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那天,两人并没有凑热闹,去看当晚的0点首映。
而是磨磨蹭蹭到了第二天,早上。
等乔装打扮好,这才专门挑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早场时间,订了票,才匆匆出门。
虽是早场,但是观众居然也有挺多的。两人挑的是比较靠后的位置,往前看去的时候,前几排的黄金座位,也近乎已经坐满了人。
森茗雪摘下了口罩和帽子,不多时,就见影厅的大荧幕,徐徐亮起。
自然是习惯性的先播放了几条广告新闻。
望月四顾望了望,而后略略有些担忧的叹了声气。
“人真多…”
森茗雪将买好的奶茶放入座位旁的杯座里,听她埋怨,却是抬起头来,抿嘴笑笑,劝慰道。
“没事的。”
输便输了呗,没什么大不了的。
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安慰望月了。
是的。
不管再怎么说,《少女终末旅行》的票房成绩,最终肯定是比不了《进击的巨人》的。
没办法,这就是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差距。
两种电影,本应是殊途同归的东西。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种类型的电影之间,却是逐渐出现无法相容的隔阂。
有人说文艺电影才是真正的作者电影。
什么叫作者电影呢?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54年,由一位年轻的影评人提出的。
具体这位影评人到底说了什么,现在早就已经无法考究。而当作者电影这个概念传到后世之后,也出现了不少高大上的解读和论述。简单来讲,所谓的作者电影,指的就是创作者主导一切的电影。
有些乌托邦的概念。
镜头就是这个世界的乌托邦,镜头下的世界,不应该被现实所束缚,因为这是电影,这是个性与自由的象征,不需要去考虑太多太多的东西,创作者呢,只要将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创造出来,就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广义上的文艺电影。
听起来是不是很难理解?
其实很好懂。
不管是什么导演,拍片的时候,总会有个理想,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掌控剧组。从剧本到选角,从摄影到剪辑,从配乐到布景等等,电影里的一切,所体现的,都是导演自己的意志。
如若碰到指手画脚的投资方,那么还可以扯高气昂回敬对方一句。
“电影是一门艺术,不是你们这些铜臭可以玷污得了的。”
多清高,对骄傲?
拍电影的,谁都想这么张狂一把…
同样的!
写小说的也一样,谁都曾想过,肆无忌惮放肆且疯狂的,把自个儿心目中那最风流的故事,落到笔中。
这就是属于创作者的爽点…
然而现实不行…
自嗨过头的作品,往往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扑街。
而自嗨过头了的文艺电影,自然也是一样。
而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所谓的商业电影,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界限还挺清晰的。
什么叫商业电影?什么叫文艺电影呢?
分得异常清楚。
但是自从好莱坞的工业电影体系成熟之后,开始丧心病狂的侵占全世界,商业和文艺之间,却又变得格外模糊了起来。
好莱坞引领的新的规则。
艺术片的牌坊被好莱坞以一种十分强硬的姿态摘下,尤其是一部分的好莱坞艺术作品慢慢的也开始包含商业元素了。
美国这个地方,压根就不是个艺术的国家!
用钱,用霸权,用强势,征服世界,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在好莱坞那里,商业片有商业片的体系,艺术片有艺术的体系。都在流水线上的作品,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