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小剧场《文广探谷》看戏曲行业新时代“守正创新”(1 / 2)

🎁美女直播

一·逢,狂言自出青年口

看过几部新编戏、改编戏之后,无论是从文艺创作者的角度,还是观众的角度,很多“创新”的形式,确实是受众小,且并不能真正获得认可的。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在演出介绍中对于创编小剧场《文广探谷》的“目的”阐释,终于还是给足了一个文艺创作者角度观戏人买一张《文广探谷》的吸引力。

起初看这部戏的心思,是看热闹的心思,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大部分戏曲台上的创新还做不好,一个不大的团体,又能如何能把“台上台下”的守正创新放到一起来说?

二·见,北风却来春雨漏

前一天看到他们改编的《霸王别姬》,巧妙的避免了因为虞姬自刎过分精彩,无法将观众留到最后,主语中的“霸王”成为陪衬的问题,尽管此后我又对此剧产生诸多新思考,可在当时,还是改变了我一开始的态度。

中英双语的节目单也是香港西九区戏曲文化中心这次创拍小剧场《文广探谷》的亮点所在——这种宣传方式在我们内地的创作团队中并不常见。与此同时,一些“戏曲电影”的翻译,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为香港的团队,他们在这件事上有先天的优势,这种优势显然在戏曲对外传播的道路上是值得加以重视的。

三·看,少年意气总邂逅

名为《文广探谷》,这个选题必然是围绕着“杨文广”这个角色的。杨文广这个人物的人设自始至终,无论创新与否,一直是非常可圈可点的。继承自父母的“勇敢”、和母撒娇时候的“可爱”、对父亲“保家卫国”的崇拜。得知父亲以身殉国,成为杨文广的成长产生“质变”的关键节点,从“有人庇佑”到“顶天立地”,杨文广的人物设定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从情感与意气层面,而非看脸的“少年感”。

在《文广探谷》里,这些人设并没有被抛却,甚至通过舞台灯光、LED等多种形式,起到了更好的烘托效果。

除此之外,小剧场粤剧《文广探谷》在表现承继之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思考。主创团队从粤剧经典剧目《杨令公闯碑》开始推开剧情,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在杨家将系列故事中的情节塑造,正合剧目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立足自身,博采众长”。

四·念,家国忠孝灭仇雠

“家国大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如今可能会批判古人的“愚忠”、“愚孝”,我们叹过“飞将军李广”、“精忠报国岳飞”,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骂’过他们“以身作长城”,为保国护民而死。

所以,只要我们遇到的不是现在在网络上才敢于展现自己的杠精,“家国大义”无论如何演绎,都可以带来市场的叫好。

所以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选择了家喻户晓,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故事,作为创新改编的题材,可谓从选题开始,就注定会获得成功。

同时,这也启发着我们对于新时代戏曲新编戏选题的思考——新时代的新观众,其思想理念大为不同,“包容”、“开放”、“前卫”,才子佳人故事中所表达的部分思想,或许在曾经的社会环境下是开放且进步的,但在如今并不能满足新观众对戏曲文化的幻想与要求。

五·听,塞外风寒传九州

①风声:将音效与干冰融合,让观众“亲临”塞外,风沙呼啸。在这个对文艺作品要求“高代入感”的时代,这样大胆而直接的形式,显然给足了观众视听上的满足。

②鼓声:从《霸王别姬》的“锣边花”开始注意到鼓师。而身边更多观众的表现,也明显昭示着大家对鼓师的关注。

从《霸王别姬》到《文广探谷》,鼓师对氛围塑造起到极强的作用,心跳随着鼓点律动,战场厮杀仿佛就在眼前。

将“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的击鼓发兵,实际展现给观众,巧妙的营造了战场的轰轰烈烈,也在整场戏的展开中,让整场戏的展开更为连贯,节奏鲜明。

不难看出,对于音乐的运用,不拘泥于“伴奏”和“节律”本身,也能够为一部改编戏带来出彩、出圈的独特角度。

③人声:在对我们观众的演后谈中,我从主创团队的介绍处了解到《文广探谷》是集香港粤剧老艺术家们之力,反复打磨而成。

与此同时,演员即是编剧。

回忆整场戏的“完整性”,我不难对现在的编剧是否因为有“导演”的存在,而脱离了演员,并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展现演员的个人“擅长”有所怀疑——就像我们艺术管理专业,对于演员的熟悉程度并不高,理论指导实践,外行组织内行,难免纸上谈兵。

这同时又反映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现在的青年编剧是否在个人素养上依旧有所欠缺?以至于许多新编戏既提不起新观众的兴趣,也让老观众骂声不断?

六·想,旧文新撰可应酬

回到《文广探谷》的剧情上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故事与原本的《杨门女将》等杨家将系列故事有时间线和部分人物设定上的冲突,从而引发了下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