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柳明月没有想到,自己针对太子发出的感慨,竟在无意间解开了皇上长久以来的心结,对自己小时的遭遇真正释怀。
不过即便如此,皇上依旧不打算封赏老家的那些兄弟姐妹和堂亲、族亲们。
平国公说是跟他一起从老家出来打天下的功臣,实际上却是他一路护着对方在乱世中活了下来。
甚至连对方那个原配之所以会嫁给他,也是看在他对那家人的救命之恩上,结果徐继宗却没善待其原配母子,被一个从教坊里出来的女人勾了魂。
若非对方的长子是个有出息的,帮其在最后几年立下了一些功劳,仅凭徐继宗自己,其根本就没有能力在军中立足。
结果在他给了对方王公贵族的身份地位后,这个最没资格的人,竟然敢造他的反,还是所有起了异心的人中,准备工作做得最好,最有实力的那个。
所以即便徐继宗一家在大理寺的大狱中苦苦哀求,反复拿过往的情义说话,试图让皇上心软,皇上也坚持不愿去见他。
柳明月对此很赞同,对方犯的是绝对不容饶恕的谋逆大罪,为了警告后来者,也必须要对他们处以极刑,没有任何的私人情义可讲。
不过眼看时间已经来到了过年前夕,更具体的审判事宜,只能等到年后再进行。
在这个承天六年的最后两天,站在宫里的高处,听着宫外传来的阵阵爆竹声,不绝于耳,柳明月的心情难得轻松了几分。
因为她知道,还没到过年的那天,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百姓放爆竹,是因在地动中失去家园的最后一批百姓们,也在这几天陆续搬进了新房子居住,也算是实现了她与皇上的目标和心愿。
“娘娘,微臣亲自去那些新房子里看过,那些房子都很宽敞明亮,百姓们初期可能需要适应一下,不过只要住久了,肯定会很喜欢。”
叶兰刚说完,冯含宁就迫不及等的接过话道。
“是啊,微臣也去看过,那些房子干净整齐,排列有序,中间铺有水泥路,看上去与从前的样子截然不同,以前那些区域都被称为贫民区,现在看起来,谁也不敢再说那里是贫民区了。”
冯含宁姐妹跟着母亲离开顺国公府后,就随母亲在那一带住了几个月,算是对此深有体会。
柳明月笑着点头,“希望那些百姓都能找到合适的营生,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早日摆脱贫困,维护好那些区域内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那些灾民原本的房子大多都很简陋,占地面积也不算小,住得却很逼仄,进行灾后重建的时候,柳明月干脆将那些房子都规划成一栋栋两三层的楼房,可以充分利用珍贵的土地面积。
这样一来,盖房子的耗费是大了些,但是朝廷补贴了一部分,柳明月和皇上捐了一部分。
如此一来,受灾百姓自己真正需要承担的,只有较少的一部分,绝对不会比他们自行修建那种普通房子,所需要的花费多。
而那些受灾百姓们在此期间,都有活干,劳动力充足的人家,甚至用那几个月的时间,就已赚够了自家新房子所需要的全部花费。
至于那些人口少,劳动力也少,特别穷的灾民,也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那种家中原本的住宅面积较大的人家,还可拿多余的土地面积抵房钱。
有些人家甚至在免费得到一套楼房后,还能从官方领到一笔钱,相当于是卖掉多余的宅基地的钱,可是在房子方面,他们可以住得更宽敞。
所以那些受灾百姓都是欢天喜地的住进了新房,反正怎么算,都是他们这些人因祸得福了,而且大家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是公开透明,公开公正的。
“皇后若是也感兴趣,就和朕一起去看看吧,到现场亲眼看看,毕竟是我们捐钱捐物付出那么多,才建起来的,在这里,顶多也就能隐约听到点声响,可看不到什么。”
柳明月有些心动,但更多的还是不放心。
“咱们在这个时候私下出宫,这安全方面?”
皇上却大手一挥道,“朕可做不来私下出宫的事情,带上充足的人手,咱们光明正大的去,你我身为皇帝皇后,亲自去看看灾民们的情况,不是很正常吗?”
柳明月闻言,瞬间意识到,早前看过的那些皇帝微服私访的电视剧影响了她,提起出宫,她首先想的是要低调微服出行。
皇上想的却是光明正大,好借机刷一波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的声望。
这大概就是人家能白手起家当皇帝,她却只配当个泯然于众的小学者,当初连公务员都不愿去挑战,只敢惦记着要争取留校机会的原因。
“陛下圣明,臣妾这就派人去准备些粮油布匹之类的物资。”
皇上诧异的问道,“皇后让人准备这些做什么?”
