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啊,但是。”康曼德突然话锋一转,“按照下一步计划,整合运动的工业部门将会建设起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自来水厂和小食品厂,用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在工业化社会日常运转所需要的最基本产品上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而现在,因为反围剿的需要,这些建设停止了。”
大家的激动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爱国者开始动手挂起了规划图。让被浇个正着的人们感到头皮发麻,仿佛水里还扔了个电线:多个采矿、电力、冶金和军事工厂的选址都接近库尔斯克——这是当然的,库尔斯克是通向北原以外的咽喉要道。
康曼德摊开手:“让侵略者逼到家门口,多少企业要搬迁?生产建设还会拖后多少年?损失之大只怕还要超过一场全面战争!”
刺激的效果很好。生活在毫无工业的欠发达地区,整合运动是极度渴望强大的物质力量——和能造出这些东西的第二产业的。一想到帝国要把这些东西再剥夺掉,“谁敢来侵犯就要它灭亡”的气势从干部们身上迸发出来。
塔露拉从人群中缓缓起身,站到了康曼德身边,用自己千锤百炼的手势、动作和神情鼓动士气:“同志们,我要提醒大家,乌萨斯帝国,已经动用了最后的手段;他们动用了统治力量中最为重要的支柱——军队。他们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要从肉体和思想上彻底毁灭我们这些革命者!
“我们凭什么逃避?逃避有可能成功吗?
“人民保卫军是整合运动最为重视的部分。现在,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已经横下一条心的干部们接二连三地跳起来:“时刻准备着!”
**
宣布散会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了帐篷。但他们的背后突然传来了康曼德的声音:“别尔康斯基、茹科夫,你们留一下。”
骑兵团的团长和政委回过头来,心里七上八下地走回了康曼德面前。此刻,其他人基本都已离开,除了康曼德和塔露拉,就只剩下了爱国者与这两位团主官。
康曼德用看见患了绝症的老友般的表情注视着别尔康斯基,用低沉的声音说:“安德烈,根据我们的情报,线列步兵第42团加入了这场围剿。它的团长是……”
安德烈的面庞突然变得惨白:“瓦列里……”
PS:无论如何,这句话是没错的:
人民万岁!
PS1:接着昨天的。
实际上,评价《流浪地球2》,停留在特效、画面、叙事、科幻、真实感,以及开拓新流派,科幻作品、电影工业、我国电影这样的层面,还远没有刨出所有东西。
我曾经所说的,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近代以来历程的我国科幻,这不是已经出现了吗?
它是立足于五千年历史的未来史。
它继承和发扬的,不仅仅是科幻文学黄金年代的精神力量,也不仅仅是《2001太空漫游》等等伟大的科幻电影。它还是过往几千年历史文化环境的延伸体现,也是1840年以来我国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映射——《流浪地球2》的内核来自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和充满苦难的近代史。
《流浪地球2》在现实层面介绍未来的我国如何面对世界性问题,我国人民在人类社会中如何与其他民族相处,又担任怎样的角色,要完成怎样的历史使命。
个人层面,它介绍一个普通人,在近未来的我国遭遇了严重的危机时,将如何生存,将如何其他国家和其他人民与共同应对。
历史层面,它告诉我们过往和现在的,怎么跟未来的发展血脉相连、保持一致。过往的历史,对决定我们走向何方有什么影响,又会对整个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延续、电影工业、特效制作、科幻流派、故事叙述、人物构建、科幻点子和世界观设定……
真是太多的惊喜。
第二十九章决战之前1
总得来说,康曼德与特殊顾问小组的穿越众、113师先遣队兼泰拉人民保卫军的参谋部,选择的反围剿方针其实还是“诱敌深入”,不过是把根据地边境的库尔斯克山岭作为防御底线。之前削弱、疲惫敌人的流程,则是早从围剿部队大本营察里津城外就开始了。
如果乌萨斯帝国军队是全军“机械化”,部队以大型陆行舰艇为主体,辅以大量机动车辆作为交通和战斗工具,那只凭泰拉保民军的实力是连袭扰敌人的资格都没有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如今的乌萨斯帝国军队当中,只有那些最为精锐的部队和最为重要的物资可以搭载运输陆行舰,而大多数,或者说,绝大多数部队,只能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乌萨斯母亲的广阔胸怀。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泰拉大地上的各国军队就都认识到,“要依靠士兵们的脚底板来赢得胜利”,必须在战机、行军速度、人员体力等复杂的因素间权衡。通常而言,师级兵团的徒步行军时速应当为5公里,负重10公斤士兵的日行程为30到40公里;“急行军”为时速10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0公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通常状况下,步兵正常每行军2到3小时,休息一次,大约20到30分钟。一昼夜行程后大体2到4小时;强行军时,连续行军4小时以上时,每行军2天后休息一天。
