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21章又是一年过去

中年得子,周立、赵丰都欢喜极了。

洗三这日,这个小娃娃的名字定了下来:周靖。

靖:安定。

周立、赵丰盼着这娃娃能一生都过着如现在这般的安定日子。

其实周立更想以稳字为名,稳,安稳。

他不求这娃娃大富大贵,能一生都维持如今的生活水平,那他就心满意足了。

但稳字显得老成,当然,这娃娃本身辈分也大,还没出生就有秦小响、秦小鱼这两个大外甥了。

但赵丰觉得靖字更好听些,于是便取名为周靖。

小名糕糕。

糕:糕点。

周立、赵丰盼着这娃娃一生都能吃得上甜蜜的糕点。

小糕糕的大名定下之后,秦劲不由想到了周康宁。

有靖有康,气氛烘托到这儿了,这时候应该来本或者来部《射雕》啊。

可是,那已是上辈子的事了。

秦劲压下惆怅,专注眼下。

现在日子也挺好,有妙妙,上有老下有小,家中有田七十余亩,存银二百余两。

妥妥富农!

周康宁、郭信恳二人从府城回来时,距离小糕糕的满月酒还剩一周。

此次秋闱,郭信恳一是为了带周康宁出去游玩一番,二是下场混个经验。

如今这两个目的都已达到,所以落第这种小事,无需在意。

他们俩回了郭家,放下行李便直奔五里沟。

到秦家时,秦家众人刚吃过午饭。

今日天气不错,叶妙、王秀芹坐在院子里搂着秦小响秦小鱼晒太阳。

但这俩小家伙有些坐不住,一直伸着小脑袋往院门口看。

院子门口,秦劲、周延年正拿着粮斗收租子——鲁家村的四户人家来交租子了。

郭员外仁善,不想佃户们带着粮食奔波,就自己组织人手去佃户所在的村子里收租。

可秦家哪有人手。

秦劲忙着摆摊。

家中还有仨娃娃。

因此,租赁时秦劲特意强调,自家人手不够,需得佃户们亲自来秦家交租子。

还有,他只收玉米。

玉米是秦家的主食,也能用来炸锅巴,哪怕秦劲种了不少玉米,但依旧供不上自家所需,这几年每年都得买玉米。

现在能收租子了,他就强调,秋季租子只收玉米。

玉米高产,若是上等田,玉米的亩产量能达到六百斤。

秦劲租出去的全是中等田,亩产量能有个四百多斤。

若按照四百二十斤算,首先,需得交十四斤的秋税。

减去这十四斤,余下四百零六斤。

秦劲可得三成,那便是一百二十一点八斤。

一亩是这个数,五十亩便是六千零九十斤。

六千斤!

若是平均到每一日,能有十六斤多。

自家人口虽多,但一日也吃不了十六斤的玉米。

若是换算成银钱,那也有十多两。

第一次收租就得十多两银子,照这个趋势,只要不是灾年,那一年大概能挣三十两。

买这些田地共花了五百两,一年挣三十两,那十七年就能将这五百两挣回来。

当然,真论起来,不是这么算的。

因为这些田地本身就值五百两,手握田契跟手握银子一样,秦劲并没有失去五百两,所以每年挣的三十两是纯利润。

秦劲心情很好,活了两辈子,终于能收上租子了。

正盘算着明年要不要继续买田,不远处响起了马蹄声。

他抬头一瞧,见是周康宁、郭信恳来了,便笑着对院子里的叶妙喊了一声:“妙妙,宁哥儿小恳回来了。”

“小鱼,走,你宁叔恳叔来了,咱们去迎迎他们。”

叶妙将秦小鱼放在地上,牵着他往门口走。

秦小响忙也从王秀芹腿上下来,迈着小短腿跟了上去。

院门口,周康宁不等马车停好就蹦了下来,他同秦劲、周延年打了招呼,就跑着进了院中。

瞧见叶妙和秦小响秦小鱼,他冲过去挨个亲亲两个宝贝蛋,又冲王秀芹笑笑,而后直奔赵丰、周立的屋子。

屋子里,赵丰抱着小糕糕,周立则是端着羊奶在喂他。

快满月的小糕糕比刚出生时胖了不少,脸蛋肉乎乎,大眼睛乌溜溜。

周康宁推门进来,瞧见他的小模样,心都要化了,几步来到炕边,伸手将他接了过来。

周康宁有带娃经验,他抱着小糕糕,小糕糕没有任何不适,大眼睛扑闪了两下,没哭没闹,当周立又将小勺子送到他嘴边,他含着勺子将羊奶咽了下去。

“壮!还、还乖。”