柳明月理所当然的回道,“当然是送给我们将要去看望的那些百姓啊,莫说现在是大过年的,就算是平时,我们去看望人家,也得准备些礼物吧,哪有空着手上门的?”
皇上对此感到有些困惑,以他们二人的身份,就算是空着手上门,也是能让人家感到蓬荜生辉的荣幸吧。
“就算咱们要带着礼物上门,以咱们的身份,只带些粮油布匹,也不大合适吧?”
柳明月笑着解释道,“民以食为天,臣妾觉得,送这些,更能体现咱们关心百姓衣食的态度,若是送些金银器物,让老百姓们供起来,反倒不那么合适。”
皇上若有所思的点头,仔细一想,他发现还真是这样,若是去那些达官贵族的家中,送粮油布匹,肯定拿不出手。
但是粮油布匹都是底层老百姓家最缺,也最离不开的东西,同时还最能体现他们重视百姓生活情况的态度。
商定好这件事情后,次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一天,城卫军一大早就在相关区域进行戒备,皇上与柳明月则在下朝后,就乘坐御辇,带着一些重臣和近臣,前往那些灾后重建区域。
看着皇上皇后带着他们前往那些刚住进新房的百姓家中,亲切的与百姓们交谈,关心的询问他们过年都做了哪些准备,住进新房子的感觉如何,等等。
反应快的人,例如负责记录朝议,这次以近臣的身份被带过来的郭永章,已经迅速拿出来前准备好的笔墨纸,记录下相关场景与交谈内容。
还有如崔丞相这样的老狐狸,也已开始亲切的慰问这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还有那宫廷画师,已经开始快速作画,力求以更直观的绘画,真实的记录下眼前的场景。
中午的时候,一行人还在提前先做好准备的人家,一起用了一顿午饭,可谓是相当的亲民。
上门慰问过十来户人家,将连夜准备的大批物资,都分发给上门过,以及被上过门的人家周围的邻居后,一行人才起程打道回宫。
不过在途经贡院时,两人又在相当于是重修了一遍的贡院里转了一圈,表达他们对贡院环境的重视,对来年将要举行的春闱的重视,也相当于是在展现帝后对读书人的高度关注和体帖。
这么一天下来,即便是两人都感到身心俱疲,但是能置身百姓之中,近距离的感受到百姓们的感激与拥护,这路种体会,还是相当令人舒心的。
次日的除夕,收到宫外最新的舆论反馈,皇上由衷的感慨道。
“这趟出去,真是不虚此行啊,百姓,都是非常淳朴的百姓,也很容易知足,朕是这从这个身份过来的,其实是知道这些的,可是随着朕的身份发生转变,竟然渐渐忘记了这些,幸有皇后的及时提醒,才使得此行能够如此圆满。”
柳明月笑着回道,“在这件事情上,臣妾可不敢居功,若非陛下先起意,臣妾可没有这个能锦上添花的机会。”
皇上闻言,笑得格外开怀,有了这趟出宫之行,他们夫妻在民间的声望和口碑,再次攀升到另一个新高度,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那些文人士子,都对他们赞誉有加。
从而一扫前段时间,所流传的那些质疑或揣测皇上不念旧情,欲诛杀功臣的种种言论。
“若非皇后提议还要去贡院看看,怕是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毕竟那些文人的嘴,才是最容易搅动风云,引导话题的利器,想让他们都愿意为咱们说好话,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柳明月本就来自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当然是非常清楚舆论的力量,对于皇上也能如此清晰的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以及影响舆论的关键因素的前瞻能力,她是真心感到很佩服。
“这也是因为新修的贡院环境,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的消息正式传了出去,那些文人才会好感骤增,毕竟这可是能够直接关系到那些读书人前程的大好事。”
皇上笑着点头,“是啊,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笔银子,又没白花,等到最新一期的邸报被发往大安各地,我们还将会迎来一波更大的支持和赞誉。”
这样一来,由兵部大案而引发的某些不稳定因素,将会因此而被扼杀大半,但凡是长脑子的人,再怎么有野心,也不敢在当今皇帝正深得民心的情况下生是非。
更何况,由皇后筹建,由他批准落实的稽查司,现已成为一个令人不敢忽视的存在,纵然有心人依旧不少,也没有人敢在这种大趋势下轻举妄动。
对皇上而言,他不过是因看到皇后很关心那些灾民重建区域,才会临时起意,决定带她出宫去看看,亲眼看看总归要比道听途说来得更让人放心,却没料到,此举竟能带来这么大的意外之喜。
【作者有话说】
97
第97章
亲事