对于用畜力牵引的炮兵而言,速度稍微慢些,时速4公里左右;至于骑兵,时速能达到20公里以上。当然,这种关联并不是一定的。例如在平原地带行军与在山区丛林地带行军,对速度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从察里津到西北冻原的所谓“叛匪首府”,乌萨斯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行军总里程约为四百八十公里,在留下充足空余后计划二十天内抵达。期间途径库尔斯克山岭,后者差不多位于起点与终点两端的中间位置。
在从察里津到库尔斯克的途中,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地,道路平坦。三百五十公里的路程最多只需一个礼拜左右便可抵达目的地;然而从库尔斯克起,明明更短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就要多得多。
因此,乌萨斯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全体官兵,从军长弗兰格尔伯爵,到参谋部的参谋和各师、旅、团主官,再到基层军官和士兵,在行军问题上都是在考虑进入西北冻原后有多麻烦。
可现实却完全出乎意料。还没走出察里津,麻烦就像影子一样怎么都甩不掉。
作为前期准备,泰拉保民军再度祭出了武工队,用这些小股力量渗入了帝国统治区的纵深。
这里的情况与西北冻原完全不同,乌萨斯北部的农村远比西北冻原复杂。因为这里实行的是地主监管下的村社制度,甚至还有许多是农奴制。
所谓地主监管下的村社,牲畜、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但土地归村社支配,定期在农户中间重新分配土地。地主是村社的“保护人”,负责监督和维护其土地范围内的秩序和安全,有权撤换村长或其他公职人员,有权向村社提议开除农民,直至将其驱逐出村社。未经地主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轮作形式和开垦空闲土地。
简而言之,这是乌萨斯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的基层生产和行政单位。有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为了给敌人制造困难,也因为这里暂时不会是根据地,各路武工队在这里采取了“走马点火”的招数——部队每到一处,立即开展“斗地主”、“分浮财”,粉碎地主民团武装,把地主和农奴主的财物和粮食分给贫农农奴,征募人员。
这样的“急性土改”当然可以最快地唤起贫困农民和农奴的革命热情,粉碎乌萨斯帝国的基层组织,扩充了整合运动的可用人力。但它作为一种缺少细致工作追求见效快的手段,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法只能是一次性的,只破坏却不留下来组织基层恢复生产,下回再来时就无钱可收、无粮可征,不用投入资源协助恢复都是好运气;其次,铲掉了原来的统治结构,却没有确立新的政权,会使地方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迅速恶化。最后,说得难听些,没有能配合搞“跑反”的基层,又不强制迁移,当地群众就算有参军和害怕报复往老根据地跑的,还是会有许多人留下,这样一来就是把他们扔给了来犯的乌萨斯军队……
不过还会有些时间。
人联地外兵团113师的战斗步兵和工兵们带着整合运动的狙击手、特战兵开始迟滞敌军,降低他们的行军速度。第六军出发,却惊恐地发现自己似乎是走在通往地狱的道路上。
迟滞部队在有公路通过的森林中多处纵火,把所有桥梁连桥墩都炸光,行军大道更是各种陷阱的集大成者——和马蹄一样大小,专门用来折断驮兽蹄子的小陷坑;能塞进一辆重型坦克,底部插满涂了粪便的削尖木棍的陷坑;样式各异效果不同的地雷,甚至各种赶制的IED……
雪怪和工兵们的努力给第六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三万大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每一片草丛、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石子都要仔细检查。伤亡者名单和折磨士气的惨叫在不断增加,重要的食物、药品和水却难得一见——这些都要从遥远的后方筹措,然后慢腾腾的送过来。完全可以想见,在这种“牲口都没法走”的道路上,部队的行动变得非常缓慢。
当然了,毕竟这里很快又会是整合运动的新根据地,搞出过多的山火、雷区和陷阱容易到头来给自己找麻烦。所以这些东西只是迫使第六军疑神疑鬼的添头,数量和规模都十分有限。迟滞任务的主力,还是部队自己的偷袭。
西北冻原的贫瘠,让打猎在这里成为了重要的生产手段。冻原人盛产优秀射手,还有一套代代相传、不断摸索完善的野外生存、伪装技术。无论是当年的游击队还是现在的保民军,从众多猎户子弟里精挑细选出一批好射手,然后用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加以磨练约束,最终组成一批精锐狙击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群“看不见的魔鬼”用一个又一个乌萨斯官兵的性命,为自己铺设着通往战功的地毯。要在乌萨斯帝国军队的队列中找出一个衣着华丽光鲜的靶子非常容易,在队列两侧来回奔波的传令兵也是很棒的目标。一个个双人狙击小组就这样兴高采烈地挑选猎物,用“德拉贡诺夫”7。62MM半自动狙击步枪,8。6和12。7mm高精度狙击步枪把目标送到不知哪路神灵的身边。
到了行军第一天的傍晚,第六军的开路先锋线列步兵第33团就已经没几个班排连长可用了。团长绝望地告诉师部和军部,自己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所有士兵在乱七八糟地做不同的事情:从开小差逃跑到抱着脑袋缩在自认为安全的角落不敢动弹,再到不顾一切寻找可以解渴果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