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杨明,颜聚还是十分亲近的,毕竟杨明是可以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人。
“颜将军能够带领赵军主动投诚,避免一场无意义的大战,减少了两军许多无意义的伤亡,从这一点上来说,颜将军是有功劳的。”杨明打量着颜聚道。
不能对每一位将军都要求像是王翦、李牧那样的名将,哪怕是项燕这样层面的大将,世间也是极少的,只要不是像燕国晏懿那般的就成了。
而且颜聚能够让赵国君臣重用于他,本身就是有着充足的实力的,虽然比不上李牧,但也是一员可称良将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员良将还是齐国人,若能将其招入麾下,未来无论是治理曾经属于赵国占领齐国的济西地区,还是攻灭齐国,颜聚都能够发挥不错的作用。
面对杨明的夸张,颜聚则是说道:“赵国已经不复存在,我终归还要为麾下的将士谋一条生路,本分而已,当不得杨护军的赞誉。”
“对于今年的旱灾颜将军有什么看法?”在经过必要的一番客套后,杨明直接问道。
“大旱乃是天灾,只希望不要再演变成人祸。”颜聚道。
天灾与人祸往往被联系在一起自然是有着自己的原因的,天灾之下人祸横行,以至于让本只有着五分破坏力的天灾变成了十二分的摧残,这样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
尤其是当下赵国的统治体系已经崩溃,在大旱之下,秦国若是不能有效的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体系,代替赵国曾经在大灾之年发挥的作用,那这场天灾就会很容易发展成人祸,进而让整个赵地陷入到动荡之中。
到时候秦军所要面对的将不再是可以在正面战场上一战而定的赵军,而是无处不在的盗匪,到时只会牵扯到秦军大量的精力,让整个秦国都为之手忙脚乱。
“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场天灾演化成为人祸,尤其是在赵国新覆之际。”杨明道。
在杨明尝试着推动对赵军降卒进行有可能的改编之时,赵都的秦王政已经从堆积如山的竹简之中解脱出来。
杨明曾经告诉他的计划如果说还有着极大的空想性的话,那么在那一卷卷竹简中总结出的各类信息则让秦王政看到了那些计划的可行性。
水利系统与驰道,尤其是后者对于秦国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对于攻灭六国,秦王政一直是有着信心的,但在攻灭六国之后该如何建立那个疆域达到空前规模的秦国,秦王政却只有着一个模糊的概念,毕竟统治那么一个庞大的国家,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前人留下的经验已经不足以成为经验,哪怕是自信如秦王政,面对未来即将出现的那个庞大的帝国,也是不免患得患失起来。
“一切当从赵地开始,如果寡人连赵地之事都解决不好的话,那还如何统治七国归一的秦国。”秦王政合上最后的一卷竹简,神色间有着踌躇满志,有着畅想,有着谨慎,但唯独没有畏惧。
“以工代赈,驰道与水利系统,还有官员的重新任用,以及燕国。”秦王政自语着,神色间的复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坚定。
“大王这是终于看完了?”在秦王政准备着手接受来自赵地的挑战之时,捧着一个冰壶的赵姬走进了房间。
这该死的夏日实在是过分炎热了,让赵姬微微有些不自在,尤其是在眼下的居住环境中,初始从回忆中带来的乐趣已经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只有嫌弃了。
现在赵姬是越来越怀念杨明了,在冬季时杨明的好处还不太明显,但在夏季之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在炎炎夏日之下,谁能拒绝一个有着最舒适温度的怀抱呢,可惜现在实在是不方便。
“看完了,护军都尉可是把寡人给坑了不轻。”秦王政长长的舒了一个懒腰,这样的动作,他也只会在赵姬这位母亲面前做,哪怕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秦王政也不会如此。
“什么?杨明敢坑大王你?”被秦王政无意间的一句话为挑起了心中名为警惕的那根弦的赵姬连忙带着关切的问道,至于她所关切的谁,那就见仁见智了。
“寡人这几天什么也没做,就与他送来的东西打交代了,这不是被坑了吗?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当为我们的护军都尉找点事情做做才是,一年下来上万石的俸禄寡人可不能白花了。”秦王政道。
赵姬看着面前的秦王政,一时间不知道是不是产生了错觉,但相同的环境中,她似乎看到了秦王政儿时的影子。
第482章 擅长剥削的秦王政
秦王政所说的麻烦就是给杨明找更多的麻烦事,以此让杨明忙碌起来,也让杨明体验体验自己经历的事情,对于杨明在护军都尉府偷懒的行为,秦王政可谓是早就深恶痛绝了。
