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欢迎哈士奇。
即便是丐版,这款99式也拥有迄今为止,联盟最大的坦克炮,130坦克炮。
没错,口径直接上130了,代价是每辆坦克的炮弹携带量只有可怜的27发,同时也间接证明丐版99式的小身板不是很够用,要稍微加宽加长一些,或者优化下内部布局,怎么着也得能装50发以上的备弹。
除去这个缺点,剩下的那基本上都是优点,130坦克炮啊,口径增加五毫米,那装药量增加的可是一个圆圈的体积,可以胜任更多的任务,当然了,一般情况下,不会有谁奢侈到让坦克承担榴弹炮的任务,坦克炮寿命可没有榴弹
炮高,而且很贵的,但战场上多了一种选择的情况下,就意味着敌人少了一项选择。
比如行进中的坦克部队在遭遇敌人后,会立刻开始进行行进编组,一般是两三辆坦克一组,形成简单的楔形攻势,互相照顾彼此的射击死角,天空中首先是一轮俯冲轰炸机的热情清场,期间还会有来自自行榴弹炮兄弟的亲切问候
,坦克与敌人的交战则是会拉近到五公里之内进行,可以的话,最好在一公里之内。
反正敌人也没有反坦克导弹,那些有限的反坦克火力,基本上都得拉近到一千米内才会有效果,但队长护盾强化的重型装甲旅,效果直接从问号变成了省略号。
不用看了,前线传来消息,一大堆的跳弹和没有击穿。
而130坦克炮的每一次开火,都能带来不菲的收获,如果是打步兵,这个口径的榴弹也是相当恐怖的,一扫就是一大片,炮口指向的区域被纷纷清场。
“那是什么东西?”
“079车中弹,引擎宕机!”
“219车中弹,护盾红色警告!”
“009车中弹,履带断裂!”
深渊也不是光挨打不还手的傻叉,他们也开发出了反装甲武器,直接从铁甲小宝身上拆下来的能量炮发射器,稍微改造一下之后,装在新款深渊坎瑞亚机动载具(之前提到过的蝎子造型机甲)的后背当反坦克武器。
能打穿了?
其实还是打不穿,或者说这个型号的武器根本不具备有效穿甲能力,毕竟历史上它们面对的对手,一般不具备如此碉堡的重甲防御,真遇到了那个级别的铁皮王八,还有铁甲大宝上去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不过他们采取了十分简
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堆过载,相当于苏式坦克的增加口径。
85坦克炮打不动你是吧,我就上122的,大不了堆152,砸榴弹也砸碎你!
这个思路堪称力大砖飞的典范,但并非没有代价,毕竟你这是过载使用,极大地消耗了能量炮地使用寿命,还容易自爆,妥妥的应急产物,但对比之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被赤巾军吊打,现在好歹是可以通过堆料堆命的方式打出
有效伤害了(指瘫痪坦克为主),值得大书特书。
问题是,这类武器的数量还不够多,性质等同于反坦克炮,虽然有一定自行能力,但既然是抗线的武器,那就必须保证一定的数量才行,否则还是会被敌人绕过去干掉,况且那些机械蝎子的速度也比不上坦克的履带,移动效率只
能说比步兵快,仅仅是这样的话,可没办法全阵地移动,而进攻方往往掌握主动权,很容易让防守方疲于奔命,除非他们能把自己的防御装备铺满防线,亦或是在前线搭配大量的反坦克壕沟和雷区使用,否则目前的战果也就是个心理
安慰作用,没看到那些赤巾军坦克手在坦克被击伤后,都顺利转移了吗,这说明深渊方面对战场的控制力度是极低的,连补刀都做不到。
身经百战的赤巾军士兵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并且擅长在战场上寻找敌人的弱点,发现敌人有可以威胁到自己的武器后,装甲部队立刻开始横向机动,这是为了绕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炮击敌军火力点,一旦发现敌人哪里有薄
弱点,立刻冲上去撕碎之。
天空中的俯冲轰炸机则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始点名,与此同时,强击机也就是对地攻击机开始进场舔地,用厚重的机腹装甲,硬项着敌人的防空火力清扫敌军阵地,只要一个火力点被敲掉,周围的坦克就会一拥而上,撕裂战线后
继续突击,后面的阵地交给机械化步兵进行清理,随后再交给填线部队。
这场对攻持续了一个上午后,伤亡惨重的深渊教会不得不开始后退,而在这个过程中,强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对他们进行了精准点名,直接将撤退变成了溃退,进而变成了溃逃。
