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传统观众是否愿意接受,又是否能够在观演的当时,接受剧情上和人物塑造上,与传统剧情、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②我们作为评论人员、从业人员,思考的角度是否应该从“守正创新”的戏曲行业发展上看这部戏?因为我们是有目的性的去观看演出,那么我们的视角必定有局限性。
③通过多场戏的舞台设计、剧情逻辑,以及台下观众叫好儿、鼓掌的具体点,我们必须要承认:很多时候从创作者的角度看舞台效果,与观众视角大相径庭。不能以“市场收益”、“大众评审”作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到底如何鉴定“创新”符不符合时代需求?
七·知,梅花高悬源泉守
①台词句句传心
通过以杨文广学习来自杨七娘的梅花枪(外来)和杨家枪(自身)的过程与大战中的融会贯通,演绎戏里戏外的守正创新,最终得出:守好自己的,再博采众长,这句贯穿戏内戏外,关于如何“守正创新”的讨论
②守正方能创新
本剧通过虚拟一部杨家将系列故事中从未出现的《杨氏宝鉴》,与台下观众产生“寻”宝鉴的互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互动需求”的迎合刻意为之还是故事到此,寻找成为必然,水到渠成的产生台上台下的互动,这种“创新”与“互动”还是不能离开“戏曲”的本源,是服务于戏曲的,也就是说至少不应当让戏曲成为为“互动”服务的元素。
八·忆,已知风雨是绸缪
当晚回忆整场剧目,我产生了以下两个方向的思考:
①作为文艺创作者,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一场戏,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已知:大部分时候观众所喜爱的桥段与我们想要强调的重点并不完全契合。
②“梦”的形式让不存在的《杨氏宝鉴》变得合理化,也串联起杨文广与杨令公的“承继”与“联系”,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新颖,但是“如梦似幻”的舞台处理方式,引观众“入境”。
在第十九届BJ文艺论坛上,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老师对于戏曲从“大众”、“小众”到“分众”的探讨,对小剧场梨园戏发展创新的肯定,以及网文《赘婿》影视化对应受众视角变化的分析。包括其他“戏剧”行业内专家对于当代戏剧发展的反思,让我越发肯定一个想法:我们既要做针对市场需要的戏曲,也要保证能够成为“经典”流传的戏曲。
时至今日,再回忆起小剧场《文广探谷》,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再次出现:
①当“演”、“写”、“管”、“评”分离,“写”的本子演员不愿意演、“管”的方式不符合戏曲行业发展的趋势,“评”的人对于戏曲未必热爱,也未必了解。我们在很多时候是否在外行指导内行?
②“市场导向”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必然,“引导市场”是社会与文化的需要,二者之间是分道而行,还是择一平衡?
③是应该让演员、舞台适应内容,还是内容为二者服务?
③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自担成本”带来的利是“全身心投入”,但却是爱好与个人反哺时代文化发展,经历与经济的有限,必然会限制发展的多元与广度。可“资金支持”又难免带来“应付了事”、“主题鲜明,内涵不搭调”等一系列问题,二者之间的取舍又应该在哪里?
九·得,欲留青史信问舟
香港西九区戏曲中心的《文广探谷》无疑是一场戏里戏外的探索,也无疑是里程碑似的一次尝试。
音乐、舞蹈、更广阔的戏剧形式,都在不断“充实”戏曲的时代创新,到底是“跨界”,是“无界”,还是“边界消融”?
而我们所谓的“创新”是否是一场戏曲界的“时尚轮回”?
在专家评论员与观众之间,到底谁才是决定一场戏成功与否“金标准”?
“分众”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同行”与“矛盾”,国家的资金扶持真的能“挽救”戏曲么?
在新时代,戏曲“守正创新”必然面临的问题,似乎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一部戏的“成功”虽然是可以复制的,但“复制”却显然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
要想让对于戏曲“守正创新”的尝试真正名留青史,只有时间会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