但是在政务与军事方面,杨明的效率实在太高,如果仅仅只是用这两件事情去麻烦杨明的话,效果可能不会太好,所以趁着炎炎夏日之下,出兵攻打燕国之事还暂时不能付之行动的情况下,秦王政将两件庞大的工程,驰道个赵地境内水利系统的测绘事务交给了杨明。
作为统军之人,看图测绘本就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对于将这两件事情交给杨明,秦王政还是满心的,他相信杨明会交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这是秦王政的计划,只等着杨明从降兵之中挑选精锐组建新军的事情完成,就会给杨明一个大大的惊喜。
已经赶往东桓的降兵大营的杨明并不知道秦王政已经在考虑着如何算计自己了,此时的他正在与李牧叙旧,顺便挑选精锐。
“今年的大灾,秦国准备怎么应对?”作为大将军,李牧已经投降了,在军事上自然没有过多的发言权,但作为赵人,在已经席卷赵国全境的旱灾之中,李牧却必须做些什么。
“这场旱灾之下,粮食不是减产就是绝收,但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粮荒,真正会出现粮荒的时节是在冬季以及明年的夏收之前。”与李牧、司马尚两人站在一座望楼之上眺望着沉默而压抑的军营的杨明说道。
发生在秦王政十六年的这场旱灾并不会直接爆发出粮荒来,毕竟,在各家各户,在赵地,多少还有着储备,但以曾经赵国的国力而言,这点储备必然是有限的,以杨明的估计,哪怕是赵人省吃俭用,在进入秋季后就会开始小规模的出现粮荒,家底不厚的寻常人家将会断粮,在进入冬季后,大规模的粮荒将会彻底爆发开来,直到来到春季达到真正的巅峰。
所以这个夏季对于秦国来说就是一个可以积极备荒的时间,在秋季推行以工代赈,让赵地之人可以赚取满足基本过冬需求的粮食,然后春季开工,以应夏时之需。
杨明长话短说的将以工代赈以及水利和驰道之事向李牧与司马尚两人介绍了一遍,让两人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之中。
以李牧和司马尚两人的经验看,方法是可行的,最起码在杨明所说的计划方面而言并无纰漏,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却还需验证。
而且,以工代赈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极为麻烦,别的不说,只是其背后所要消耗的资源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仅仅只是这一条就很难实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用在家事上有着这样的道理,在国事上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在经过杨明的一番陈述之后,李牧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问道:“秦国能够为此拿出拿出粮食来?”
“赵地户口差不多差不多有八十万户,人口在四百万到五百万之间,想要维持这么多人一个秋季的消耗大致需要七百五十万石,不过考虑到秋季之时,家境殷实之人应该还不至于遭遇粮荒的情况,七百五十万的数字的还要打个对折,以秦国的府库储存和赵国府库中现况而言,还是能够支撑起这个数字的。”杨明道。
“这只是秋季,那冬季呢?还有来年呢?”李牧追问道,仅仅只是一个秋季可算不得赈灾,甚至在秋季的时候还不是灾情最严重的时候。
“冬季之粮,秦国可以出一半,然后赵地的大族出一半,至于来年春季之粮,当有燕国之粮补充,夏收之前的粮食吗,那就以燕国的财物向齐国购买而得。”杨明有条不紊得说道,似乎已经将一切都给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只是这样的安排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在其背后,是不是要素过多了一点?又是燕国又是齐国的。
难不成秦国想要趁机攻灭燕国不成?对于这样的可能性,李牧与司马尚却是下意识地看向了杨明,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秋季发兵,在深冬来临之前彻底拿下燕国,这样的事情别人必然是做不到的,但以杨明和麾下秦军的实力似乎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齐国的粮食,李牧与司马尚相信,以燕国的财物去购买齐国的粮食的话,齐国肯定会答应,因为现在燕国上下的珍藏之中,占据很大一部分的都是来自齐国,当年五国伐齐之时,燕国连占齐国七十城,几乎将齐国上下搜刮一空,收回祖产,齐国会很有兴趣。
“还请两位保密,攻打燕国之事可不能泄露出去,若是让燕国有了准备,麻烦就大了。”杨明看着两个沉吟不语的‘老家伙’,开口提醒道。
“燕国若有了准备会有怎样的麻烦?燕军的战力实在是不堪一击。”司马尚下意识地说道,赵军与燕军多有交锋,燕军是怎样的战力,他能不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