周康宁忍不住戳戳他的小脸蛋。

赵丰闻言笑:“可不是,他特别乖,生人抱他他从不哭。”

“宁哥儿,你和小恳怎么样?”周立打量着周康宁。

此去府城,一去就是一个多月,这么久没见,哪怕有幼子在跟前,他也时常牵挂。

郭信恳正好走到门口,闻言立马道:“爹,放心吧,有我呢,除了牵挂你们,平日宁哥儿玩的可开心了。”

周立此时也看出来了,出去奔波一个月,周康宁一点儿没瘦。

精神也挺好。

他就放了心,招呼郭信恳坐下,他自己则是继续给小糕糕喂羊奶。

郭信恳站到周康宁身边,低头打量了小糕糕几眼,不禁也夸壮实。

这时,门口响起了秦小响秦小鱼的声音:“小舅舅,小舅舅。”

两个小家伙一声连着一声,迈着小短腿进了屋子。

赵丰笑道:“小响小鱼,你们小舅舅正在吃羊奶呢。”

“加糖。”秦小鱼接话:“甜的、甜的好喝。”

一句话说得屋子里的人都笑了起来,叶妙蹲下,捏捏他的小脸蛋:“乖小鱼,等你小舅舅像你这么大时才能吃糖。”

“他现在只能吃羊奶。”

秦小鱼闻言,小眉毛一皱:“小舅舅好可怜。”

那么多好吃的,竟然不能吃。

“整天惦记着吃,小馋猫。”叶妙捏捏他的小鼻子。

“看、看小舅舅。”秦小鱼无视了自家阿爹的话,伸着小脑袋去瞧周康宁怀里的小糕糕。

但他人小个子低,根本瞧不清。

他就对着叶妙张开小手臂:“抱,阿爹抱。”

叶妙弯腰抱起了他,小家伙两岁半,体重已快三十斤,真真是甜蜜的负担。

秦小响一看,顿时也张开了小手臂。

郭信恳笑着抱起了他。

于是一帮人开始观看小糕糕喝羊奶。

被这么多人盯着,小糕糕神色自若,继续一口一口的喝羊奶。

一碗羊奶喂完,郭家那位暂时借调过来的小厮宝京将羊奶碗取走。

宝京虽然只负责灶房的事儿,但真真帮了大忙,一日三餐,还有赵丰的月子餐,全都安排的极为妥帖。

瞧见宝京,郭信恳想起还有一事。

此次去府城,他和周康宁买了个厨郎。

周康宁惦记着秦家无人可用,到了府城之后,就去牙行逛了逛。

这一逛,还真买回来一个厨郎。

那厨郎才十七,容貌也过得去,因此招了上一任男主子的惦记,主母就趁着男主子出门行商,将他给卖了。

周康宁郭信恳在府城的这一个月里,全由他掌灶,厨艺挺好。

叶妙听完这话,立马道:“那你们将他送来吧。”

