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发生在原主身上的也并不是多么狗血新鲜的故事,只不过是最普遍最鸡零狗碎的事情家庭伦理故事罢了。
原主江淑云,一个偏远乡镇的普通农妇,和丈夫曹建新两个人,靠着曹家祖传的竹编手艺和她的脑子,早早便在镇上开起了一家竹编店——当然这种乡镇店铺肯定和什么艺术什么高端搭不上边,都是卖的普通农家所需要的东西:筲箕、簸箕、刷把、笊篱、箢篼、背篼……就靠着这些东西,夫妻俩养大了两个儿子,尽管仍旧交了超生罚款,但相比别的人家仍旧算是比较殷实了,家里接连在镇上买了两套房,就在一条街两对门,都开门做竹编买卖。
按理说这样的人家,原主夫妇都能干,原主也是在镇上都出了名的爽利人,儿子都长大了,老两口日子应该算是过得不错。可那句话怎么说的,生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儿子是平平安安养大了,又要为儿子的婚事操心。
别人家一个儿子就够操心了,他家还是两个,而且,还都不怎么省心。
当然这是原主的想法,江岑看来嘛,就俩字:呵呵!
以前她穿越各界,看到有些女性找婆家的时候,都不说什么有车有房父母双亡了,就一个要求,不要兄弟多的,尤其不要俩兄弟的。她还觉得未免太武断。
如今看到原主这一家子,她才深刻明白,有些话虽然不好听,但也真的都是血的经验教训。
一家但凡多了个孩子,父母都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在曹家也是如此。
曹建新和江淑云就特别偏心大儿子,一个原因是大儿子相对体弱,经常生病,原主夫妇操了很多心,就特别惯着他,惯得他就特别不知收敛,吃喝玩乐一个不慎就又生病了,就这么一个恶性循环,反正结果就是吸引了父母的绝大多数注意力,对身体健康的老二关注自然就少了。然后两兄弟长大,老大瘦瘦高高脸也长得好看,整一个清秀英俊的小帅哥,吸取了父母的优点,看着就舒心;相反,老二就完全是继承了所有缺点,长得不说特别难看,但也绝对和俊沾不上边儿。父母的心自然就更偏了。
偏心的结果就是,等到两兄弟逐渐长大成人,老大呢,成了一个除了吃喝玩乐啥也不干的人,年纪轻轻就在家里啃老;反倒是老二,因为父母的忽略,从小更懂得自立自强,读书不行就早早出去打工,为人也很是踏实,短短几年就已经攒了点钱,而他自己也已经奔二十了。在农村,这个年纪做了父亲的也大有人在。
奈何原主夫妇一直都还在为老大的婚事操心——在农村,很多人家还是觉得结婚这种事得长幼有序,父母找媒人说亲也得先把大的婚事解决了才会轮到小的,更别说还是曹家这对偏心眼子了。
好在,这对父母眼瞎心盲,周围人却是看得真真的:这曹家老大曹林是当真不行,帮他说亲才是把人好好的女孩子弄进火坑,可曹家老二曹成为人踏实,出去打工还给家里寄钱,逢年过节给父母的东西也不少。谁更优秀简直一目了然。
于是,很快就有人给曹成牵线搭桥了,也是本地人,不过不在镇上,而是真正的农村人——别看这偏远乡镇住镇上的也是农村户口,可还是比那些住在乡下还在土里刨食的高级多了。但这并不妨事,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嘛,合计一下,两边还挺合适的,这对小年轻就经由媒人撮合,谈了两年,感情稳定,曹成也到了法定婚龄,可以领证了,于是两边又合计一下,领证、办婚礼,很快曹成就结了婚。
婚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这也是结婚之前就说好的,此时县城还没被省城发展辐射到,房价虽高,但也还没那么离谱,小夫妻俩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也得到县城买房去,于是曹成自己掏了十万,又找了父母借了几万,凑够了首付,就算有了婚房了。
但两人都没什么高学历,在县城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工作,县城消费还高,两人就还是先在老家定居,曹成的妻子王晓梅又很快有了身孕,这种情况下,曹成自然更不好再出去打工了——主要现在打工的效益也远不如前几年,工厂工资越来越低,物价却噌噌飞涨,再离开家乡出远门去打工就很不划算了。
当然也是不能窝在家里的,曹成踏实,出去打几年工也混了些手艺,很快就在镇上最大的家电门市里找到了活儿干,工作内容集销售、上门安装以及维修家电于一体,倒也算是有稳定收入。何况别看这是偏远乡镇,但也正因为偏远,这么一个集镇就辐射了周围好些乡村,收益也算是比较可观的。
王晓梅也很快生下了一胎,很遗憾,是个女儿,王晓梅颇为郁闷,憋着口气想再要个儿子,可剖腹产至少得等三年呢,她也就只能等。
曹家父母也很体谅,大概是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至今还在为老大的婚事发愁,他们对孙子倒没那么执着,很是欢喜接受了下一代,包揽家务、照顾月子、买各种滋补品买衣服化妆品、帮忙带孩子、时不时就请亲家来家里吃饭聚会让他们看看外孙……到这个时候,曹家这老两口都是模范公婆,曹家也都是模范婆家,十里八乡说起来,都说王晓梅命好,王家父母都跟着女儿沾光。
当然,原主夫妇这时候也是真的对王晓梅好,也觉得这个儿媳懂事听话,儿子去上班了,他们得去另一个乡镇赶集摆摊的时候,还能让王晓梅照看门市。等出了月子,孩子也离得手了,王晓梅也在镇上通讯公司找到了活儿干,又有了一份工资,这在乡下已经算体面了。
不过,他们还是为大儿子发愁,甚至想尽各种办法,花了不少钱找各路媒人,甚至都已经把心思动到买个越南媳妇那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