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中层官员、负责人都是兵部的核心成员、中坚力量,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经历过战场,无非是各自读过一些军事书籍。
一旦讨论起攻防策略,他们只能依靠粗略阅读的军事书籍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建议,要说实际操作,大家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军事情报科负责训练、物资、地图,讨论策略时还能提出一些实际内容。
比如军粮、武器供应、行军路线等,武职选拔科就比较尴尬,他们负责调配、晋升,本身就有审查部队的任务。
但是哪个部队擅长进攻,哪个部队擅长防守?因为大家平时都是互相敷衍,应付工作,到了关键时刻只能盲目操作。
比如这次救援京城,兵部一急,宣镇侯世禄和山西的军队就被全部调往蓟州,因为兵部上下都不知道具体的攻防方法,反正有多少军队调到蓟州就完事。
如果不是这次有“锅王”袁督师,再加上遵永大捷,等到敌军退出京城或者皇帝实在等不及了,兵部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看完东江攻占四城的报告,陈方极深有感触。
虽然里面还有很多问题他还没弄清楚,但至少布阵是怎么回事,攻城如何部署士兵,战斗是如何进行的?东江的报告上写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报告多看几次,再相互比较一下,那么战场攻防,多少都能有所领悟,等积累多了,各地军官、部队的实力也能落到实处。
“哦,陈大人觉得我东江写的报告还不错?这些都是我的参谋们讨论出来的。”朱樉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华夏军里书写战报已经成为惯例,连级以上的指挥官每个人都要写战报,还必须得到所有副职的签名,而且比这份报告还要详细得多。
军校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战例,海军这些年的战例很多,但成功的战例就少得可怜。
不得已,李固只好组织大家复盘古代战役,但华夏自古以来对战役、战斗的描写实在太过抽象,讨论经常天马行空。
这次朱樉在辽东半岛发起战役,军政司还特意指派了几十名战报监督员来,不是督战,而是指导各部详细编写战报,以便以后分析、研究。
“哦,董大人的下属真是才华横溢,下官一定要向他请教,这报告不仅仅是写得好,用处实在太大了,还请大人不要吝啬!”陈方极很清楚,这次的大功如果落实,他连升几级基本不是问题,但看大明现在的形势,要想从兵部跳出去又不大可能。
陈方极现在是正六品的负责人,升几级就到了从四品,从四品的职级在兵部有些尴尬。
中层官员正五品,次级官员正三品,中间再也没有其他职位可以担任,但是以从四品担任中层官员也是可以的,毕竟和次级官员的差距太远,等到熬到正四品就可以外放知府,陈负责人不由幻想,如果这次能凭功一步升到正四品就好了。
但梦想终究是梦想,现实多半还要在兵部熬些年头,这样的话如果在辽东和山东推行东江的报告书写方式,不用两三年,他就能真正了解两地部队的一些实际情况。
在专业人士的加入下,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塘报的目的是为了陈述事实。
无需任何修饰,但报捷文书则不同,陈方极将其改写得华丽夺目,按照他的描述,东江之战仿佛是历史上最英勇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