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后期制作时,也不会完全按照宇航员提供的资料,有时候不得不破例,比如说宇航员从太空站出去往往要花50分钟的时间,这样的东西肯定不能照搬,到时观众们看得正高兴,影片就给他们这样一个东西,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对于动作什么的,杜克还是会先做得和现实一样的,也会有些会破例,但是总会让这些动作看起来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败,那就是3d。
由于《阿凡达》引发的热潮,现如今,很多好莱坞公司都准备将旗下的经典电影转成3d再重新发行上映,以便冷饭热炒,大赚一笔。
毫无疑问,杜克走在了整个好莱坞的前面,早在年初的时候,《魔戒》三部曲的3d版本就借助《阿凡达》的热潮,从全球收获了3亿多美元的票房。
而对于《地心引力》而言,杜克决定把它拍成一部3d电影更多是为了它的故事服务,里面的场景,大多是漂浮在外太空之中,用3d的话肯定效果斐然。
在很早之前,杜克就确认《地心引力》会是一部cg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电影,但是在开始拍摄之前,他一直没有决定到底是要用3d直接拍还是后期转换为3d。
杜克和约翰?施瓦兹曼试过用3d拍,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在狭窄的灯箱里放好笨重的3d拍摄装备,很是麻烦。
所以,在当时杜克去了工业光魔然后把3d转换结果带回来之后,剧组发现,太空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及剧组特殊的拍摄方法,实拍转换之后的画面和直接用3d拍摄并无区别,而且实际拍起来效率高太多了。
于是,杜克毫不犹豫的抛弃了3d实拍的打算。
但《地心引力》绝对不会是一部假3d影片,它的拍摄和制作方法都极其特别,与传统的转制3d截然不同。
传统转制3d的做法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把电影转换成3d,《地心引力》则不同。
早在前期制作中,工业光魔转换3d的工作就开始了,杜克的3d总监克里斯?帕克斯一直在与工业光魔的相关的队一起工作,他详细的向他们解释了杜克的理念,都是精心思考过的。
比如,广袤宇宙的空旷和狭窄得几乎能使人感到幽闭恐惧的太空舱之间的巨大对比。
从一开始,这个团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确保,转换得来的3d画面能够和cgi做出来的3d画面无缝对接。
实景拍摄之后要转成3d,cgi做出来的也是3d,两个都是3d,但是一个是转换的,一个是特效做出来的。
还有一点,在做这些的时候,他们还无法确保这会是杜克最终会要的画面,这个团队要尽力保持转换过程的弹性和创造力。
不止这样,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地心引力》还不是一部已经完成了的电影,他们和剧组一起跟着拍摄进度工作,这个团队不是在后期才开始转换,他们一直和杜克的剧组保持相同的进度。
整个后期制作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标准的团队行为,杜克只是其中的总指挥,很多镜头都是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拿出处理方案,传送到印度和新加坡,在那里做最为繁琐的转描工作,然后传送到伦敦进行处理,最后转回洛杉矶,由杜克和视效总监蒂姆?韦伯做审核。
杜克要保证所有的画面都和环境是相符合的,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把环境再弄得更漂亮些,当然这需要整个后期制作团队同心协力来完成。
在最后的剪辑上,技术上的严苛就是把画面做到无缝对接的地步,让观众看不到剪辑点到底在哪,杜克更多时候是从3d的角度来考虑该在哪里剪辑,整个剪辑小组都是在为3d做同样的事——找到那个微妙的剪辑点,让画面看起来像是没有剪辑过的。
毋庸置疑,《地心引力》是工业光魔迄今为止完成最为复杂、细节最多的作品。
镜头的长度,转换时候对于细节表现的高要求,杜克都做到了现今条件下的极致,甚至不少看过他已经完成的片段的人,认为3d总有一天会改变电影的。
时间很快就到了感恩节,在感恩节来临之前,杜克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准备参加《哈利波特》系列终章的首映式。(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