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始皇帝的倔强无论如何阿房宫必须要建(1 / 2)

🎁美女直播

“你先进行劝谏,试探始皇帝的想法。当然,这劝谏也是有一定技术的,要以民为本进行劝谏。强调百姓疾苦,指出连年征战后,百姓疲惫不堪,生活困苦,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阿房宫的修建中,会让百姓负担更重,民不聊生,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若根基不稳,国家将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

陆煊缓缓说道。

扶苏认真聆听,微微点头。

陆煊继续道:

“例如你可以这样说:‘父皇,天下初定,百姓久历战火,十室九空;此时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百姓必将被征调服役,农耕荒废,家庭离散;百姓若不得安宁,国家又如何能长治久安呢?’”

陆煊就差手把手教扶苏了。

接着,他又说道:“然后就是讲述历史教训。列举历史上因过度劳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如商纣王大兴宫室,最终众叛亲离;提醒始皇帝以史为鉴,不可重蹈覆辙。‘古之商纣,广建宫阙,穷奢极欲,致使民怨沸腾,最终国破家亡;今始皇帝若执意修建阿房宫,恐步其后尘,还望三思。’”

陆煊知道,始皇帝修建阿房宫这件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多了。

“你建议优先发展军事防御,指出虽然天下统一,但边境仍有不稳定因素,如匈奴等外族虎视眈眈,应将资源投入到军事建设和边防巩固上,确保国家的安全。‘如今边境未宁,匈奴时常侵扰;当务之急应是加强军事防御,打造坚固的长城,训练精锐之师;若此时耗费巨资修建阿房宫,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将无力抵抗。’”

“推动经济发展,说明将资源用于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修建阿房宫不仅耗费巨大,还会中断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之强盛在于经济繁荣。若将人力物力用于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贸易,百姓富足,国家财库充盈,而修建阿房宫只会徒增负担,阻碍经济发展。’”

扶苏听着这些,心中不由地思索。

陆师说的这些,还不够。

他觉得还可以以文化和道德影响倡导节俭之风,以古代圣贤的节俭美德为例,劝说始皇帝以身作则,引领全国形成节俭的风气。

当然了,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到时候他就这么说:“父皇,古之圣王,皆以节俭为德。陛下乃天下之主,当为万民表率。舍弃阿房宫之奢华,弘扬节俭,必能赢得百姓爱戴,天下归心。这样不就可以强调仁德治国了吗?说明以仁德对待百姓,比修建宏伟宫殿更能赢得民心。父皇,仁德如春风,可暖万民之心。与其修建阿房宫彰显威严,不如施仁德于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

其实父皇虽然霸道,但还是很想赢得民心的。

陆煊静静的看着扶苏陷入沉思。

他知道,这件事情扶苏肯定会铆足了力气去做。

因为原本历史上,扶苏本来就反对修建阿房宫。

扶苏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他深知刚刚统一的秦朝,百姓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急需要休养生息。

而修建阿房宫这样浩大的工程,势必要大量征调民夫,这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使他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影响百姓的生计。

在扶苏看来,过度使用民力会引发民怨,动摇秦朝的统治根基。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六国旧部的势力依然存在,各地的反抗情绪尚未完全平息。

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阿房宫的修建中,会分散国家对军事防御和地方治理的关注与资源。

扶苏必然认为,此时应该把精力放在巩固统治、加强边防等方面,而不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追求强权和威严,修建阿房宫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彰显秦朝的强大和自己的权威。

然而,扶苏的治国理念与秦始皇不同,他不认同这种通过奢华建筑来展示国家实力的做法。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大应该体现在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昌盛上,而不是外在的建筑和形式。

再怎么,也要参考参考长公子的想法吧。

况且,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还有焚书这件事情,始皇帝都改变了自身的想法。

所以扶苏如果努力去做,也并非没有任何可能。

始皇帝虽然喜好基建,但他也清楚,修建阿房宫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这会对秦朝的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这些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国防等方面,而不是浪费在宫殿的建设上。

过度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导致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不过,你到时候的语气不能太强硬,毕竟这个时候皇权依旧至高。谁也不知道始皇帝会做什么。”

陆煊认为扶苏当前还是要自保比较好。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若是做一个假设的话,当扶苏劝谏秦始皇不要修建阿房宫时,秦始皇的心中可能会涌起复杂的思绪。

