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朝廷争辩儒家弟子唇枪舌剑扶苏的想法(2 / 2)

🎁美女直播

以前有过一件事情,有过一句话。

叫做孟子,骂遍天下。

当时的孟子,若论言语,无人能说得过他。

当然也有一些民间传闻,说正好当时张仪和孟子辩论过一番,胜过孟子。

不过这也是民间传闻了。

但由此也能见识过儒家口舌的能耐。

随着淳于越说完这些。

其他儒家弟子自然不甘示弱,纷纷出言以捍卫儒家的存在。

“丞相,黔首皆有求知之欲,对知识之渴望乃人之本性;焚书之令,禁止百姓藏读《诗》《书》百家语,此乃剥夺黔首之求知权利;黔首若无法获取知识,思想将被禁锢,智慧将被埋没;长此以往,民智不开,秦之发展必将停滞;且此举必将引发民愤,民怨沸腾之下,秦之统治又如何稳固?”

“呵呵,愚昧之言,实在忍不住让我发笑,难道焚书,就能达你所期望之效果;书籍虽可焚,然思想之传播岂会因焚书而止?吾等儒家弟子,对经典之理解、对思想之领悟已深入骨髓,即便书籍焚毁,亦能口口相传;且民间藏书众多,岂能尽皆收缴焚毁?焚书之举,劳民伤财,却难以彻底禁绝思想之传播,实乃得不偿失。”

“秦之统一,当以包容之心、开明之策治理天下;焚书乃极端之手段,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矛盾与冲突;若能广纳贤言,兼收并蓄,使各学派之思想为秦所用,岂不更有利于秦之繁荣昌盛?强推焚书之策,恐会激起民变,危及秦之统治。”

李斯还未说话。

儒家弟子已经现行狂轰乱炸。

法家的人自然也不会就这么眼睁睁的瞅着,也纷纷站出来回应。

殿堂,很快就混乱了起来。

扶苏此时静静的看着这一且。

他是绝对反对焚书的。

他从后世明确的知晓,焚书事件对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方面断层,典籍损毁,大量先秦时期的珍贵书籍被烧毁,许多学派的经典著作、思想成果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在焚书之后的传承受到了极大阻碍,一些内容可能永远地遗失了。

伏胜在“焚书”之时将《尚书》私自藏到家中的墙壁之中,到汉文帝时期,晁错才从伏胜手中学到《尚书》,但也仅剩余二十九篇,损失了十篇。

这种典籍的损毁使得后人对先秦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变得困难重重,许多文化瑰宝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儒家,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大量被焚,这严重影响了各个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传播受到抑制,一些学派甚至因此逐渐衰落;原本百家争鸣的繁荣学术局面被打破,学术思想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古代学术的发展进程被延缓。

谁也不能说,这些百家学说以后就没有用了吧?

到后世,也没有用了吧?

可焚书之后,几乎相当于全没了。

焚书事件就是父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统治而采取的极端手段,这必然导致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禁锢,人们不敢轻易表达和传播不同的思想观点,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的氛围变得压抑。

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僵化,缺乏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和接纳,不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这件事情一旦实行,就会开创了封建王朝文化专制的先例,为后世的文化专制政策提供了借鉴;此后的封建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文化专制思想的影响,时常采取各种手段来控制思想文化。

扶苏知道,汉朝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也就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这件事情与焚书的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发展。

不过也不能说这件事情完全没有任何好处,从政治角度来看,焚书事件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通过烧毁反对秦朝统治思想的书籍,打压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声音,减少了对秦朝统治的质疑和反抗,使得父皇的统治更加稳固,权威得到了强化。

可想了想,扶苏还是决定站出来,制止这件事情。

未来秦朝覆灭也和焚书有着一定的关心,这种极端的做法必然会引起了士人的强烈反感和反抗;儒家弟子对秦朝的焚书之举积怨颇深,未来秦朝末期,陈胜起兵之后,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带领齐、鲁等地的儒生积极加入义军,甚至在陈胜死后跟随一同赴死;这表明焚书事件不仅没有完全消除人们的反抗意识,反而加剧了统治阶级与士人的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思索良久。

扶苏忽然站出来道:

“请诸位,不要争辩了。”

法家弟子,儒家弟子见到扶苏公子出列了,纷纷闭上了嘴巴,扶苏的名声很好,无论是谁其实下意识的都会对其给予尊敬。

并且他们也很清楚。

虽然表面上,陛下并没有和这个公子表现出的太亲近。

但未来,继位的必然是扶苏公子,不可能有其他人。

所以,扶苏公子的意见,他们还是要听一听的。

只见扶苏出列,缓声道:

“我的想法是,不可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