系统商量。
“再给我一点时间,哪怕再多十年也好。”
但是系统没有回答,或者说它永远没办法回答,最终换来的,是伊尔斯的一声叹息,但当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脸上的坚毅从未消失。
他渐渐明白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