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试中,改款列车的最大时速可以飙升到每小时七百公里,这个速度完全就是在贴地飞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列车的道路防护工作,否则当列车通过某块区域的时候,枚石子砸过来,那效果不会比子弹差多少。
所以除了进行超长途移动的时候,列车会激活能量装甲外,正常运行状态下,该列车的最大时速不会超过每小时四百公里。
考虑到超宽轨带来的车厢体积加成,单趟列车的运载能力几何倍数递增,陆运的成本甚至会比海运还要低,毕竟高度六米,宽度六米,长度三十米的车厢,一层的面积就有180平方米,六米高的车厢,搞出两层绰绰有余,甚至还能让每个人都有个带洗浴的单间,不过这就是豪华列车了,卧铺只需要床就行,但可以增加洗手间数量,给乘客更好的体验。
要是运货,那就是1080立方米的空间,只要载重允许,你随便装。
这种改变也让集装箱标准随之发生改变。
此时的各国集装箱都还在发展阶段,原本这是美国牵头的,1961年的时候开始全球范围内进行集装箱国际贸易的标准化,但现在的美国显然没有办法制定标准了。
那就墨西哥取而代之,而集装箱的大小也将反过来决定货轮的尺寸,以及各国铁路的尺寸,甚至逼着某些使用标准铁路的国家不得不反过来适应这种新技术。
可问题是,他们没有超宽轨技术,这里面涉及到的可不只是铁路本身,还有工程设备的升级改造,还有沿途道路的修建扩容,别以为这只是几米的差距,一米宽的隧道和十米宽的隧道,建造难度可不是从一到十,而是从零到一,你得重新理解这项技术。
那不改可不可以?
也可以啊,但这样一来,你就要承受单位时间内,你的商品成本更高的问题,如果是苏联这种纯粹的计划经济国家还好说,换成市场经济,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被更先进的超宽轨技术给干趴下,到时候他们不接受也得接受。
况且现在墨西哥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美洲基本盘,世界上至少有一个大洲开始享受这份技术带来地发展红利,只要自身市场足够稳定,并且有足够的资源、技术和人口,就具备商业持久战的可能,反观那些正在不断失去殖民地的国家,他们的选项可不多。
这就是技术优势带来的经济优势,进而变成标准制定优势。
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我这里,在绝对垄断的情况下,我为啥不多占点好处?
推广出去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标准和理念,展现自身优越性,吸引更多的同志主动加入我们,形成良性循环。
谈判进行地非常顺利,只是拉美国家内部的矛盾实在是比较生草,没有了美国,他们自己就开始闹起来,别忘了,拉美国家互相之间也是有矛盾的,正因为离心力太大,当年波利瓦尔建立南美联邦的设想才会胎死腹中,不同的国情,会让这些国家在对待同一问题时,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甚至自己先闹起来。
不过这就不关伊尔斯的事情了,因为符合当地版本的解放神学已经被他放了出去,就等着这些国家乱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出来帮他们完成临门一脚。
有些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干涉他国内政,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都不稳定。
迎回戴高乐之前的法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换总统的速度比换情人还快,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法国速度。
都是当年练习举白旗练出来的(确信)。
墨西哥这边发展建设的时候,美国继续在加拿大和本国的泥沼中摔跤。
然后就传来了噩耗,他们在加拿大的干涉军,加共游击队打了个穿插包围,一晚上损失掉了一个师,根据侥幸跑出来的美国老兵的回忆,他们感受到了喀秋莎的热情。
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107火箭炮,一次性五千枚火箭弹的齐射还是很壮观的。
这可不是哈马斯的莱阳钢管, 是实打实的武器装备, 最新款的九号炸药, 威力是常规TNT的十倍以上, 并且已经实现了量产, 所以这107火箭弹的威力, 给美军的感觉就跟本国的203差不多, 反正普通的野战防御工事根本扛不住。现在已经不只是美国政府麻了,美国人民也麻了。
之前别说损失一个师,损失一个团都要死要活的,现在被游击队打爆一个师,无所谓。
比这更丢人的又不是没有经历过,毛毛雨啦。
个屁嘞!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主要是美国民众已经无法承受不断上涨的通胀,毕竟美国这里里外外已经打了三年了,结果怎么样,换汤不换药,刀乐大把大把地花着,损失却越来越大,经济也不断萎靡,这样好不容易由俭入奢的美国民众如何接受。
打赢也就算了,问题是从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美国参与的局部战争有赢一次吗?
家门口的就更别说了,刚被人壁咚到差点被撕死。
自己家的事情可以理解,但加拿大跟我们有半毛钱的关系,一个师的美国棒小伙子死在了异国他乡,死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只有不断的失败,换谁都接受不了。
霸权就那么重要吗!过去我们自己关门过日子不也挺好吗!
这就是民众和政府的信息差了,当年美国能关起门过日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他们可以吸血南美,还有墨西哥这个丫鬟,可现在从北美到南美,哪个还可以吸?现在关起门来过日子,别说霸权了,美国自己内部能不能维持都两说,怕不是直接联邦变邦联,最后碎成一地散沙,这不是过去,美国没有退路了。
那就只能拼死一搏,趁着美国还有些底牌,赌一把国运。
第352节:拼死一搏的美国
(五千字大章节送上!)
“最新情报,美国加大了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奇怪,那里最近有什么重要消息吗?”
芙宁娜手中拿着美共最近从美国政府那里收集到的情报,但内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她不是很懂,因为她还没有全局视野,而战略眼光这东西,是需要去锻炼的,天赋她倒是有了,只是还需要积淀。
纳西妲跟着分析道:“澳大利亚有很多铁矿,并且品质都不错,但美国资本的投资,明显超过了建设矿场所需要的范畴,而现在的澳大利亚并不是工业强国,美国资本这种大范围投资很不正常。”
伊尔斯则直接说道:“美国的路灯挂件们做好了关键时刻跑路的准备,澳大利亚就是他们准备好的后路,看着吧,今天是资金,明天就该是技术了,船上的耗子,可是最清楚一艘船会不会沉的。”
纳西妲和芙宁娜恍然大悟。
现在的美国看上去确实不太行了,尽管还没有亡国,但强大的墨西哥出现之后,跟六常之一当邻居的感觉,让美国压力山大,他们也终于认识到,一旦有个强国跟自己在陆地上接壤,本国的武装力量只有被吊打的份儿。
如果这里面还涉及到技术领域的全方位落后,那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一场灾难。
在原本的地球历史上,美国最终度过信仰危机的方法就是好莱坞火力全开,搞出了很多《第一滴血》这样的作品,通过工业化撒谎的方式把越战的阴霾给裱糊匠处理了,可如今的情况是,他们在家门口被打成狗啊,好莱坞就是拍出《第亿滴血》也没用,美国民众可是看着本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加上美共和墨共的强悍内外宣传力量,让他们从道义和实力上双输,怎么都硬不起来。
此时,资本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开始发挥作用,逃避虽然可耻,但是管用啊!
于是美国政府开始逃避了,但放眼世界,哪里比较安全?
此时他们发现了澳大利亚,并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路径依赖了,美国悬孤海外,坐享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让美国资本对这种边缘强国的地缘政治产生了某种错觉,那就是只要我周围足够弱小,我就足够强大,所以周围越弱小我越强大。
废话,但他们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在本土日渐凋零的情况下,资本开始考虑后路。
不过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美国,这只是他们前期进行的投资而已,性质等同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点从各个美国财团的家族成员开始部分前往澳大利亚等国就能看出来,其中甚至还有前往菲律宾的。
风险分散玩的很6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