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吧。”杨明活动了一下拿着毛笔手,在竹简的首列,清晰地写着护军府编制。
“写完了吗?”惊鲵后知后觉地问道。
“你方才都在看什么?我看你是越来越迷糊了。”杨明用毛笔的笔锋轻轻的点在惊鲵的鼻尖,在上边留下一点黑色的墨点。
“看你啊。”惊鲵无辜地说道,对于杨明将墨迹点在自己鼻子上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生气。
“你才是真正的大妖精啊。”被惊鲵的一句话说的心中舒服的杨明,掌间云气飘散,十分轻松地就抹去了惊鲵鼻尖上的墨迹。
“走了,去找太后去,这件事情还要先给太后通通气才是。”杨明站起身道。
“真是只是通通气?”惊鲵眨着那双黑黝黝地眸子道。
“惊鲵,我发现你这似乎是话里有话啊,你跟谁学的?”熟悉惊鲵的一切的杨明,怎么会看不出来惊鲵在那一瞬间,在眼眸深处闪过的戏谑。
“跟你们学的。”惊鲵抿嘴一笑,对于杨明在方才一瞬间的震惊,让她很满意,谁让杨明总是欺负她。
“完了,完了,我们家的那个单纯的惊鲵终于还是没有了。”杨明痛苦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我才不会一直被你欺负。”惊鲵拉下杨明捂着眼睛的手掌道。
“是是是,罗网天字一等杀手的威力,我还能不知道吗?”杨明恭维道。
“真想提前几年可以认识你。”惊鲵突然道。
“我们相识的并不晚。”杨明回道。
“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若是能够提前几年认识你的话,我就可以欺负你了,那个时候,你肯定不是我的对手。”惊鲵一本正经地说道。
“可还真是可惜了。”杨明笑道,只觉得现在的惊鲵是越来越有趣了。
“走了,去通气了。”杨明晃动着手中的竹简,走下了麒麟阁。
正好从午睡中醒来的赵姬,看着杨明送来的竹简,上边清晰的这些一列秦篆,三史六令制。
“你这是要做什么?护军府不是已经有着自己的编制吗?你这是要另外炉灶?”赵姬一边浏览着竹简的信息,一边对杨明问道。
“原有的编制太过复杂,一时间我可找不到那么多的可用之人,与其让别人在护军府安插自己人,我倒不如精简一下编制,尽可能的安排自己人。”杨明道。
“所以,这又是什么说法?”赵姬只将竹简看了一半,就觉得头晕眼花,于是直接问起了杨明。
“三史,分为中书长史、门下长史、尚书长史,分长决策、审议、执行之权,在尚书长史之下,以六令作为具体的执行之人,分别是吏部令负责武将升迁考核,户部令执掌禁军钱粮,刑部令执掌军法,武令主持兵马训练,工部令执掌军马器械,兵部令则主管兵籍。”杨明解释道。
所谓的三史六令制,正是杨明从后世的三省六部制魔改而来,结合秦国当下的职府规制以及护军府的特殊情况,杨明将三省改为三史官,将六部制搬进护军府的编制之中,只不过因为护军府的特殊性质,而应当与三省六部制中的礼部,改为负责兵马训练的武部。
“你说的这些哀家可不怎么懂,你就直接说吧,你准备让哀家怎么做?”赵姬问道。
“以太后的名义,组织一场考试,以作三史六令的选官考核。”杨明道。
“选官考核?”赵姬微微一怔,这也是超出了她理解的东西。
第217章 易容术的真正用法
吕不韦作为秦国执政之人,杨明对护军府的规制计划,自然也要得到吕不韦批准才行。
因此,杨明所书的竹简出现在了吕不韦的书案上。
吕不韦浏览着杨明送来的竹简,深邃的目光中闪烁了莫名的光彩,杨明送来的竹简中,记载的东西并不多,了了千字而已,但就只是这千字,吕不韦却已经反反复复浏览了十遍不止。
自嫪毐之事后,就被吕不韦免去了统领罗网之权的吕奇,好奇地看向吕不韦手中的竹简,他不知道,杨明到底是送来了什么东西,竟然能够让吕不韦如此不厌其烦地去反复浏览。
“杨明,可惜了。”在吕奇的好奇中,吕不韦悠悠地叹息道。
“父亲,杨明送来的这卷竹简可有什么不妥吗?”吕奇好奇道。
“不是不妥,而是太妥了,哪怕是我也要叹为观止,若早知杨明有如此能耐,我是无论如何也要将他招入门下的。”吕不韦说话的同时,神色间都有懊悔之色。
“我之前只以为他在兵法武道上的造诣非同一般,现在看来,我那却只是看到了一半的他而已,这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之人,在武,上马可为大将,于文,下马可为一国之相。”
“这样的人,哪怕是老夫都要嫉妒他了,他在十五岁之前,一直都是赵国武安县下的一乡野之人,怎么有着如此见识,他的师父到底是谁?”吕不韦沉吟道。
在罗网的情报系统中,关于杨明的信息并不少,但在有关情报中,却从未记载过,杨明在政事方面,竟然还有着如此能力。
如果吕不韦只是常人的话,对于杨明送来的这卷对护军府的三史六令的规划,他或许只是将其当成护军府的建制规划而已,但吕不韦身为大秦相国,眼界又岂是寻常人能够相提并论的,吕不韦在这一卷规划中,看到的却是朝堂。
他发现,杨明这三史六令的规制,不仅适用于护军府,只要稍作变通,同样也适用于秦国的朝堂,百余年来,天下七国的朝堂建制,虽然因为各国的国情以及传统不同,各有不同,但在大致的方向上来说,都是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的。
在秦国,三公九卿之制差不多已经成型,但看似完善的三公九卿之制,在杨明这三史六令制度面前,却似乎没有那么完美了。
“大王应该会很喜欢这样的东西,不过,我却只能喜欢一半。”吕不韦摇头失笑道。
三史六令制,若是真的运用在朝堂之上,对相国的权势打击最大,但这六令制,我也许可以用在我这相国府中。吕不韦沉吟着,对于如何充分运转相国府的权势,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
在吕不韦的沉吟中,吕奇下意识地看向书案上的竹简,对其中的内容愈发的好奇了。
“看在天纵奇才的份上,我这次就成全他一把,但凡是护军府之事,我这里一律通行。”
在吕不韦在为杨明的设计而惊叹之时,秦王政也在浏览着出自同一人之手的竹简,相对于吕不韦只喜欢竹简中一半的内容,秦王政的惊喜则要更大。
在他脑海中一直存在着的疑惑,在三史六令之下,霍然间变得明朗起来。
“三史分权,是为了收权,只是太过追求机巧,而忽视了效率,是庸王才喜欢做的事情,不是寡人的追求,不过,后世之君,或可用此法,至于六部运用,六令之事,比之九卿来,职权划分确实更加明晰,也更加的有效,未来若有机会,也许,寡人可以尝试着,在身边建立起这样的一套体系。”秦王政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