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罢,心想:“辣块妈妈的,老子就不信干不掉他。要是干掉了吴天,嘿嘿,老子就能弄个王爷做,也不算丢自家祖宗的脸。”
心里虽然这样想,可他还是留了一手,并未吐露实情。尤其是海大富要他寻找四十二章经,他也知道四十二章经一定有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未知实情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告诉康熙的。虽然康熙是他生死之交,可他在丽春院的经历告诉他,不能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自己的朋友,何况这个朋友还是天下皇帝康熙。
韦小宝痛恨海大富,乃因多隆、张康年和赵齐贤都说他成为太监是因为海大富之故,如今他已被净身房的老太监阉割了,再也没有做男人的资格。身边的宫女,虽然个个长得不错,可惜他是有心无力。
听评书也知道眼下康熙和顺治两人是父子关系,只要顺治不死,那康熙就无法坐稳江山,何况鳌拜这个外臣掌控了朝政,他这个皇帝当得着实憋屈。两人的遭遇算是同病相怜,成了一对好基友。
康熙沉思半晌,叹道:“小宝,要不是你是个太监,朕就是顶着鳌拜的压力也要封你一个大官当,在宫中任职,真是糟蹋了你的官运。如果鳌拜真死了,那朕就封你个爵位,世袭罔替,光宗耀祖。”
韦小宝嘿嘿一笑道:“奴才已经是个不能人道的太监了,想做个大官也不可能,只要皇上能坐稳江山,奴才也就心满意足了。反正跟着皇上,皇上也不会亏待了奴才。”
康熙笑了笑,道:“小宝,你监视海大富有眉目了么?”
韦小宝道:“有了,海大富是老皇爷的心腹无疑,只是海大富要四十二章经到底为什么,眼下奴才也不得而知。他派奴才到皇上身边卧底,目的是什么,奴才也没有弄清楚。这老乌龟太谨慎了,每天晚上回到他身边,奴才都心惊胆颤,担心第二天就见不到皇上了。”
康熙道:“小宝,你不要刻意地去试探他,海大富乃父皇的心腹,就是朕也是从你口中才知道他的心仍在父皇哪儿,为人子女者,朕颇感欣慰。只是海大富若是背着父皇干些事,却要坚决处理,如果他真的与外面大臣勾结,那朕绝不轻饶他。”
韦小宝道:“皇上,奴才一直怀疑老乌龟与皇后有仇,每次奴才与皇上比试完,他总要盘问,幸好皇上英明神武,提醒了奴才,所以奴才才活到现在。皇上不知道,这老乌龟太阴毒了,跟着他的太监,没有一个活过三年。辣块妈妈的,吴天真不是个东西,要是在白虎镇就杀了他,那我们现在的日子也好过些。”
康熙会心一笑,韦小宝虽然不学无术,可人却非常聪明,若是不知道他的为人和心性,被他卖了还要帮他数钱。康熙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自觉自己可以掌控韦小宝,所以才会对韦小宝毫无隐瞒将来干的事。
想到这里,康熙不由问道:“小宝,吩咐你的事做完了没有?”
韦小宝道:“已经挑选好了,就是海大富也不知道我们现在选小太监的目的,何况鳌拜吃下了蒙汗药,上书房又没有水,十几个小太监,加上奴才和皇上,干掉他不在话下。”
康熙知道韦小宝已经挑选了十六个身体强壮的小太监,他们已在武库房练习扑杀,何况他和韦小宝两人在上书房把鳌拜迷倒,十六个小太监按住,他和韦小宝就可以用剑和匕首砍下他的人头。
原本康熙也没有这个胆子,谁教鳌拜自从白虎镇一役后,生性大变,一改往常的用人之道,开始对朝中大臣进行拉拢,实行怀柔手段。这才是康熙非常忌惮鳌拜的地方,而且他与太皇太后大玉儿均已失去了权利,鳌拜对他也随之降低了警惕,错过这个良机,他再也没有复起的机会了。
至于吴天,他虽然恐惧,可吴天不出手,一直以江湖人的身份存在,那他有的是时间收拾。一个没有计谋的武夫,即便实力强大又如何?古往今来,有那个帝王是这样的人。
楚汉争霸,刘邦是个小流氓,而项羽则是个武艺高强的英雄,可最后的江山却是刘邦。吴天如今的作风与项羽何其相似,他只要略施手段,利用得当,杀吴天轻而易举。
可惜康熙把吴天想差了,吴天可不是项羽,要是知道吴天做过两世帝王,那他就不会这般处心积虑地对付鳌拜。康熙至今都没有窥破吴天这般做的原因,吴天看似蛮横无比,实则手段极其高明,走一步看三步。
韦小宝心中虽然不满康熙的态度和决定,在他心里,第一个该死的人不是吴天也不是鳌拜,而是他的大仇人海大富。如果不是海大富,他还在江湖上跟着茅十八吃香的喝辣的,与江湖上的高手称兄道弟。
康熙看出韦小宝的心思,心中暗笑,非常满意韦小宝如今的心态。对自己精心设计的嫁祸之计非常满意,而海大富还不知道韦小宝的潜力,杀海大富是他收服韦小宝的第一步,何况韦小宝在江湖上并未有多大名声,在朝中知道他存在的人也不多。
杀鳌拜,他是幕后谋划者,如果计划失败了,那替死鬼就是韦小宝。成功了,可以把韦小宝推到前台,让韦小宝帮他处理很多他不方便处理的事情。
在康熙的计划中,如果鳌拜在他的策划下,韦小宝的执行下杀了,那下一步就是除掉顺治,其次才是吴天。这人选均是韦小宝,谁叫他身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相师,言及韦小宝是个福将,气运极其浓厚。利用得当,可以办大事。
第二十四章 野心蛮大
吴天等人去了江南一趟,随便见了三少奶奶等被鞑子抄家后的未亡人,当然,这些未亡人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男人安‘慰’的。是故,吴天为了展示一下自己这个恩人的厉害,把这些未亡人一一安‘慰’了一番,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