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笑着说好。于是众人簇拥着走过穿堂,从尤氏院子旁绕到后院,是一段宽敞大路。南边是正经五间房舍,如今只三姐和晴雯住着。往北便是会芳园正门。
只见正门三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竹林挡在前面。竹木葱茏,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珍道:“从这往左走大道过桥就到了登仙阁、天香楼。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自那一边出去,回来在天香楼看戏,方可遍览。”
说完,自己在前引导,让尤氏扶了老太太,众人迤逦进了竹林。林间奇花闪烁,路边各色太湖石形状各异,碧草青青,花木深处偶有鸟雀掠过。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树杪之间。沿着园中小径,走进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有回廊,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贾珍笑道:“这里本有一眼井水,修园子的时候索性在上面盖了一座亭。不料盖了以后,井水忽然变得甘甜起来,这也是奇事一桩了。”
说罢,便叫小丫头打水上来,盛给老太太等。
老太太小抿了一口,点头道:“确是有些滋味。依我看来,井水变甜,这是神佛的旨意,你们万不能轻忽了。珍哥儿,你是当家作主的爷们,以后行事,多三思后行,不要总是顾头不顾尾的乱来。”
一旁的王夫人笑道:“这一年来,珍哥儿也算勤勉。不仅振作了家里的产业,还晋了爵,可见与往年不同了。”
老太太点头而笑:“我就怕称赞他一回就飘了。”她指着尤氏:“你用心看着他一点!”
尤氏瞧着贾珍,贾珍赶紧躬身道:“不会像以前那样了。”
众人说笑着。宝玉上来对贾珍道:“大哥哥,你这亭子也没匾额楹联,叫什么名字?”
贾珍道:“还没有。前些日子,我将园子的图样送玄真观我父亲那里,央他写几个字,作两首诗。他老人家现还搁在一边,打发蓉儿回说等有空了再写。家里可人又回了娘家,没个有学问的,只好先空着。”
宝玉拍手笑道:“我倒有一个好名字,大哥哥想不想听?”
王夫人闻言斥责道:“胡闹,这是要你大伯起名的,你读了几本书?”
贾珍笑道:“无妨。一则我父亲不耐俗务,尚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空,二则有好听的名字先预备着,到时候说给他听,果真称意,想必就用了。”
宝玉才道:“我记得骆宾王有一首《灵泉颂》,里面有一句‘冥契动天,甘泉涌地。泠泠无极,烝烝不匮。’不若直以甘泉为名。”
却有探春驳道:“甘泉二字都用滥了。古来不止泉水,连宫名仓名皆有用甘泉的,二哥哥再想一个!”
黛玉掩嘴而笑:“还不如叫美泉得了。”
宝玉问道:“有何典故?”
黛玉眉眼弯弯,笑而不语。
宝钗在一边答道:“扬州大明寺有一眼泉水,唐朝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将它排做‘第五泉’,宋朝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于是在井边修了一座美泉亭。这亭子现在还有呢!”
惜春等听了,皆道:“还是宝姐姐知道的多。”
黛玉轻哼一声,转头看向亭外。宝玉忙小声说了几句,才好些。
贾珍捻着胡须故作沉吟,笑道:“林姑娘‘美泉’二字真是恰如其分,我觉着好,这亭子就叫美泉亭了!”
黛玉听了,讶然道:“大哥哥,我胡诌的呢……”
贾珍摆摆手,“胡诌的都这么好,可见比我们强多了。何况正合我意!”
黛玉红了脸,小声念道:“早知如此,我就正经取一个了。”宝玉追问,她却闭口不言。
亭边不远即是数楹单檐歇山顶的馆舍,周围曲折游廊,均是落地长窗。于是大家沿阶下石子漫成甬路进入。小小三五间房舍,里面床几椅案、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无不齐备。更妙在于四面开门,旁有梧桐遮荫,翠竹摇曳,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荷叶杨柳,无需移步而各方景色尽收眼底。前庭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绕阶缘屋至后院,盘旋竹下而出。
黛玉道:“这地方倒也别致!”
贾珍想了想道:“昨儿我经过此处,偶然想到一个词……”
惜春催促道:“哥哥有什么好词,快说快说!”
贾珍本想铺陈一下,却拗不过惜春,说道:“梧竹幽居四个字,你们觉得如何?”
宝玉摇头道:“不好。这房子旁边还有梨树和芭蕉呢!”
贾珍顿时哑然。
黛玉笑道:“朱熹有‘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就叫涵碧山居,怎么样?”
宝钗轻笑无言。众姊妹无不道好。
王夫人想说她们几句,老太太笑道:“都是小孩子家家的,让他们闹去。他们高兴了,我也欢喜。”说着向前走了几步,拉着宝玉在梧桐树下站着,良久叹道:“小时候在家,园子里也有这么一棵梧桐,常趁大人不注意爬上去掏鸟蛋。一晃几十年过去,人老了,那棵树也没了。”
王熙凤笑道:“正巧大哥哥这里有这么一棵,咱们时常来逛逛,您也跟我们讲讲当年是怎么爬上去的?不瞒老祖宗,去年家中有棵桔树顶上结了一个桔子,我想吃了好久,就是爬不上去!”
众人轰然大笑。
老太太指着王熙凤笑道:“你个猴儿!想吃桔子不知道派人去买?家里种的都是供人观赏的,可不能吃!”
王熙凤恍然道:“多亏老祖宗提醒,不然我真个摘下吃了。”
众人又笑。
贾珍道:“从这走陆路,尽是山石错落,草木环绕,有一二亭榭点缀,是直通后方的。咱们从美泉亭过桥,景致确是不同。”
于是循亭北侧而上,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南岛。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西部.东部则是陡坡,高处种洞庭桔十余株,中立一亭。
王熙凤讶道:“这里怎么也有桔树?”
老太太打趣道:“你们快扯住凤丫头,防着她爬树上摘桔子吃!”
诸人笑的前仰后合,王熙凤口中说不依,眉眼甚是舒畅。
一旁宝钗仔细瞧着桔树,问道:“珍大哥,这是不是洞庭桔?”
贾珍颔首道:“薛妹妹如何得知?果是洞庭桔。蔷哥儿买进来的时候,我还说他买差了,洞庭桔不应该在洞庭湖么,怎么会在太湖?闹了一个笑话。”
宝钗点头说道:“我家也有一株差不多的,故而问一问。这种桔树与其他不同,常待霜降始红。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就是说的它。”
“洞庭须待满林霜?”宝玉拍手道:“待霜二字用在此处极妙!”
往北又有一岛,较南岛要大上许多。两岛间有小桥相接,桥旁幽篁丛出,古树扑水。沿石阶拾步而上,到顶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阁楼。四周土山之上,枫、柳、松、竹,交辉掩映;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阁外叠石层层,梅树成荫,绿萼花白,素雅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