当空得到前线崩溃的消息时,110重型装甲旅,已经将炮弹打进了枫丹廷
(第一更来喽,这都写到八十多万字了,这书6月份开始写的,短短三个月就已经飙到了八十多万字,我这效率还是可以的吧,嘿嘿)
第305节:一切战术转换家
冷知识:德军从来没有发动过闪电战。
闪电战这个称呼是后来见识过德军的装甲战术后,其他国家的记者给起的,原文是“像闪电一样进攻的装甲部队”,所以准确来说,德军从二战开始到结束,使用的都是“装甲突击战术”,咱们老祖宗很久以前就概括过这种战术:速战速决。
这是所有国家都追求的完美战术,如果胜利的话,那就是战略层面上的无上荣光,因为长时间战争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哪怕是美国在二战中的狂飙突进,也是因为有了欧洲国家(主要是英国)支付的黄金和殖民地买单,啥进账都没有的情况下,你让美国政府疯狂暴兵试试,就算是制造业巅峰时期的美国也遭不住这种消耗,罗斯福新政也只是缓解了经济大危机的伤害,真正让美国腾飞的是二战。
从那之后,美国就染上了“不打仗会死”的毛病。
某种意义上,美帝和其他帝国主义一样,只要停止进攻,其霸权生命就结束了。
战争开始之后,发动国就开始支付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器装备的成本会逐渐变成军费支出的小头,占领区的维稳和控制成本才是大头。
让我们简单用军队做一个理论模型(注意,是理论模型,不是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更复杂也更蛋,这里只是直观展示一下)。
当德军向苏联发起进攻后,他们的出发点就五百万大军,看上去声势浩大,但前进到基辅之后,德军的前线部队就只剩下百万规模,到了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不到一个军,剩下的都被占领区吸收掉了。
领土这玩意儿不是越多越好的,尤其是当你无法绝对控制一块区域的时候,占领的土地面积越大,被吸收的兵力就越多,十万平方公里和百万平方公里的占领成本是完全不同的。
而一旦你无法对该区域形成有效控制,好,接下来就会出现破坏者,也就是游击队,遍地林登万了解一下,然后占领区的部队就必须疲于奔命地搞治安战,看看被治安战折磨的五劳七伤的美军,哪怕是二战搞出了工业化人口屠宰场的德军,都没办法彻底清理掉一片土地上的所有反抗力量,到了现代,开始要脸的大国就更不可能完全占领一个觉醒了民族意识的国家,哪怕这个国家只有千万级别的人口,也能变成一个大国持续不断地流血伤口。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伊尔斯在二战世界,以苏联领导人的身份执政时,都会想方设法拉高己方科技水平,然后在开战后高强度压榨敌人,并且提出对方绝对无法接受的投降条件的原因——用战争消耗他国人口,尤其是成年男性人口
如果不能消耗到安全值,那就在战争期间想方设法拆解他国的民族体系,比如伊尔斯就曾经搞出过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新增了两百多个国家,波兰就被分了十个,法国八个,英国十五个,德国二十九个,意大利十一个,并且故意将争议地区划给弱小的一方,并且借助战争期间相互征伐的机会,让各国制造血仇。
反正苏联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核心区域就够了,剩下的地方,能消化的就消化掉,不能消化的就肢解掉,并且不但要肢解还要掺沙子,比如把波兰人和德国人放在一起,把希腊人和意大利人放在一起,把英国人和法国人放在一起,这叫民族融合(确信)。
如果因此人脑袋打成了狗脑袋,那真是太遗憾了,看来现在的人类还没办法接受如此跨国际的合作,你们继续分下去吧,不能合起来过日子,离婚分家也一样。
那我要是一定非得消化掉一个国家呢?
也不是不行,但有个一九定律。
这是伊尔斯总结出来的,那就是被征服国家的人口想要被顺利消化掉,那么其比例就不能超过胜利者总人口的百分之十,最完美的状态是百分之一,同时成年男性死光,当年他当汉武帝的时候,整个亚洲的整合就是这么进行的,填充足够的汉人后,稳定度高的一批。
同样的道理放在二战结束后的欧洲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