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2 / 2)

🎁美女直播

扶苏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悲伤。

张仲景确实是个文臣,但是他宁愿当对方是个神医。

扶苏可不希望放走张仲景,他要将张仲景弄进医学院之中,培养出更多的莘莘学子,医道人才!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九州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九州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现在已经失传,乃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

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

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

在建安年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也许有人不知道长沙太守是什么身份,这么说就明白了。

张仲景在当时的身份,和现在“湖南省”的省长一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