一方面,秦始皇可能会感到恼怒。

他作为天下之主,自认为自己的决策都是为了秦朝的辉煌与荣耀。

阿房宫的修建在他看来是彰显大秦帝国威严、统御天下的象征。

扶苏的劝谏可能会被他视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是一种不理解和不支持他宏伟蓝图的表现。

他可能会认为扶苏过于软弱和妇人之仁,不懂得他的雄才大略和远大抱负。

“朕乃天子,天下皆在朕之掌控;阿房宫乃朕为彰显大秦之威而建,此子竟不明白朕的苦心,实乃令朕失望。”这将完全是始皇帝心中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可能会有一丝反思。

毕竟扶苏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一直以来表现出的仁德和聪慧也让他有所欣赏。

他可能会在瞬间思考扶苏的劝谏是否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反思很可能会被他的骄傲和自信迅速压制下去。

“此子虽有仁德之心,然不懂朕之深意;大秦需有宏伟之宫殿,方能震慑四方;但此子之言,也可令朕再思修建之进度与影响。”

始皇帝心中浮现出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很大概率,秦始皇的性格和对权力的执着决定了他不太可能轻易听从扶苏的劝谏。

他更可能会坚持自己的决定,继续推进阿房宫的修建,同时也会对扶苏的态度有所不满,甚至可能会对扶苏进行一番训斥,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扶苏对修建阿房宫反对到底,秦始皇很有可能对他进行处罚。

一旦真的发展到这种地步,前功尽弃。

“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吧?”

扶苏有些不相信道。

“问题很大,你的父皇,很有可能惩罚你。”

在陆煊看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功高盖世,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功业,其权威不容置疑。

他的治国理念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和法令的严格执行。

而扶苏公然反对到底,这在秦始皇看来可能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和对国家决策的公然违抗。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秩序,秦始皇有可能对扶苏进行处罚,以儆效尤,让其他臣民不敢轻易反对自己的决策。

原本的历史上,扶苏就因反对“焚书坑儒”触怒秦始皇,就被发配至上郡监蒙恬军啊。

这种事情,可不能再度上演了。

他能从史书中看出来,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有其自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他可能认为这是彰显秦朝国威、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

而扶苏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到的是修建阿房宫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使得秦始皇可能难以理解扶苏的反对,甚至会认为扶苏过于妇人之仁,缺乏对国家大局的正确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为了让扶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对他进行一定的处罚。

“当然了,我认为以始皇帝对于你的器重和爱护,或许也不会处罚。”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始皇对扶苏其实是寄予厚望的,扶苏刚毅武勇、信人奋士,且有仁爱之名,具备成为一位优秀君主的品质。

秦始皇内心可能希望扶苏能够继承自己的大业,将秦朝继续发扬光大。

因此,即使扶苏在修建阿房宫这件事上反对到底,秦始皇可能也会念及父子之情以及对扶苏的期望,不会对他进行过于严厉的处罚,或者在处罚之后也会找机会重新启用和培养他。

无论是《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始皇都是有着开明一面。

历史上的秦始皇并非完全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暴君。

例如,尉缭曾说秦始皇的坏话,但秦始皇不但没杀他,还留下来重用为“国尉”;博士鲍白令之直言批评秦始皇,秦始皇虽然面有惭色,但也没有杀他。

所以,当扶苏对修建阿房宫反对到底时,秦始皇有可能会因为扶苏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他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而对他网开一面。

“始皇帝这边,我估计不会出现太大的情况。但朝廷上的臣子们,你还是要注意一下。”

这种事情是肯定有的,当扶苏反对修建阿房宫到底时,群臣的看法可能会各不相同,甚至产生很大的分歧。

比如支持扶苏派的有远见的忠臣,这些有远见卓识且心怀百姓的大臣可能会暗中支持扶苏。

他们明白秦朝刚刚统一,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大规模修建阿房宫会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他们会钦佩扶苏的勇气和仁德,认为他的反对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负责;甚至会清楚,太子殿下心系百姓,深知民力不可过度征用的重要性。

阿房宫之修建,虽显国威,然实损民利,扶苏殿下之谏,乃为国家长久计也。

到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扶苏很明显未来要站在法家,甚至已经和李斯交好了关系。

可这件事情,偏偏最后必然是儒家站在扶苏这边。

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主张以仁政治国,重道德感化和民生福祉。

他们会认同扶苏的观点,认为修建阿房宫是劳民伤财之举,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