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武曌日月当空则天大圣(1 / 2)

🎁美女直播

乐舞开始。

魏王李泰府内,各个地方的民间乐师,此时已经换上了华丽的宫廷乐师长袍,长袍皆用丝绸等高档面料制作,乐师们的长袍颜色很鲜艳,红色、紫色、蓝色等,颇有争奇斗艳的感觉,头戴冠帽,脚踏长靴。

女子乐师们则穿着色彩绚丽的衣裙,如高腰襦裙,上衣窄袖短襦,下着长裙,裙摆摇曳,十分优美,衣裙上有精美的刺绣和装饰,如花朵、云彩等图案,头发梳成各种发髻,如高髻、堕马髻等,佩戴发饰,如簪花、步摇。

大约百余人左右的乐师,或抬起有四根弦,形状为梨形的琵琶,轻轻弹动,或快或急,或轻或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也有箜篌,由于魏王李泰派来的乐师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包含四十余州,每个州的风土人情和地方乐曲特色是不相同的,因为不但有竖箜篌,还有卧箜篌。

竖箜篌形状高大,有弦数十根,乐师用双手弹奏,箜篌则形状较小,横置于身前,用手指或拨片弹奏。

除此外还有古筝,笛子,箫,笙,鼓,锣,等等,各种乐曲共同响起,颇显得热闹。

魏王李泰含着笑意,又唤来舞者,表演歌舞。

太子李承乾静静的看着这一些,听着乐曲,观着歌舞,眉头紧紧皱起,能看出来这些各地乐舞确实包含特色,品种多样。

而且,魏王李泰确实用心编排了。

若是正常情况下,这些乐舞足够合格了。

但,魏王李泰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编撰的,是未来代表大唐的乐舞。

是大唐,而不是这四十余州!

大唐地域辽阔,共有三百六十州,而你李泰所编排的乐舞,只有你所掌管的封地四十余州,这是什么意思?

是想表达出,你魏王李泰掌管的四十余州封地,代表着整个大唐么?

其他三百多州的百姓如何看待?

这是个致命的疏忽,他很快就发现了,并且他此刻也可以确定,身居帝位多年的父皇,不可能看不出来这一点!

现在就看父皇怎么说了。

“父皇,此乐舞,是儿臣取用海、润、楚、舒、庐、寿、苏、杭、宣、越、泉、建、台等四十余州所编排的大唐舞乐,融合多地地方特色,献给父皇!”

乐舞进行的过程中,魏王李泰很合时宜的开口道。

“魏王所编排的乐舞有心了。”

唐太宗李世民观赏着这些乐舞,良久后露出笑容来,赞扬魏王李泰道。

乐舞不错。

就是有些可惜了。

此乐舞包含魏王李泰封地的四十余州风土人情和当地乐舞特色,确实很不错,但他是绝对不能将这乐舞定为大唐舞乐的。

原因无他,若是这般做了,其他各地的百姓如何想,是否会认为大唐朝廷只将这四十余地的百姓认为是大唐子民?

这很容易掀起不小的事情,并非是儿戏。

统御天下,同样如履薄冰。

若是魏王李泰心思再深一些,能将全国三百六十州各地特色乐舞都融合在一起,那么确实可以定为大唐国乐国舞,不过魏王李泰也没有这个能力,其也仅仅只掌握四十余州而已。

“太子。”唐太宗李世民让众乐师舞者退下,然后看向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知晓,父皇这是让他献乐舞了。

他立刻唤太子宫的乐师舞者进入殿内。

“看看你能编排出来什么!”魏王李泰扫了陆续上殿的众乐师舞者,他能感觉出来,自己所编排的乐舞似乎并没有达到父皇心中的要求。

无伤大雅。

只要他能比太子强,就算胜了。

如魏王府的乐师舞者们一样,太子府的乐师傅抬着大量的乐器鼓锣,舞者们或穿着鲜艳长袍,或穿着绚丽衣裙,演奏歌舞起来。

太子李承乾立刻在旁道:

“父皇,儿臣所编排的乐舞,名为‘十部乐’。”

“其,取自隋朝文帝开皇年间所制的‘七部乐’,以及隋朝炀帝大业年间所制的‘九部乐’。”

听到这话,魏王李泰心中不由的踏实了,父皇本来就不想让大唐延续隋朝的乐舞了,太子李承乾还在隋朝乐舞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愚蠢!

简直没有脑子!

也不知道这种对手是如何处处压制自己的,真搞不懂!

