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李承乾是想寻找一个,父皇心情不错的机会,提出南平公主和王敬直婚事之事的。
但,似乎接下来,父皇的心情并不会很好。
因为李承乾已经得到消息,父皇产生了封禅的想法,准备明日早朝,就和大臣商议!
封禅,这不是他要二次谏言了?
父皇的心情能好?
不过,谏言是绝对要谏言的,估计还会按照正常的流程,即:臣子们谏言--皇帝生气震怒--皇后安抚--皇帝心情恢复--皇帝知错就改--皇帝赏赐谏臣,想了想,李承乾决定等到谏言结束,母后安抚好父皇的情绪后,再提出这件事情。
第二日的朝会,太子李承乾早早的就来了,今日朝会上的文武百官比较齐,很多赋闲在家的都被唤了过来,原因就是商议封禅之事。
“也不知道,魏王李泰是否有所准备?”
朝堂上,太子李承乾有意无意的打量着魏王李泰,随即,他立刻反应了过来。
魏王李泰知晓了父皇要在今日朝会上商议封禅这件事情,那么李泰绝对会准备。
并且,魏王李泰会上书一篇‘歌颂、奉迎父皇的丰功伟绩篇幅’,然后请父皇封禅!
魏王并非愚蠢之人,其拥有着一定的头脑,毕竟在诸多皇子中,魏王的文学能力是最强的,但魏王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依旧是群臣谏言,父皇反悔,他为何还要歌颂奉迎父皇封禅?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魏王心中清楚,朝臣们对他的看法,远远没有父皇对他的看法重要,只要他能让父皇高兴、开心,那么父皇会一直恩宠他。
魏王李泰想继续留在宫内,想继续夺嫡,那么只有任何事情都赞同父皇的决定,让父皇继续恩宠他,这是魏王最大的资本!
“又是截然不同的选择。。。”
太子李承乾摇了摇头,不过这次是封禅,估计会有一批大臣同意了,这批大臣也会被魏王李泰注意,然后尝试拉拢到魏王府中。
随着文武百官到齐,唐太宗李世民高坐上方,他此时的心情有些忐忑不安。
身为统御天下的帝王,万万人之上,并且如今乃是太平盛事,让一个皇帝产生不安,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可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有些担心,有些不安。
因为,他很在乎名声,并且为了让自己的英明流传于后世,他很纵容谏臣们,所以今日这次封禅之事,他知道必然会有谏臣出来上书。
若是谏臣太多的话,那么他岂不是又无法封禅了?
他虽然很想要一个圣明君主、广开言路的名声,但也想于泰山之上封禅!
所以,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情很特殊。
可能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圣明君主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和封禅泰山,这两件事情无法同时做到,不能两全其美。
缓缓压下去了心中的不安,唐太宗俯视着下方,淡声道:
“诸卿已经知晓,今日朝会要议什么了。”
“朕欲封禅!诸卿认为如何?”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封禅这件事情,其实以陛下的文治武功来说,确实已经足够了,但还是那句话,贞观朝和历朝历代完全不同,若是他们赞同封禅,又有谏臣上书,让陛下取消封禅想法,该怎么办?
没有人上书,不过封禅这件事情,倒是没有修建飞山宫那般‘引人诟病’,陆续有大臣出列,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有赞同封禅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反正各种建议都给出了一些,并且建议或反对,各自有什么理由。
随着众臣说完自己的想法后,文武百官都若有若无的,将目光投向正前方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人,这种事情,想必太子和魏王,也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吧?
他们到底是赞同,还是反对?
太子李承乾保持着沉默,一言不发;魏王李泰亦是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俯视着下方,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儿子,想了想,道:
“太子,你认为朕欲封禅,此事如何?”
之前修建飞山宫,他让李泰现行出列上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后来事后也反思到了,太过于偏袒魏王李泰了,魏王只是亲王,太子却是储君,合该让太子现行上书。
所以这次,他让太子李承乾先行上书,希望太子懂得他的封禅之心吧?
见父皇让自己上书,李承乾缓缓出列,恭声道:
“陛下!”
“儿臣闻古之圣王,待功成且德备之时,方行封禅之礼,以告天地;今观陛下圣德如巍巍山岳,功业似滔滔江海,四海升平,万民归心;群臣屡议封禅,皆言陛下当行此大典,以显无上圣德,耀震天之威严。”
“然,儿臣斗胆,窃以为此举不可!”
这句话一出,唐太宗脸色一变,朝堂众多大臣也心不由的一抖,只见李承乾继续言道:
“夫封禅者,初意本为敬天法祖,祈求国泰民安,而非徒夸示功业之虚荣;然当下之国家,虽呈富庶之象,而民力实未全然充裕;连年征战,虽疆土得以开拓,然百姓疲惫,疮痍仍待平复;若此时大兴封禅之礼,必致劳民伤财。”
“陛下素以爱民如子著称,此举恐有违陛下之本意;且陛下之圣德,绝非封禅可显;陛下轻徭薄赋,如春风拂面,予民休息之机;广开言路,似明镜高悬,纳忠谏于八方;此等千古仁政,百姓感戴于心,自然倾心拥戴;何须封禅之虚饰,以证圣德之有无?”
“再者,封禅之礼,虽为古制,然时移世易,不可拘泥旧法;今之天下,日新月异;当以新法治理国家,不必执着于封禅之虚名;陛下当以国家之长治久安为念,以百姓之福祉安康为心;此乃陛下之圣德真义所在,远胜于封禅之浮华虚荣;儿臣冒死进谏,望陛下深思熟虑,慎行封禅之礼;臣不胜惶恐之至,翘首以盼陛下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