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嬴政皇帝也没想到会走向这个局势,朝堂之上,帝王最重要的就是平衡文武,但现在将闾已经是一支独大,满朝文武全都是他的老师故旧,甚至很多是他从微末提拔上来的将军,大臣。
如果仅仅是这样,嬴政并不会对他产生猜忌,毕竟想要将这小子拴在朝堂之上,处理天下政务有点太艰难了。
换句话说,他根本就没打算当这个皇帝,所以才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身体,想要让自己长命百岁。
百岁的皇帝七八十岁的太子,本来就是一个笑话,为了帝国的长远计,嬴政临终之前,也不会将皇帝大位传给他,而是在他一群妻妾生的儿子之中,选择一个有担当的皇孙当皇帝。
但是他和大周公主纠缠不清,却引起了嬴政的警惕,这小子和自己完全不一样,重情重义,如果让他在江山和一群老婆之间做一个选择,他肯定选择后者。
而东皇太一却是一心想要推翻大秦,恢复大周的统治的。这小子会不会沉浸于美色,而忘记了一个太子应该担当的责任,将大秦带向不可预测的地步,这才是嬴政真正担心的。
所以才会纵容扶苏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就是给他一个警告。
但这小子太精,扶苏太傻太迂腐,两箱子竹简,就把所有不利于自己的局势逆转。
扶苏攻击的是大秦制度,而他矛头对准的是儒家,即显得他雍容大度,不和扶苏一般见识,也向朝臣证明了他的能力。
但是,你小子的能力还用的着这种办法来证明吗!七年来和大臣同甘共苦历经风雨,将闾领军执政的能力有目共睹。太子的地位在朝臣之中已经无可动摇。
而身为一个皇帝,却需要他产生危机感,这样才能让他从胭脂堆中脱身。
嬴政瞬息就平静下来:“诸位大臣,修明文治,势在必行,而皇子扶苏虽然胸怀大志,但是学问微免浅薄,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但是编制王道大典,也是天下大势,请诸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一群大儒又是振奋又是惶恐,振奋的是,既然皇帝已经有这个心思,扶苏不行可以换成别的大儒,惶恐的是,皇帝的话不痛不痒,让人猜不到他的真意是什么,如果一群粗鄙的大臣大放厥词,将编制王道大典的事情搅黄了,今天这番干戈就白费了。
蒙武站起身来,看向扶苏:“敢问皇子,编制王道大典,究竟对大秦新政有什么好处。”
蒙氏家族世代终于秦国王室,可以说是老牌贵族,而上将军王翦虽然年纪以大,但只能算是新晋权贵,毕竟是嬴政提拔于微末,成为帝师才满门权贵。
这番话说出来,就是规劝这个皇子,见好就收吧!你差的太远了。蒙武一说话,别人马上就住嘴了。扶苏在不通世事,也是一个皇子,不想让嬴政太难看。
谁知道扶苏一拱手:“我等上书业已言明:三代一治,秦亦一治:皆为一治,自当引为鉴戒。秦政若能以三代王道一治天下,岂非巍巍乎大哉!”
蒙武脸色一凝,高声道:“这句话说得大而无当,三代王道乃是沉沦治道,百余年无人问津也。所以战国无数诸侯国,全都改为郡县制,而不是王道之治,而且,大秦的新政和三代王道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如何能将三代王道作为大秦的治国鉴戒?皇子三思。”
淳于越终于找到发炮的对象:“老将军此言差矣,治国之道,原来就不是一辙,相互比较,这样才能让大秦新政走的更远,以三代王政参于大秦,有何不可,难道如老将军所说,大秦不已王道治理天下,而专门用苛政治理天下,不敢让王道主流流行于天下,岂不是掩耳盗铃。”
第0024章 知之为知之
这句话直接骂大秦律法严苛,帝国重臣全都皱着眉头。
“淳于越之言,纯属陈词滥调。”老秦名士姚贾高声叫道:“三代王道本来就是复古怀旧之道,自春秋到战国,早已经被各国弃之,为什么大秦就要学习三代王道,几百年来,三代王道就像是丧家之犬,天下谁不知道,为什么身为通古博今的大儒,反而不死变革反而复古。如果说三代王道万世不移,为什么七国弃之不用,而现在用苛政逼迫大秦改弦易辙,何其荒谬也。”
“大人的话,何等的凶悍。”淳于越冷笑道:“如果不尊圣王,不修大道,不严三代,不读圣贤书,天下闻名何在,文学良知何存,如果编制一部王道大典就能让天下大乱,我等儒生岂不是圣贤,大秦新政岂非不堪一击。”
“纯碎是放屁。”此言一出,朝廷愕然,扭头一看是御使大夫冯劫,顿时谁也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