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兵工厂(1 / 2)

平凡的明穿日子 宁小钗 2558 字 10个月前

,最快更新平凡的明穿日子 !

面对燕王府来势汹汹的舆论大战,朝廷明显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反应慢了数拍。数天后由方孝孺起草的诏书除了申辩外,诏书里严厉指责燕王的叛逆之罪,但到底无法回避为何不许皇子进京送葬的种种过失,一时间令崇尚孝道的建文皇帝很是狼狈。

此外燕军在军事上的强势,给朝廷无可避免的造成了恐慌,担心燕王乘胜追击大举南下。

因此迫不得已的朝廷宣布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官职,以求令燕王失去清君侧的目标,连同诏书一同送达北平。

徐灏马上抓住了朝廷的又一次失策,把诏书上的内容一字不漏全文刊登在了燕京时报上面,并附上各种半文半白的评论,转发天下。

不出预料此举搔到了文人的痒处,北方很多名士专门为此写了文章派人送来,有的毫无顾忌的大肆唾骂燕王,有的则劝双方以和为贵,基本没人为燕王府说好话,可谓是文人不畏死。

而徐灏不管其为了哪方说话,以言不获罪的名义全部刊载出来,这令很多不满燕王的文人也不禁暗暗点头,是以燕王重视文治善待士林的名声渐渐传扬开来。

燕京时报也由此而蜚声天下,人人争抢收藏成了洛阳纸贵,各地书院积极帮着转印不说,一时技痒的文人书社也开始尝试着发行报纸。

燕王府,姚广孝叹道:“徐灏说的不错。朝廷罢贬齐黄二人,等于承认了先前有奸臣乱政误国。会令官军士气低落,则我军心大定。不过显然是为了拖延时间,抓紧时间筹集粮草士卒,准备再一次兴兵北伐。”

朱棣笑道:“朝廷确实失策了,即使背后是在算计本王,也未免得不偿失。可是此举也确实令本王没了主动出击的名义,只能静待他李景隆整顿大军前来,可惜本王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动不了李景隆我就去西北。

说起来徐灏办的报纸效果是不凡,可惜仍有河北指挥张伦这样的将领起兵南下投靠朝廷。”

姚广孝说道:“走了也好,省的名义上效忠千岁,到了关键时刻反戈一击。对了,朝廷派来高巍前来劝说罢兵,不知王爷要遣何人去迎接?”

朱棣想都未想的道:“徐灏呢,他最合适不过。本王懒得见那一介酸儒。”

姚广孝苦笑道:“恐怕王爷得换个人了,徐灏现在正忙着筹备军工厂,几次说过最近无暇分身。”

朱棣也不由感慨的道:“得一徐灏胜过千军万马,本王怕他在沙场有个闪失,特意留他在北平,原本还担心他想不通为此埋怨。不想他一句怨言都没有,一如既往的为本王全力筹谋。”

姚广孝笑道:“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我等能得遇明主,才是最大幸事。”

话说那高巍先是送来一封洋洋洒洒的万字劝降信,谁知却被徐灏看都没看就直接扔在了垃圾堆里。眼见杳无回音。高巍便亲自来到北平,其实仗都打到这步田地了。纯属多此一举,想燕王岂肯休战又岂敢不战?连燕王府都没进去,自然最后失望的无功而返。

李景隆也亲自修书燕王,除了晓以大义外,情深意切的希望朱棣能休止干戈,隐隐点出燕王府莫要再调弄笔舌了。

受到燕京时报的影响,文武百官和各地官员纷纷发表意见,甚至有湖广布政司左参议杨砥等人公然上书要求朝廷一方罢兵,没几天,就被调往边远地带做官去了。

正像燕王说的那样,表面上示弱的朝廷压根就没有停战的想法,齐泰黄子澄仍然是建文皇帝的左膀右臂。

此时徐灏在位于东城的匠作监里忙碌,亲自草拟的宏伟图纸,准备修建一座卫星城,作为北平兵工厂的永久所在地。

徐灏善待尊重匠人的名声在匠户圈子里早已是人尽皆知,因此匠人无不愿意效全力。图纸上有包括炼铁炼钢等各个工厂都给预留了足够多的土地,为了未来的技术革新做准备,城内还会修建生活居住区以及学堂、医院、商市、澡堂公共厕所下水管道等等必要设施。

工地上的匠人多达五千人,学徒子侄和雇来的工人等有将近三万多,里面包括了一万军户子弟,其父辈或兄长从军杀敌,他们农闲时来做工赚取钱粮或希望学得一技之长,因幼子和独生子不会上战场。

数十个砖窑正日以继夜的提供砖瓦,上百座土造高炉冒着滚滚黑烟,大型铁匠铺里在忙着铸造特殊样式的铁架,作为建筑物的骨架和木梁一起使用。

徐灏蹲在一座散发着炙热空气的火窑前,聚精会神的观察着里面,对身边的匠人说道:“真的能烧出来水泥嘛?”

那匠人很有信心的道:“按照大人的描述,找到了纯白颜色的石灰石,研磨成粉添加黏土和沙石一起搅拌,实用时垒砌的墙壁并不坚固。小人就想着不如一起烧一下,没想到这次砌成的墙壁要牢固多了,等闲一个壮汉全力去推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