宝京是郭家的人,不好长期待在自家。

“好,明个儿就送来。”郭信恳点头。

这厨郎本名叫张柳,秦劲、叶妙没有让他改名字,以本名称呼他。

他与吕夫郎合住一屋,他来了之后,宝京多待了一日,好指点他。

等宝京回了郭家,就由他负责秦家的一日三餐。

他厨艺的确好,南菜、北菜都能做,甚至还能操办喜宴。

小糕糕的满月酒摆了几桌,全由他掌勺,甭管是谷家人还是郭家人,无一人给差评。

原本叶妙还有些心疼银子——张柳身价是十五两银子。

但满月酒后,叶妙深感这十五两银子花的值。

有了张柳,叶妙算是真正过上了地主老爷的日子。

灶房不用进。

衣裳不用洗。

每日只需专心带娃。

秦劲比他辛苦些,秦劲得出门摆摊。

虽说秦劲好逸恶劳,但除非是雨雪天和狂风天,不然的话,他都正常出摊。

吃过摆摊的苦,秦劲就对《郭记茶馆笔记叁》极为上心。

春末时,郭厚给他结算了一次润笔费,有九十两出头。

满月酒那日,郭厚又给他结算了一次润笔费,共一百三十五两。

此次的大头,不是来自《郭记茶馆笔记续》,而是来自第一本的精装版。

普通版本字密,无图,只要有笔墨纸砚,那谁都能搞出来手抄本。

可精装版刻有精美的图画,这谁能抄?

这么一来,精装版暂时就无盗版。

而且精装版字大,读起来不累眼,真正喜爱此书且财力允许的,便会购上一套精装版。

不止东阳县本地的人买。

外地的商旅也买。

因此第三笔润笔费的大头便来自于精装版。

这让秦劲心头火热。

明年,续作的精装版也会上市。

续作比第一本更火爆!

到时候润笔费能少?

到目前为止,郭厚一共给他结算了三次润笔费,加一起共三百三十四两。

这等于是三十三亩中等田!

他想过上不出摊、只收租的好日子,那必须仰仗润笔费。

对于《叁》的情节,他极为上心。

不仅找谷栋寻案例,还绞尽脑汁的搜寻上辈子时看的网文套路,力求《叁》的人气更上一层楼。

过年时,谷栋美滋滋的跑来报喜:安哥儿又怀孕了。

为了庆祝安哥儿怀孕,谷栋决定换个大宅子。

此前他不搬家,一是邓氏念旧,二是没必要。

但现在家里又添了人口,云哥儿也大了,得有自己的房间,因此必须得置办大宅子了。

依照律令,他名下只能有一个宅子。

他舍不得卖掉如今的院子,就将新宅子放在了谷南名下。

新宅子靠近城南门,距离大集很近,半刻钟便能来到秦劲的摊子前。

安哥儿、云哥儿时常牵着小苞谷过来玩。

叶妙偶尔也会带上秦小响、秦小鱼过去玩——由石车夫赶着牛车将他们送去。

次数多了,秦劲不由动了心思。

要不,他也在大集上搞一个跟刘老板那样的固定棚子吧。

这样摆摊时也能少受些罪。

第122章愿得年年

其实秦劲一开始打算买铺子的。

有了娃娃后,他改了主意。

县城的小院子哪有乡下的大院子住得舒服。

他家的院子是二合一,可让秦小响秦小鱼畅玩扭扭车滑板车。

不用跟小苞谷一样,想玩车还得去巷子里。

乡下人也多,能帮着他和叶妙照看一下两个宝贝蛋。

再者,他若是进城开铺子,那就和牛掌柜的客户群撞了。

他得和牛掌柜竞争县城的客人。

而且也放弃了广大的乡下市场。

不划算。

综合考虑,他就暂时歇了买铺子的念头。

等赵丰也怀了孕,他就彻底收了念头。

不买了。

五年内都不考虑买了。

有那个银钱,他更愿意置地收租。

等秦小响大一些,要去私塾读书了,再说买铺子的事。

不买铺子,那他就想改善一下摆摊条件。

露天摊位,冬天冷夏天热,太遭罪了。

就这么风吹日晒了五年,他如今和叶妙站一起时,肤色对比异常明显。

要是全身都晒的均匀,那也好说。

在炕上脱了衣裳后,视觉上也能多些刺激。

可古人穿的衣裳多,太阳只晒脸和手。

黑爪。

黑脸。

这不刺激。

只好笑。

再加上小苞谷经常来玩,于是他就琢磨着原地搭一棚子。

大集上那些需动用灶火的吃食摊子,基本上都搭了棚子。

摊主长期驻扎在棚子里。

早上无需从家中赶来,起床后简单洗漱一番就能开始做吃食。

附近有官府打的水井,用水很是方便。

搭棚子需得向官府报备,由小吏过来划出一块地,再上交二十文的管理费——每月二十文,之后就可以自备材料搭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