有了年前的这一出,除夕宫宴上,所有勋贵大臣们,都在席间表现出了极为恭敬和热情的态度,再没有人敢在这种场合提那些扫兴的话题。
结束这场其乐融融的盛大宫宴后,接连遭遇过多场危机的承天六年,至此彻底过去,大安以更加繁荣稳定的状态,迎接来了承天七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匆匆吃了几口垫垫肚子,柳明月就去随皇上参加祭祀,忙完后,柳明月回到坤元宫换身衣服后,又受到早已候在这里的皇子、公主、妃嫔们的参拜。
东宫那边,太子被特许出来各种过年活动,还没出月子的太子妃和小皇孙,则被特许不用过来。
这种关照,足以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明白,即便太子受罚,东宫地位依旧稳固。
不过众人心里也都明白,有皇后稳稳的高坐首位,太子再怎么样,其地位都无人可撼动,哪怕这个事实让人很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之前的常贵妃,从不放过每一个可与皇后较量高下的机会,如今也在这种场合变得彻底乖顺起来。
在承天六年之前,她拥有一位实权在握的父亲做靠山,家中还有一个能力手腕都很强大的长兄,以及有着圣宠在身的五皇子。
这些让她拥有足够的底气,能与处处都不如她的皇后母子争高下。
可是她所依仗的这些优势,不知从何时起,竟然逐渐变得黯然失色,到了承天六年,皇后开始代理朝政后,她更是不甘的发现,自己彻底失去了从前的一切优势。
哪怕皇后临朝后,她娘家不仅没有受到打压,还因她那位长兄获得皇后的常识和提拔,声望和权势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可她在后宫,不仅没能因此而沾光,还被家人要求,她需放弃从前的一切想法和谋算。
因为对常氏一族而言,只要族中最出色的继承人常明仁,能有机会凭借自身才能在前朝上位,有没有常家女在后宫的扶持,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即便常贵妃对此非常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因为她心里清楚,她那位大哥早已拿到家里的话语权,只要是她大哥决定的事,连她父亲也无可奈何。
至于她那位靠着不光彩的手段上位,气死病重的原配,早将她大哥给彻底得罪的母亲,说是正经的继室夫人,但是在家里的地位却很卑微,连一些有头脸的管事婆子,都敢不将其放在眼里,更别说是帮她这个女儿。
看着下方这些态度恭敬,纵然心里有些小心思,也再不敢当着她的面露出来的众人,柳明月很满意,端庄大气的说了一番嘉奖和勉励众人的话。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宫虽因精力有限,疏于后宫事务,但是本宫从没忽视过后宫事务,知道诸位在过去的一年,基本都有遵守宫规行事,虽偶有一些小错漏,但是上并未配酿出什么严重后果,总体上的表现都还不错,本宫也就没有多计较,如今又是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再接再厉,在新的一年里……”
发表完这番针对所有人的讲话,她又点出几个表现最好的人,送上重赏后,柳明月又让人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礼物,分别赏给在场的所有人。
走完这一流程后,柳明月才带着众人前往乾元宫,一起去参拜皇上。
说是一家人,仅大过年的需要走的这些流程,就已充分的展现出了等级秩序。
想来这也是从古至今,越是身处权力上层的人,越是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的力争上游的原因所在。
因为普通百姓的周围,充斥着的是与他们身份差不多的人,对权力和阶层差别的感知,还没那么深刻。
可是到了一定阶层后,这种感受实在太过深刻,没有野心,或是有自知之明,也就罢了,但凡是有野心的人,都会生出想要不遗余力的往上攀爬的欲望。
皇上这两天的心情也很好,心情好,耐心也就更好些,罕见的问了几句大皇子、二皇子家的孩子,令大皇子夫妻和二皇子夫妻都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常贵妃看着这一幕有些眼热,又想到太子已经有了嫡长子,可是只比太子小了不到一岁的五皇子,至今连婚事都还没有着落,忍不住趁机提出此事。
“陛下,五皇子今年也已年满十八了,您看他的亲事,是不是也该好好考虑一下了。”
听到这话,皇上将视线投向红了脸的五皇子,这才发现,他好像已经有段时间,没怎么注意自己的这个五儿子了,点头道。
“确实,境义也已这么大了,是该好好考虑一下他的亲事了。”
想到皇上为太子选妃的操作,常贵妃当然不想看到五皇子的亲事也落得这这般下场,赶紧陪着笑脸道。
