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李承乾的谋划对五姓七望的打击(1 / 2)

🎁美女直播

另一边的李泰,也在思索着当今的情况。

大唐盛世,长安城中繁华如锦。

可皇宫之内,无声的风暴却在悄然酝酿。

魏王李泰,风姿绰约,才华横溢,心中却有着勃勃野心。

他深知五姓七望在大唐的深厚根基和巨大影响力,于是极力拉拢,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为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铺平道路。

那些世家大族,自恃门第高贵,在李泰的示好下,纷纷响应。

一时间,李泰周围聚集了不少权贵之士,势力渐涨。

而太子李承乾,性情刚直,心怀天下。

他深知五姓七望长期以来把控着大量政治资源,对大唐的长治久安并非好事。

他们凭借着家族的荣耀和财富,垄断仕途,阻碍了寒门子弟的上升之路。

李承乾坚决反对五姓七望继续在大唐获取政治权利,他主张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双方的争斗日益激烈,朝堂之上,明争暗斗不断。李泰一党处处针对李承乾,而李承乾也毫不示弱,凭借着太子之位和自己的忠诚追随者,与之抗衡。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却不想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如此争斗下去。他深知内斗只会削弱大唐的实力,影响国家的稳定。他试图调解双方的矛盾,希望他们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停止争斗。

但李承乾却对唐太宗感到失望。他认为父皇没有看到五姓七望的危害,没有坚定地支持他的改革主张。他觉得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被忽视,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懑。

在这场争斗中,大唐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李承乾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明白,单纯的对抗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决定寻找新的方法,既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让父皇看到他的决心和能力。

而李泰,虽然暂时占据上风,但他也明白,父皇的态度至关重要。他开始小心翼翼地揣摩着父皇的心思,调整自己的策略。

长安城中,风云变幻。大唐的命运,究竟会走向何方?在这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而大唐的辉煌,也将在这波澜壮阔的争斗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就在李承乾想继续对五姓七望下手的同时,边疆传来消息,薛延陀日益强大。

这让李世民和满朝文武有些心中不安。

皇宫之中,气氛凝重。

李世民眉头紧锁,望着满朝大臣,沉声道:

“薛延陀势大,如之奈何?”

众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轻易发言。

此时,李承乾心中一动。

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扭转局势的机会。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

“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边疆防御,调派精兵强将前往镇守。同时,可派遣使者与周边诸国修好,共同对抗薛延陀。”

李泰却不以为然,他冷笑一声道:

“太子殿下所言差矣。薛延陀强大,岂是轻易可敌?如今之计,当以和为贵,许以重利,使其罢兵。”

李承乾怒视李泰,道:

“魏王此言,乃是示弱之举。薛延陀狼子野心,若不加以遏制,必成大患。”

李世民听着两人的争论,心中思索。

他深知,无论是战是和,都需谨慎决策。

此时,一位老臣站出来道:

“陛下,老臣以为,可先派使者探其虚实,再做定夺。”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善。”

于是,派遣者前往薛延陀。

而李承乾并未放弃对五姓七望的关注。

他深知,边疆危机虽重,但国内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趁着朝廷上下忙于应对薛延陀之际,五姓七望又开始蠢蠢欲动。

李承乾暗中联络一些忠诚之士,继续谋划着对五姓七望的打击。

他明白,只有铲除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他的行动并未逃过李泰的眼睛。李泰趁机向李世民进谗言,称李承乾不顾大局,在边疆危机之时还在进行内斗。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行为感到不满,下令让他停止对五姓七望的行动。

李承乾心中悲愤,他觉得自己的一片忠心被误解。

但他并未放弃,他决定等待时机,再次向父皇证明自己的正确。

而此时,使者从薛延陀归来,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薛延陀首领态度强硬,要求大唐割让土地、进贡财物,否则将举兵南下。

大唐再次陷入危机之中,李世民和满朝文武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做出艰难的决策。

李世民想了想,立刻做出部署。

他拜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并赐给二人鼓纛,本欲分散薛延陀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

薛延陀的势力并未如李世民所愿被削弱,反而在困境中越发团结。

消息传回长安,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李世民面色凝重,心中忧虑更甚。

他深知薛延陀的强大已成为大唐的重大威胁,若不妥善应对,恐生变数。

李承乾见此情形,再次进言:“父皇,薛延陀如今势大难制,当以武力震慑。儿臣愿请命领兵,讨伐薛延陀,以彰显我大唐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