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拿点金子嘛。
不过,刘据这次足足带了一千斤金,绝对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足以支持他开一座博物馆了。
刘据这边的事情差不多解决完了,年刚过去,刘据那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着急的事情,因此就选择继续在陆煊的家里多留一会,看看李承乾这边遇到了什么困难。
轮到李承乾了,李承乾看向陆煊,不由得的道:
“陆师,你交给我的谏言上书,我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就在朝堂上,说了出来。”
“父皇被气的不轻啊,还有魏征、马周、王珪等大臣,都如我般谏言了,我感觉这次父皇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消气,他不会真的处罚我吧?”
李承乾内心深处,是很怕他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
这源于从幼年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他的严格教育。
父严子惧。
当一个父亲很严厉的时候,势必会从小给孩子带来阴影,而这种心理阴影大概率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更何况李承乾的父亲还是唐太宗李世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因此,李承乾心中一直有些害怕。
“长孙皇后的病情如何了?”陆煊没有回答李承乾的问题,而是询问道。
“母后的身体已经好多了,没有明显的剧烈咳喘症状了,也不复之前般消瘦,原本都无法正常生活,需要宫女伺候,但现在已经能够自行行走了。”
提到长孙皇后,李承乾不由得看向陆煊,若非陆师的话,可能母后去年就已经离开他了。
“长孙皇后的病情既然已经恢复大半了,那你就不用怕这些,有长孙皇后在,你的父皇很快就消气了。”
“并且,用不了几日,他就会在朝堂上奖励你和魏征等大臣。”
陆煊笑了笑。
唐朝时期,朝堂上这出‘政治大戏’,完全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魏征共同上演的,可以说缺少任何一个人,都完成不了所谓的‘圣君谏臣’这出戏码。
现在长孙皇后的病情已经好了,自然不用担心那么多。
“那就好,不过权万纪那边,依旧没有联系,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想的,李恪、李佑这两股力量,一日不到我的手里,我在地方上面对魏王李泰,还是处于弱势。”
李承乾道。
“李恪那边我不知道,或许是有杨妃的授意,不想让李恪这位与杨隋皇室有着联系的皇子,参与到夺嫡之争中,至于李佑那边,估计是阴宏智还没有做出决定。”
“我在帮你一把。”
陆煊立刻调出一则资料。
【辛卯,以吴王恪为安州都督,晋王治为并州都督,纪王慎为秦州都督。将之官,上赐书戒敕曰:“吾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不如得此一言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辛卯日,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吴王李恪为安州都督,晋王李治为并州都督,纪王李慎为秦州都督。
在他们即将赴任的时候,唐太宗赐书信告诫他们说:“我本想送给你们珍贵的玩物,又担心会使你们更加骄奢,不如得到我这一番话。”
“这件事情很快就会发生,唐朝时期,亲王到自己所封的藩地就任,其他皇子和太子,会亲自送么?”
这种唐朝时期的规章制定,资料上并没有记载,陆煊看向李承乾问道。
李承乾闻言,思索片刻,随即道:
“这种事情,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亲王到藩地就任,皇子和太子是否相送,具体情况,可能会因为不同时期父皇的态度、皇子之间的关系等原因,而有所不同。”
“总之,若是皇子们成年后会到地方担任刺史或都督等职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皇子之间关系较好,或者出于父皇的特别安排等原因,才可能会出现皇子送亲王到藩地就任的情况,不过并没有明文规定。”
听完李承乾的话后,陆煊忽然想起了他看过的一个电视剧。
名叫‘贞观之治’。
里面有一个片段,唐太宗李世民身体抱恙,躺在床榻上,然后唤来李泰,试探性的询问李泰道:“若是我将皇位传给你,你该如何对待你的兄弟们?”
电视剧里面,李泰是这么说的:“等我死后,我就杀光我的儿子,传位给稚奴。”
就因为这么一句话,魏王李泰失去了成太子的资格。
当然,这是电视剧杜撰的,不过无论是从正史、野史,以及各种电视剧、电影来看,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一个极其注重亲情的人,其或许在玄武门之变前,对于亲情并没有过多看重,但自从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他对于亲情的重视,几乎超越了一切。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杀了他的兄弟,他自然不想见到自己的儿子们,兄弟相残,这也是他为何一直制衡目前李泰和李承乾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以这两人的性格,未来无论是谁继位,都会致对方于死地。
唐太宗也会更在意,李泰和李承乾,对于其他兄弟的态度。
想到这,陆煊道:“吴王李恪、晋王李治,纪王李慎三位皇子离开京师时,你记得一定要亲自相送,并且必须演技好一点,装作舍不得三个弟弟离开般,能哭就哭出来。”
“反正,你就装出兄弟情深的样子,知道吗?让唐太宗李世民下意识的认为,你是个注重感情的人,非常在乎兄弟情谊。”
“无论这件事情,是否会让唐太宗李世民产生什么想法,很有可能会让唐太宗李世民觉得你是个仁善良之人,远远比性情乖戾的李泰更适合继承皇位,但这件事情的最主要目的,是拉拢这三位藩王。”
“其他两位皇子,暂且不谈;由于之前你已经帮助了权万纪一次,这次再表现出兄弟情深的样子,我估计吴王李恪是会站位你的太子阵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