“臣妾在宫中,对京中贵女们的情况并不了解,只知臣妾兄长家的长女,是个端庄大方,性子好的,年龄也挺合适。”
很显然,常贵妃这是看上自己的娘家侄女,想要来个亲上加亲了。
皇上下意识皱眉,常会成还在参知政事的关键位置上,常贵妃的兄长是大理寺少卿,哪怕常会成有意给长子让路,现在是越来越低调了,可是给五皇子选这么一门显亲,他还是觉得不妥。
虽然太子让他与皇后很操心,甚至可以说是失望,但他深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绝对不能左右摇摆。
太子占嫡,又无大恶,还拥有一位于国于他皆有大功的母亲,这个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这些庶子染指。
若是答应这门亲事,空有一个国公府出身名头的太子妃,可以说是被五皇子妃压一头,还很容易让五皇子生出不该有的野心。
可是想到五皇子的真实身份,他又觉得有些对不住常贵妃,她想通过这么一门亲事,保障自己的后半生,也能理解。
眼看皇上没有及时回话,使得场上气氛开始变得尴尬,柳明月及时开口道。
“贵妃欲和娘家亲上加亲的想法,可以理解,陛下不妨先征询一下常少卿的意见,若他也同意,这必定是桩能让两家皆大欢喜的好姻缘。”
眼看皇后都不在意这门亲事能不能成,皇上随即抛开自己的那点顾虑,笑着点头道。
“皇后说得甚是,待朕先问过常少卿的想法后,再议此事。”
常贵妃闻言,不禁心中一咯噔,她想的是让皇上直接下旨赐婚,好让她大哥没有机会拒绝,可是皇上一旦征询她大哥的想法,这门亲事能成的可能就不大了。
因为她心里清楚,她那位大哥虽然没因她娘做下的事迁怒于她,但是对她也没有多深的手足之情,愿意将女儿嫁给五皇子的可能不大。
若非皇上自打从西北回来后,除了常去坤元宫,很少会留在后宫过夜,即便留下了,也是去那些年轻的小妃嫔那里,很少再去她那里,要不然,她也不至于在这种场合提五皇子的亲事。
可是皇上既已有了决定,她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强笑着应下。
皇上不清楚常贵妃心中的担忧,在他看来,对常家而言,这绝对是门好亲事,肯定不存在被拒绝的可能。
毕竟常会成父子也知道五皇子的身世,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彻底拢络五皇子的机会,常家还能出个王妃,这也将是个莫大的荣耀。
柳明月能猜得到常贵妃想要借此机会,直接请旨赐婚的目的,也知道皇上的想法,但她更知道,那常明仁一定会拒绝这门亲事。
因为她已发现,随着她在无意间重用并提拔常明仁后,那常贵妃在后宫竟变得越发消停和低调了。
哪怕她并不清楚这背后的内情,但她也能肯定,在知道五皇子并不是常家血脉的情况下,常家,至少那常明仁,对扶持自家妹妹和五皇子的事情,其实并没多大兴趣。
尤其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这个皇后用人,只重能力,不挟私怨后,便选择主动打压自家亲妹妹的决定,所展现出的这份心性和魄力,更加令人欣赏了。
接下来的事情走向,也证明了柳明月的判断没有错,在皇上透露出想要让五皇子和他大女儿成亲的想法后,常明仁毫不犹豫的直接表示,自家大女儿已于过年期间和人定好了亲事。
这就是和聪明而又有能力的人打交道的好处,既省心又省事,人家就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该怎么做。
哪怕柳明月并不认为五皇子娶了常家女,会给她与太子带来什么威胁,可是常明仁是她看重的得力人才,还是不要让他本就敏感的身份,变得更为敏感得好。
人心都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现在即便有常贵妃在,她依旧愿意选择信任对方,给机会提携对方。
但是将来会如何,谁又敢肯定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提前做好某些防范。
这门亲事没成,皇上虽然有些遗憾,但也不多,更没因此而产生什么不悦情绪。
毕竟在他看来,人常家姑娘定亲在前,总不好毁了前约应下他儿子的亲事吧,那样他还看不上常家人了呢。
若说怪,只能怪常贵妃没有提前与娘家人沟通好,不知道自己侄女已经定亲的事儿,就敢在自己面前提这门亲事。
若非有皇后及时提醒他要先征询另一方当事人的意见,他可能会按照以往的习惯,直接就那么下旨赐婚,这次岂不是要闹场大笑话,尤其还是在这大正月的,简直能让人糟心一整年。
【作者有话说】
98
第98章
先机
常明仁在拒了宫里的亲事后,迅速召来家中几位知情人对口风,常会成实在无法理解长子的选择。
“娴儿若是嫁给五皇子,将来最差也是个郡王妃,又有珍儿照应着,这辈子怎么也差不了,你为何要拒绝?”
