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我大明朝的新型大炮全世界最先进的大炮(1 / 2)

🎁美女直播

太子府内,朝会刚刚结束,太子李承乾回到府内,查看属官们和士子汇总整理《括地志》的具体情况。

李承乾知晓,编写《括地志》是为了全面梳理唐王朝的地理信息,为行政管理、军事部署、经济发展等提供准确的地理依据。

例如,了解各地的山川形势对于军事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掌握州县的分布和人口情况有助于合理的行政管理和税收征收。

他让杜荷等人将一部分整理好的《括地志》残卷拿了过来,简单阅读后,眉头紧紧皱起。

“不行,不行。。。”

杜荷、李安仁、李安静、王福祚等人脸色微顿,他们确实与一些懂得地理的士子无法相比,但这次仅仅是整理这《括地志》,应该合格啊,为何太子殿下觉得不行?

见众属官疑惑,太子李承乾笑道:

“我并没责怪你们的意思,你们整理的确实不错。”

“但,不能整理的太过于完美了,部分重要的内容,需要截断。”

“也就是,整理到关键的地方时,从中间断开,嗯。。。断章,你们懂吧?到时候就是让父皇在看到最入迷的时候,突然断开,这样父皇才会有兴趣看接下来的内容啊。。。”

这也是太子李承乾从后世陆煊那里了解到的一个小技巧。

因为陆煊就是制作网络短视频的博主,他记得很清楚,陆师说他每次制作完一个短视频后,都会在后面放一个小钩子,或者中间截断,这样用户们才会期待他接下来创作的视频。

这个小技巧,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所谓的《括地志》,本就是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魏王李泰挑选有学识、精通地理和历史的人员编撰。

如萧德言等一批学者参与编写,这些人不仅有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还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

那么,这《括地志》,本身就是一本完美的著作,若是中间截断,对于父皇来说岂不是可惜?而为何要中间截断,就是下意识的让父皇认为,他太子府的人手不足,也需要像魏王李泰般,建造一座文学馆。

其实到时候父皇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朝堂上提出,也基本上能成。

压制魏王府很重要,但他也需要同样借助这次机会,效仿魏王府,招揽大量人才和士子为自己所用。

看着最近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各个大小家族的士子纷纷涌入魏王府,他看起来不急,但心在滴血啊,若这些人才都涌入到他太子府内,那太子府的力量将会提升到一个什么地步?

“首先,各个地方的户籍资料,需要删除;因为我太子府是没有能力获取朝廷的州郡郡治册书、户籍信息、税收记录等朝廷档案的,没有这些,我们如何了解各地基本情况的重要依据?所以这个必须删,只有这样,父皇才能让我太子府,涉及到各个州郡的能力机会。”

“没有朝廷各郡郡治册书,太子府如何知晓州县的建置、人口数量?”

说完这些,李承乾又拿起了一册书,随即微微颔首:

“这册,不用删除,其中有很多《尚书》、《周礼》、《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我太子府能从这些书中获得有关地理的记载,从中汲取前人的地理知识和观点,还算正常,毕竟这些文献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山川、古迹等信息。”

太子李承乾认为这件事情,还是比较重要的,单独拎出来说了一番,闻言众太子府属官各自点头,明白了其中意思。

随即,杜荷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问道:

“殿下,《括地志》中,存在各个州地的大量方志、族谱、碑刻、地方传说。”

“殿下选择设法拉拢吴王李恪、纪王李慎、晋王李治、齐王李佑四位皇子之事,那么关于这本《括地志》中,有关于四位皇子所掌握封地的具体信息,是否特意模糊一番?”

杜荷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他们都是太子府的属官,已经参与到了夺嫡之争中,所以他们自然也清楚,这段时间太子殿下在拉拢四位皇子。

不过,现在陛下依旧偏袒魏王李泰,并且在明显扶持魏王李泰的力量。

若是让陛下察觉到,太子李承乾近日的动作,是为了拉拢四位皇子,也获得地方上力量的支持,以陛下的性格,可能会出手干预。

皇帝若是出手,那太子府目前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法抗衡。

所以,杜荷觉得有必要模糊一下这四位皇子所掌管封地的各种信息,因为这可以给陛下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太子府的官员,对于四位皇子所掌管的封地内,各种事务并不熟悉,因此就不可能结党。

或者认为太子府的官员,没有将这四位皇子所掌管的封地放在心上。

无论这件事情是否有可能发生,只要有机会打消陛下的疑心,总归是好事。

“你倒是提醒了我,这件事情确实有些必要。”

太子李承乾闻言,微微点头。

手底下人才多,就是好,毕竟任何事情,自己和陆师都无法面面俱到,从未听说过独自一人有能力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的,哪怕出身普通的汉高祖刘邦,也是一群兄弟共同打天下啊。

现在,手底下拥有大量人才的好处,已经能体现出来了。

“地方文献会记载了一些独特的地理现象、风俗文化等信息,民间传说则可以为一些地名的由来、古迹的背景提供解释;就从这两点,模糊四位皇弟所掌管封地的各种信息。”

李承乾道。

至于其他的,倒是没有需要删改和模糊的地方了。

和原本历史上魏王府撰写《括地志》的方法一样,李承乾也让太子府的属官们借鉴前人地理著作,比如《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的优点,确定《括地志》的编写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