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这些老型号武器全部卖出去,清库存。
于是乎,多国部队立刻拉起了一支人数超过两万的火器部队,颇有当年洋枪队的气势。
现在他们改名了,璃月商人也不想过分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毕竟把稻妻的大门彻底踹开之后,他们还要做生意呢,不能撕破脸,所以这支军队名叫稻妻义军。
幕府方面称之为西南叛军。
懂了,这是日本的西南战争!接下来顺利地话,可以无缝衔接倒幕运动。
你这稻妻历史是倒着写的日本近代史哈。
当九条大将率领天领奉行正规军抵达战场的时候,这批军火也正好送到稻妻义军手中。
好消息:我们的火力更强大了。
坏消息:没时间适应新装备了。
也许是之前的战斗让义军方面觉得优势在我,这批装备发下去之后,新军直接被拉到了战场上,骨干是之前剩下的近五百勇士(死伤了一些,现在不足五百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将,德克萨斯……咳咳咳,不好意思串台了,是九条裟罗先进行了战前调研,虽说勘定奉行的战斗力不如天领奉行,但是被打成这个熊样,肯定不是勘定奉行人不行,这里面必然有需要认真研究的原因。
经过严谨的论证和多方面信息收集,九条认定,敌人最大的依仗就是武器。
那些武器拥有弓箭和弩炮所不具备的轻便和精准,以及无视重甲的杀伤力。
“这些武器都是哪儿来的?”
更具体的信息只能到战场上收集了,就这样,九条开始排兵布阵。
经过一天准备,义军和幕府军在八酝岛无名以东的平原地形上开战,战斗一开始,幕府军队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义军这边有炮了,上来就是一千米外的亲切问候。
愚人众考虑到炮兵属于技术兵种,所以专门招了一批己方的技术人员去操作,这些人虽然没有接触过须弥的大炮,但至少用过类似的武器,在了解了发射流程后能快速上手,打出差强人意的炮击。
没办法,还没来得及进行装备适应性训练呢,打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意识到己方在距离上存在巨大劣势后,九条立刻下令部队突击,三个精锐的武士长枪方阵向着义军挺近。
“稳住!稳住!稳住!”
此时的义军已经摆好了标准的线列步兵队列,因为此战术已经被赤巾军淘汰,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至冬的愚人众军官们只能自己脑补一下该战术要怎么用,搭配之前的作战经验,最终形成了类似排队枪毙时代的三排线列队形。
实际上以他们手中的武器威力,排成一排自由射击就够了,挖堑壕也是可以的,但也许是因为觉得义军火力密度不如赤巾军的缘故,最终变成了现在这种略显奇葩的作战结构。
但这些义军毕竟刚拿到武器没多久,最多了解了瞄准、装弹和射击,其他的根本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看着明晃晃的长枪不断向自己逼近,这个心理压力是很大的,很快就有人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经意间扣动了扳机。
这就引发了连锁反应,周围一片的人全部扣动了扳机。
如果这是燧发枪的排队枪毙,那么这轮射击基本上等于不合格输出,敌人还在一百米开外呢,子弹命中率难以保证。可他们装备的是线膛后装步枪,使用金属定装弹,所以这轮完全意外的射击,直接让前进中的三个幕府军方阵,顷刻间被削掉了三排之多。
这还是没怎么训练,只是草草拿起武器进行攒射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武器性能打出来的杀伤力,换成赤巾军主力,敌人在五公里外就死的差不多了,冷兵器还想贴近到重机枪的设计范围?答应我,白天不要睡觉好吗,白日梦有害精神健康。
看到这一幕,不只是九条裟罗这位天领奉行的大将傻了,连义军这边也傻了。
有些义军士兵差点当成给自己手里的枪磕一个,这是传说中的机魂庇护吗?
欧姆弥TM的赛亚啊,我悟了!
义军统帅立刻明白了己方拥有的优势,马上下令道:“装填弹药,自由开火!”。
而九条裟罗则是立刻下令:“全军突击,骑兵进攻敌军左翼,快!”
虽然第一次面对这种一战武器搭配的拿破仑时代战术,但九条作为将领的直觉告诉她,现在下令撤退,之前挺进的三个方阵一个都别想跑,此时直接压上去才有胜算。
她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也不是那么的正确。
如果对面都是德莱塞这种单打一,那硬压过去反而是损失最小地选择,但敌人不止有金属定装弹的德莱塞,还有手摇加特林,以及为数不少的MAS36步枪,最好的武器都用在最精髓的近五百勇士手中,依靠这些工业化的杀戮装备,他们很快打出了成吨的伤害。
冲锋中的武士们被手摇机枪成片扫倒,更近的距离后,装填了散弹的轻型佛朗机炮等着他们,一片硝烟中,冲在最前面的那三个武士方阵,其实已经死的七七八八了。
但精锐毕竟是精锐,即便是如此惨烈的牺牲下,他们依旧决死冲锋,最终跨过了那热兵器与冷兵器的交战距离极限,开始短兵相接。
大部分还是新兵蛋子的义军立刻落入了下风。
此时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如果这些人用的都是冷兵器,那么他们倒是可以拼一拼,但他们用的是完全不熟悉的步枪,并且没有上刺刀,这是对装备不熟悉导致的,而这就让他们手中的步枪基本上成了烧火棍,肉搏效率极其低下,根本不是敌人的对手。
这就是没练刺杀的结果,不是说刺刀配长枪像短矛,就真的能当短矛用,那是步枪、步枪、步枪,远程射击才是它的本职工作,论纯粹的近战,它是不如短矛的。
而线列步兵队形面对糊脸的近战,抗性可没有传统方阵那么强,很快出现了大面积崩溃。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义军完蛋了。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但战场瞬息万变,总会有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就是预备队。
这支义军的预备队非常特殊,因为装备的都是清一色的冷兵器,倒不是这些人不愿意用更先进的武器,而是分到他们的时候没货了,只能把之前缴获的幕府军武器给他们用上,反正仓库里一大堆,不用就会被淘汰,现在发挥下剩余价值,你们随便挑吧。
于是在义军的主力体系之外,多了这么一支名义上是预备队,实际上就是冷兵器炮灰的部队,倒是这些人看起来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力部队。
原本他们是作为双方交战时的一线消耗品来使用的,但因为新武器到货了,义军觉得飞龙骑脸输不了,于是就将他们放在了后方,火器部队全部顶到一线输出。
义军指挥层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过分高估了手中的武器性能,甚至有些迷信赤军百战百胜的装备,可武器的使用者终究是人,人不行,武器再好也白搭。
可他们之前准备的这支预备队,反而在这种时候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也将八酝岛之战引向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