常大夫人连连点头,将女儿嫁给五皇子,是亲上加亲的好事,她也无法理解丈夫的决定。
常明仁目光锐利的看向自己的长子,“向和,你说呢?”
常向和站起身,恭敬的回道。
“儿子认为父亲的决定,才是对家族最有利的选择,姑姑和五皇子前些年在宫中的风头极盛,皇后娘娘虽然为人大度,临朝后不曾与我常家计较此事,还很看重爹,但是家里若不知主动避讳,娘娘再怎么宽宏大量,怕是也会心存芥蒂。”
常明仁欣慰的点头,然后将视线转向他的父亲。
“父亲,连向和都能明白儿子的选择,你不该犯这种错误才对,对常家而言,是儿子实实在在的前途更重要,还是借女儿攀上皇亲带来的虚名更重要?”
常会成对此感到有些汗颜,但他终究还是有些不服气,或者说是不甘心。
“皇后娘娘现在确实位高权重,甚至能左右你的前程,可她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仰仗陛下而已,这天下,终究是徐家人的天下,她终有退回后宫的一日,你不能因她愿意提拔重用你,就这么一门心思的奉她为主吧。”
说到底,对常明仁而言,常贵妃不过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感情不深。
对常会成而言,常贵妃也是他的亲生女儿,名下的五皇子已长大成人,所以他心里的那点盼头,始终不曾彻底打消。
所以在他看来,将孙女嫁给五皇子,相当于是将五皇子彻底变成常家外孙,是门天作之合的好姻缘。
常明仁当然很了解他的父亲,知道他在盘算着什么,他之所以毫不犹豫的拒绝这门亲事,固然存有避讳的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彻底断了他父亲总不死心的那点念头。
“皇后娘娘愿意提拔重用儿子,若儿子还三心二意,做出首鼠两端的行径,不愿奉上自己诚意和效忠,儿子日后要如何在朝堂上立足?”
常会成对此有些无言以对,常大夫人赶紧回道。
“父亲,相公说得对,不说以后如何,就看皇后娘娘如此精明厉害,能在前朝和民间享有这么高的声望,贵妃娘娘却只能在后宫,就知道相公的决定肯定没错。”
重点是皇后能在前朝和民间享有这么高的威望,皇上不仅不忌惮和打压,还不吝亲自给其造势,让皇后的言行频频出现在邸报上。
这么一想,常大夫人瞬间觉得,之前是她短视了。
只想到五皇子有身份地位,常贵妃是常家女,还是能任她丈夫拿捏的那种,若无意外,定能让她女儿这辈子都能享尽荣华富贵。
却忘了她丈夫才是常家与她儿女未来的最大依仗,若因此而误了丈夫的前程,那就得不偿失了。
而她丈夫一旦失势,她那继婆婆生的小姑子,可也不是什么温善纯良的贤惠人。
眼看连他大儿媳都改了态度,认同长子的选择,常会成也只能道。
“不管错没错,他都已经拒绝了,我们也不能背上欺君的罪名,只能赶紧将娴儿的亲事赶紧落实下来了。”
常向娴今年才及笄,早就有很多上门提亲的人,只是常家本想再多观望一段时间,如今只能仓促的尽快定下。
好在常明仁是大理寺少卿,在某些方面的信息本就灵通,又因负责兵部大案,京中那些人家的情况,早就被他记在脑子里了,不怕会给自家女儿挑个祸害。
周围没有外人后,常明仁有些遗憾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感慨道。
“你若能参加三年前的那场大招募,为父就不用为你的前程担心了,真是可惜了!”