太子李承乾没有理会魏王李泰那似带有些许嘲笑的眼神,继续道:

“隋朝开皇年间,也算是天下太平,诸国来朝,隋文帝重视音乐,开皇初制七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

“父皇曾言,希望大唐不再延续隋朝舞乐,但在儿臣看来,隋朝初期与我贞观年间相同,诸国来朝,其所制造的九部乐舞,更能代表昭昭大唐,万邦臣服之景,所以儿臣认为不该取消隋朝时期的九部乐,而是在其基础上,增加和修改,更能体现出我大唐如隋朝初期般,万邦臣服,而又能体现出我大唐远远胜于隋朝!”

这一席话说完,太子李承乾扫了身旁的魏王李泰一眼。

陆师教给他了一个词。

格局!

魏王李泰所制的乐舞,仅仅包含大唐境内的四十州。

而他太子府所制的乐舞,在前隋的基础上增加修改,依旧海纳百川,吸收诸国小国乐舞的特色!

你魏王想的只是一隅之地,而我想的却是臣服大唐的所有诸国小邦!

首先这个思想境界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其次两人的格局也远远不同!!

“太子的想法,倒是与朕心中所想,如出一辙。”

为何已经到贞观十年了,大唐舞乐还未编排而成?

就是因为,隋朝定下的舞乐其实已经很完美了。

而他想在这种完美的基础上,更能体现出唐朝如隋朝般加威海内,而且还远远比隋朝更强盛。

这无疑是个难题。

若是说,将瑕疵的物品修补完美,并不是很难,但如果想让一件完美的器物更加完美,那就很难很难了。

因此,大唐新的舞乐迟迟未曾制造编排出来,没想到太子心中的想法与他相同。

他记得很清楚。

隋炀帝大业五年六月十一日,隋炀帝西巡至张掖。

六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在张掖举行盛会,“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二十余国。”

隋炀帝驾临观风行殿,大规模陈列文物,演奏九部乐,安排鱼龙曼延,在殿上宴请高昌王和吐屯设,以此来特别恩宠他们,那些陪同列席的蛮夷之人,来自二十多个国家。

昔日的隋炀帝豪情万丈,认为诸国匍匐,皆为隋之属国,隋朝乐舞应该容纳诸国歌舞乐曲特色,以示恩宠,因此隋炀帝在七部乐之上扩设《九部乐》。

现如今,昭昭大唐,巍巍河山,贞观朝已经不亚于隋文帝时期的开皇朝了,更何况隋炀帝时期的大业朝,他大唐的新乐舞,自然也要容纳诸国特色,并且比隋炀帝的九部乐,隋文帝的七部乐,更强!

“太子,你是如何修改、增加乐舞的。”

唐太宗李世民询问道。

闻言,太子李承乾正色道:

“隋朝大业年间的九部乐,分别汉族正统音乐‘清乐’;汉乐和龟兹乐混合之而成的‘西凉乐’,西域区域的‘龟兹乐’,天竺地区的‘天竺乐’,康国区域的‘康国乐’,疏勒区域的‘疏勒乐,’安国区域的‘安国乐’,高丽区域的‘高丽乐’,以及南朝乐府的‘礼毕曲’。”

“儿臣在九部乐的基础上,取消南朝乐府所创的礼毕曲,增加高昌乐、燕乐设立十部乐。”

李承乾说完这些,唐太宗李世民良久后,感叹道:

“好,大唐新舞乐,就定为这十部乐。”

李承乾没有说出,从九部乐更改为十部乐的好处。

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取消礼毕曲,增加高昌乐和燕乐两种乐舞而已,很简单。

实际上,他身为帝王,清楚其中代表着什么。

从九部乐更改为十部乐,新容纳了高昌地区的乐舞,这无疑代表着大唐强盛,向各国彰显本国国之强,毕竟若高昌国不臣服于大唐,大唐为何要增加高昌乐?

而高昌区域,小国众多,高昌的臣服,就代表着周围上百个小型国家尽皆臣服。

这完全可以彰显出,大唐是周围最强大的帝国,通过丰富和完善宫廷乐舞体系,来让周围诸国知晓,如今大唐是何等繁荣昌盛,加威海内。

定下十部曲,其实暗中也象征性的使乐舞的规模更加宏大、体系更加完备,能够让国内外的人士直观地感受到唐朝的强大实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增加乐部数量是对这一盛世景象的一种艺术化体现。

同时还可以加强民族融合,贞观朝实行的是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频繁,将各民族的乐舞纳入宫廷乐舞体系中,是对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肯定和宣扬,新增加的高昌乐来自高昌国,将其纳入十部乐,体现了唐朝对高昌等地区的影响力,以及能更大程度上的让高昌区域民族,融合到中原民族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