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队这次都没有装备组合马槊,只带了马槊头,也就是那2.9尺的大宝剑,剑柄剑刃各占一半,可以作为双手武器使用,可劈砍,可捅刺。
这次仍然没穿甲,大部分也没装备弓箭,主要还是考虑重量,一根箭都快上百克了,太重,还占地方。
尽量都是多带子弹,这远程射杀,哪怕只是二十米外,对士兵们的心理造成的压力越小,总之就是离的越远,看的越不清楚,压力就越小。
听到虎子的提醒,宋毅骋一会凤鸣剑,“全军出击!”
“驾!”
十路骑兵,各奔东西,他们虽然殊途,但会在黑珍珠号前同归。
这一仗他们没有后援,没有补给,没有视野,只有倭寇。
战术只有一个,冲锋、见人就杀,在倭寇老窝儿里杀出来一条血路。
这批火枪是回到台湾府的时候刚刚换的,不是技术更新了,而是,这一年中打流寇,杀鞑子,还有日常的训练,膛线磨平了。
本来枪管就只有几百发的寿命,这跟钢材质量,加工工艺,加工精度,甚至是后期保养都有很大的关系。
要强军,不训练是不行的,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这平时的训练耗费是战时的百倍,千倍。
这批枪管能用这么长时间已经很不错了。
枪管寿命正是克制宋毅骋火器发展的一个巨大而且很难攻克的一个瓶颈。
除此之外,还有机密性,决定了只能在黑珍珠号的船载设备上加工,也是限制产量的一个问题。
即便如此,宋毅骋也没打算去改。燧发枪他可以放到外面去流水线化的生产,还可以做买卖。
但他的铜壳弹药后装枪,不管是燧发还是击发,他都会控制在黑珍珠号上。
黄斌盛的炮兵手里无炮,老是被友军嘲笑,比如,他的老乡,步兵千总闵之辙。
所以这次他是说什么也要来,他也知道,必须让士兵经历血与火,才能成长,天天在家跟大爷一样的训练,根本屁用没有,即便他们只有单动击发左轮一把,也要来。
宋毅骋的亲卫队皆是军中强者,除了军事素质,还有身体素质无不是优中选优。他们是唯一带着弓箭的人,只不过他们弓不再是复合滑轮弓,而是成了传统反曲弓,没有任何附件,除了弓身就是弓弦,唯一可以说道的,就是华丽的外表和150磅的拉力,能射多远,全看能拉多开,除此之外就是两把双动击发左轮枪。
手持火把,趁夜前行,全军寂静无声,只有马蹄声。
“老爷,前面好像有个村子!”在前开路的虎子跑回来报告。
“传令,检查装备,全局突击!”
倭寇的村子不大,十几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