可惜世上难买早知道,他已察觉到,像他儿子这般年纪轻轻,思想却很通透,对人对事都很有想法的人,很投皇后的脾气。
他儿子若能早些投在皇后门下,磨练出来后,将来的前程肯定差不了,远比通过科举之途慢慢往上熬资历,升得更便捷。
常向和有些意外,不太明白自家父亲为何会突然发出这种感慨。
“父亲为何会这么想?都说科举才是正道,何况宫中不是已经放出风声,今年还会再招一批人。”
常明仁摇摇头道,“先机很重要,可惜我们没有抓住三年前的那次先机,毕竟在当时,为父也没料到那些人竟然能有今日,就算你现在去参加大招募,也晚了一步,不及上一批人容易出头。”
常向和仍觉疑惑,“那些人纵然能得陛下和娘娘的重视,如今也不过是其中的几百人得了八九品官身而已,就算船队和护卫队的那些人被纳入朝廷,想来起点也不会比之前的那些人高多少,父亲何必如此在意?”
不到弱冠之年的儿子终究还年少,经历限制了眼界,认知也就有所不足,常明仁叹了口气解释道。
“在这件事情上,你可看错了,依娘娘的性格,就算船队和护卫队被朝廷收编,她也不会允许别人染指这两大势力,你且看着,等他们出海回来,那两大势力的负责人,至少也是五品起步。”
京中一品、二品、三品的大员很多,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四品、五品的官员变得不那么值钱了。
可是事实上,四品、五品的官员,在朝堂上也是很有话语权的一批重臣,像常明仁,身为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在这京中和朝堂之上,都是一位实权在握,令人忌惮的人物。
常向和很清楚,三年前参加大招募的那批人,最多只有举人功名,其中大半甚至只是白身。
可他更清楚,他父亲绝对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被震惊得愣了片刻后,才反应过来。
“父亲,就算娘娘有这个意,陛下也同意,可是朝堂上的那些老大人们,也不会同意吧,朝廷的升迁,从来都是章可循的。”
在这件事情上,皇上皇后的权力再大,也不好冒天下之大不韪,破格提拔那些人,还是一下就给提拔到他父亲所说的高位上吧。
虽然儿子是在质疑他的判断,但是常明仁不仅没有因此而不悦,反而还很欣慰。
“若是他们为朝廷立下大功了呢?你可知道,虽然护卫队的事情曝出来时,有些人想以此为由,抨击娘娘豢养海盗,但是一旦那些海盗被纳入朝廷,成为大安的海上驻军,那么他们此前在海上剿灭海盗的行为,就是为大安肃清海盗,守护沿海百姓安宁的大功绩。”
更别说是只要有心,就能知道宫中在近两年拿出来的那些真金白银中,无人知道来路的那一部分,少说也多达上千万两的白银,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人给宫里‘赚’的。
有这么一批能让宫中日进斗金的得力干将,谁不喜欢?谁不重视?
平国公府冒着杀头的风险,想方设法的捞钱捞物资,劳心劳力的忙活了六年,也不及人家皇后随手操作一下赚得多。
所以对于他爹始终不愿放弃的那点盼头,常明仁只觉得可笑,同时也觉得他爹是真的老了,脑子顽固不化,至今还没真正看清形势。
还好他的儿子是个目前虽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知道思考分析,还愿意听劝的可造之才。
“听父亲这么一说,儿子就知道您在可惜什么了,如此看来,三年前的那个机会,确实很难得。”
不过时光无法倒流,错过就是错过了,如今他们只能往前看,争取不会再错过下一个好机会。
“为父也就是感慨一下,你不必对此太过上心,还是好好筹备今科的春闱吧,你们这批人的运气很好,贡院经过这次的修缮过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再也不必再担心会抽到臭号,或是漏风漏雨的烂号了。”
常向和也在外听人议论过此事,听他父亲说得这么肯定,有些好奇。
“父亲也曾进去看过?”
常明仁摇摇头,他虽有机会进去,但他没去,他儿子今科要参加科举,哪怕现在距离会考还有两个月,他也不会做容易留下把柄的行为。
“我也是听同僚提起,才知道此事,贡院相当于是按照娘娘的意思重修了一遍,条件会更好,监考也会更严。”
对于有真材实学,不打算走走歪门邪道的人而言,监考严不严,完全可以不在乎,但是谁都会很在意贡院的环境问题。
“娘娘真是功德无量!”
