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芯片倒是研究出来了,设计图也有了。
但是没有办法生产呀!
毕竟兴科文汇可没有生产芯片的设备。
而且以兴科文汇目前的实力,要去采购生产芯片的光刻机、蚀刻机等设备也不现实。
所以是萧江准备找合作商。
受到冷战以及米国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米国就把集成电路的生产制造转移到东洋。
东洋电器、三菱、京都电气、东芝、日立公司、富士通等都加入米国的半导体生产链。
随后东洋迅速地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生产国。
到七八十年代,东洋在半导体储存方面更是取得了技术领先,从而取代米国成为半导体产品的输出大国。
由此也开启了东洋黄金发展的30年。
那个年代的东洋在半导体产业的加成之下,GDP冲到了全球第二,人均gdp也冲到亚洲第一。
那个时代还流传着一句话,以东洋的经济体量能够把整个米国给买下来。
随着东洋的经济直接威胁到了米国,米国也发现了当初把半导体等产业链转移到东洋政策还是有一些不妥。
米国就联合西方国家,逼迫东洋在广场饭店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定,以此来解决米国严重的贸易赤字。
其实在70年代末期,米国就已经发现了把所有的半导体产业交给东洋风险太大,所以又把从东洋外溢相关的半导体产业转移到了南韩以及夏国的弯弯地区。
由此奠定了全球的四大半导体地区——米国、东洋、南韩以及夏国的弯弯地区。
进入2000年之后,有能力生产芯片的地方,也是集中在这4个地区。
所以萧江现在要想生产芯片,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这几个地方的企业合作。
但是萧江并不打算这样做。
一方面是因为兴科文汇的体量太小,和这些巨无霸合作很容易被吃掉。
另一方面是萧江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气节。
现在都重生了,如果还要依靠这一些不友好的地区,那重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萧江把目标锁定在了国内的芯片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