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老师讲的好,哪个老师讲的不好,一目了然。
而老师为了追求这种活跃的反馈,肯定也会改变自己的教课质量,努力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讲课方法。
毕竟,一切都看得见,校长翻一翻后台,废物和混子将一目了然。
从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到自己讲话的语气,跟动作表情的配合,都是可以修炼加强的项目。
让一个年轻老师失去兴趣的,可能并不是课程内容有多艰难,而是一开始他就得不到学生们的反馈,孤独的在台上唱着一出独角戏。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
而对学生来说也是痛苦的,老师越讲越无趣,越来越听不懂。
于是双方恶性循环,自然就会相看两厌。
老师会因为学生恨上自己的工作,学生也会因为这个老师恨上这门课。
但如果是直播,这就是互相选择的关系。
你的课程寻找对自己胃口的老师,而老师们互相竞争到一定层次之后,也会自发地调整自己的难度水平。
比如说一个年级分为10个梯度,就会吸引来不同的学生。
什么分数层次的学生,就选择擅长对应提高这类学生的老师。
差生可以补齐基础,尖子生也不用浪费时间。
这可比传统的快慢班,是更详细的分法。
为了生存下去,直播者自然就会搞出差异化竞争,以适用不同进度水平的学生,稳定自己的受众。
而学生们灵活调整,选择自己能听懂的老师。
当跟着她达到一定进度之后,再往上跳其他难度,也有着巨大的收获。
如此,精准的划分,也能帮助一个学生进步。
这就好像传统的题海战术,对比针对一个学生定制化的家教。
而难度的区分,可以通过测试题和分数来。
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这些授课内容都留存在网上,除了直播之外还有录播资源。
有学生对于没听懂内容,自然可以从资源上重新翻阅,选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
组成团队进行剪辑,成为更具传播力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出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