收到承天七年的首期邸报发到各地后,引起的民间反馈,皇上也正在调侃皇后。
“哈哈,皇后决定大修贡院的决定,真是功德无量啊,朕也没有想到,不过是这么一个举动,竟能在民间和士人中,引起这么大的正向反馈,看来天下读书人都对贡院之前的环境,多有不满啊。”
柳明月笑着回道,“臣妾不过是将心比心,凭心做事而已,也没料到这件事竟能引起这么大的议论,不过这也再次证明,某些消息的及时公开和宣扬,能带来的一些正面影响之大。”
皇上深以为然的点头,他从这些事情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确实,现在想想,我们以前做事,总想着要循旧例,认为既然前朝是那般做的,我们后来者只需跟着照做即可,可是前朝既然会走向覆灭,足以证明他们的各种做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后来者若是不思改进,下场也好不了啊。”
像那贡院,不知已修建得有多少年了,有了损坏,只是修缮一下,从没想过要大修,要改善里面的环境。
就连大安立朝后,由于是在前朝旧都建京,直接继承了前朝皇宫等官方建筑,也没想过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改建。
这其中固然有朝廷穷,拨不出相应的经费的原因,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皇后之前,大家都没想过这件事。
像邸报,更是从古至今都有的重要存在,可是它在此前的最大价值,就是向各地传达朝廷的最新政令和朝堂上的重要消息。
如今在皇后的建议下,让邸报在保存原本的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能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向百姓公开的内容,让普通百姓们也能及时了解京中,乃至与皇帝皇后有关的一些最新消息。
而他完全可以从百姓们给出的反馈中,看出这一改变所能带来的积极而又正向的反应。
例如老百姓对大安朝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提起当今皇帝后皇后的态度,越来越敬重,都盼着皇帝皇后长命百岁,不像过去,对这些都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作者有话说】
99
第99章
先机
“朕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承前朝旧制,继续施行的那些给读书人的税收优免政策,都给取消了,有那些钱,拿来供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岂不更好。”
皇上说这话时,声音很低,也就连侍立稍远位置的苏福都听不清的音量,只有离得近的柳明月能听得到。
这绝对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凡有一丝口风传出去,肯定能让那些正在为他们两人写赞文的读书人,会在瞬间矛头一致的针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
皇上是真正的穷苦老百姓出身,在他看来,所有那些能有条件读书的人,绝大多数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穷人。
尤其是那些考取了功名的人,有名望有地位,活得不要太滋润,凭什么不交税?可他们往往享受着更优惠的税收优免政策。
柳明月能够理解皇上的心情,“臣妾也认同陛下的观点,不过这件事,需要我们从长计议,缓缓图之,急不得,肯定有成功的那天。”
闻言,皇上的眼睛有些亮,这是他一直憋在心里,不便,也不敢对任何人提起的想法,这回也是因为两人聊到了与之相关的话题,他才忍不住说了出来。
原以为皇后会极力反对,毕竟她在这种干系重大的问题上,大多数时候,都是持相对较为圆滑的态度,宁愿自己吃亏,多付出一些,也不愿去触碰某个庞大势力的利益。
尤其是在他想要动的这个势力,可是牵涉最广,影响力最强,势力最强的那伙读书人。
可是皇后不仅毫不犹豫的直接表示支持,还很有信心的表示,只要他们多花些时间,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察觉到皇上的惊讶和意外,柳明月笑着道。
“陛下不必觉得如此意外,臣妾是真心认为,我们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此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前朝给士绅的税收优免政策,直接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大量土地都被集中在那些有钱有势的士绅手中,已经到了能直接影响到朝廷收入的地步。
柳明月当然不愿看到朝廷国库收入过于依赖土地税收,因为那将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的百姓,将要背负着最为沉重的负担。
可是她知道,这些事情都要一步步的来,等到船队能早日寻到海外的高产粮种,就能开启改善当前这种现象的第一步。
有了高产作物,老百姓能用更少的田地,种出更多的粮食,满足一家的食物需求,可能就不用去租赁士绅地主家的地,或者是不用租更多,粮食的价格也会降低。
如此一来,当那些士绅发现他们所拥有的大量土地,不仅难以招到足够的佃户,田地产出所能带来的收入也大幅降低后,可能都不用等到朝廷出手,他们就会主动向外放出土地,好收拢资金,将其投向更赚钱的行当。
