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志想的没错,当年潘国军也是乔家楼村响当当的人物,即便是到了现在,他在村里的威望也比较高,潘国军非常聪明,而且还乐于跟别人交流,在农村,这种左右逢源的人往往都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参军回来以后,潘国军干起了“牛经纪”的行当,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协商,从中收取一部分佣金,因为他结交甚广,而且说话随和,很是受欢迎,挣的钱不多,却也能养活的了自己,后来随着农村机械化的普及,老百姓养牛的越来越少,潘国军也已经结婚有了潘晓燕和她的弟弟潘晓明,单靠干牛经纪和家里的几亩地已经无法养家糊口,潘国军就开始琢磨新的出路,最初靠承包村里的荒山种果树,赚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来全村都效仿,种果树开始普及,潘国军果断退出,开始养鸡,几年后,他成了整个北岭子镇规模最大的养鸡专业户,为此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开始日趋好转,他是全村第一个盖起砖瓦房的人,也是全村第一个购买彩电的人,成了整个村里人人羡慕的暴发户。
潘晓燕上大学的第一年,潘国军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把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建了一个覆盖半座山头的养鸡场,在村里雇了二十多个人在养鸡场打工,一时间,潘国军在县里也出了名,当时的县委书记还亲自来到乔家楼村视察潘国军的养鸡场,还鼓动全县要向潘国军学习。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禽流感突然爆发,潘国军的养鸡场成了重点整治对象,所有的鸡一夜之间被活埋,即便是偷偷的卖出了一批,也因为还没有成年,卖的价格还不如当初买鸡苗的价格高,潘国军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而潘晓燕和弟弟潘晓明此时正是上学花钱的重要时期,养鸡场又赔了个一干二净,潘国军整个人落入了低谷。
后来经过几年的打拼,日子过得有些好转,而且还还清了村民的工钱,但到现在也没有翻过身来,况且潘晓明今年才读大三,单单是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潘晓燕挣了口气,考了个公务员,某种程度上来讲老两口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昨天潘晓燕给潘国军打电话的时候说刘立志要到家里来,他就为之一惊,想当初他去找徐海给从中说媒没有成功,心里就对刘立志有了意见,但他从小就对女儿潘晓燕百依百顺,也不好伤了女儿的心,所以就同意了,但即便是同意,他觉得刘立志这个人也不靠谱,暂且不说当初看不上潘晓燕,就算是现在看上了,那也够呛是真心实意的。
把刘立志让到屋里,潘国军这是进了地主之谊,毕竟人家大老远来自己家,怎么说也是客人,所以潘国军在说话上还是比较客气的。
“小刘,路上还算顺利吧?”没话找话,这是潘国军的强项。
“呵呵,还行吧,我本来以为花不了这么长时间,没想到还真不近呢。”刘立志也故作大方,但面对潘国军,他总觉得自己听不起胸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看潘国军的脸,就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威慑力。
“嗯,咱村应该是整个高松县最偏远的村了,经济落后,条件也差,这几年还好一点,前几年你要是来这里,一天都到不了。”
“也没啥,跟我老家也差不多。”
“哦?你老家是哪里的?”
潘国军开始以闲聊的名义了解刘立志的情况,从家庭到他个人,从受教育的程度到刘立志的履历,几乎都问了一个遍,刘立志明白,这也是人家必须要了解的,所以大部分他都是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两个人聊了半个多小时,潘晓燕和她母亲把饭菜都摆好了,满满一桌子,有鱼有肉,甚至还有反季的蔬菜。
这么一桌子菜在县城可以说是极其普通的,但在乔家楼村,也没几个家庭能拿这么高的标准去招待客人,四个人坐好以后,潘晓燕还调侃了一句:“刘哥,也就是你来吧,我平时回家也没这个待遇啊!”
的确如此,这也是潘国军在待人方面的一贯作风,他不怕别人有失误的地方,就怕别人说自己那个地方做的不到位,即便他心里不待见刘立志,面子上该过去的还是要过去的。
一番客气话之后,潘国军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
“小刘啊,你当初在海明市不是挺好的么,毕竟那是个市,怎么突然就到了高松县了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松哪能跟海明比啊?”
其实这个问题潘国军刚才就想问,他总觉得刘立志应该是犯了什么错误,被下放到县里的,如果是那样,那他刘立志绝对没什么发展前途,自己闺女跟着这么一个人,以后也过不了什么好日子。
当爹的这么想很正常,但潘晓燕却白了潘国军一眼,嘀嘀咕咕的说了一句:“爸,你怎么问这种问题啊?多不好!”
刘立志却很不以为然,他呵呵一笑,说:“叔,这是组织上安排的,可能组织上有组织上的考虑吧,不过我倒是觉得高松比海明要好得多,至少发展的空间要大的多,在海明像我这样的副科级遍地都是,大部分都是喝茶看报,没几个能干事业的,但在高松,至少我还能干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