不过还是那话,这些相当于是大改革的措施,都急不得,尤其是对这么个新生朝廷,在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前,操之过急,势必会引起很大抵触和反弹。
当然,也不宜拖得太久,因为拖得越久,已在战乱期间受到打击,势力被大幅削弱的相关阶层,会因新朝变得稳定而再次得到加强。
所以这个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宜早不宜晚的前提,是已做好足以应对一切后果的准备与防范。
通过大招募,培养一些没功名的人才做朝廷的储备力量,或是用来平衡现有的朝堂势力,也是势在必行。
皇上纵然解开了早年的心结,依旧不愿提携和培养徐氏宗族的人,大皇子和二皇子都是没什么能力,还空有野心容易被人利用的人,有了平国公这个前例在,皇上只会更不待见他们。
这也就导致朝堂上少了一支本该强有力的宗室力量,伴随着科举的一届届举行,文人士绅阶层的力量,只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
已在规划中的军事学院,固然能培养出一批新人,进而形成一个新势力,可是文武对立,乃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
这种对立能为文人阶层带来的制衡效果当然不少,但在某些方面能起到的作用却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再扶持新的群体。
柳明月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皇上只觉本来还感到迷茫而又无奈的前路,骤然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真正看到了能实现自己的那个夙愿的可能。
于是在下一次的大朝议上,皇上就当众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就是宫中会在这一届的春闱过后,再次举办一场大招募,这个消息将会录入最新一期的邸报中,尽快诏告天下。
大臣们对此已有心理准备,大多都没有什么反感情绪,有些人甚至还很高兴,自家那些不成器,没本事考科举的小辈若能通过大招募入仕,也是一件大好事。
当然也有人对皇上的这个决定心生不满,不满的重点并不在于该不该举行大招募。
“陛下,仅承天四年临时举行那场大招募,报名人数就多达近万,最后招录了两三千人,这次若提前诏告天下,恐怕那些但凡是自认有点本事的人,都想来试上一试,到那时,怕是京中将会人满为患,从而给朝廷和宫中都带来巨大麻烦。”
皇上笑着点头道,“嗯,你考虑的很对,不过对此,朕与皇后已商量出几条限制措施,在年龄、出身与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限制。”
三年前的那场大招募,只能年龄和能力有所限制,这次竟然还增加了出身?
群臣还在思索这一改变背后的深意,就听皇上又接着道。
“朕考虑过了,有条件的家庭,有能力培养后辈读书,能通过科举入仕,那些与朕一般出身,没条件读书的人,除了能去军中混个出身外,几乎没有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这次,朕与皇后商量着,除了对能力要求更高外,要多给那些家中实在贫苦,却有直系亲族在大安军中,或是与异族的战争中伤亡的家庭机会,会在当地进行初选,给各地相应的初录名额。”
为免过早的曝露他们的真实目的,在出身限制这块,他们只能多费些心思,优先照顾烈属后辈,就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理由。
乱世刚过去没多少年,满足这种条件的家庭实在太多了,还多是尤其贫困的家庭。
果然,听到这话,群臣都觉甚为意外。
反应过来后,那些勋贵和武将们都忍不住面露喜色,他们家人或许享受不到这种优待,但是他们手下那些将士的家庭,能因此而获得优待的就多了。
迅速恭声道,“陛下圣明!娘娘圣明!”
那些文臣中,家里也曾有人在大安军中,或是在与异族作战的过程中伤亡的人,对这条相当于是特殊照顾的条件,还算认同。
但是其中大多数都享受不到这条优待,不免对此有些不满,但是皇上占据着大义,又有那么多的人认同,谁也不敢没眼色的直接跳出来反对。
“陛下与娘娘定下这个限制条件的出发点,肯定是好是,只是老臣担心,这般做,可能会出现冒名顶替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那些本来符合条件的人家,却因拿不出相关证据而享受不到这份优待。”
皇上笑着道,“哈哈,诸位都想多了,朕又不是说,满足这个出身要求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来了都给录用,重点是能力,只有能力过关的前提下,才会优先录用满足出身要求的人。”
关键是他与皇后已经给稽查司下令,让他们尽快开始收集当地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能人的名单,负责把关好当地的初次甄选。
又有大臣提出自己的质疑。
“启禀陛下,宫中需要招录的人数有限,您与娘娘想要照顾那些家庭贫困者的心意,肯定是好的,只是到时,势必将有一大半人会无功而返,他们往返京城,乃至在京中吃住的费用却很不菲,甚至有可能出不起相应的费用,这般岂不是在给百姓增加负担?”
对方提出的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皇上却对此早有准备。
“无妨,所有能在他们当地通过初选的人,可由当地官府出面组织,统一送他们进京,所需费用可从银庄借贷,回头由宫中与银庄进行结算,至于进京后的住宿问题,也由宫中负责安排。”
所以,皇上现在也受皇后的影响,财大气粗到花钱都不眨眼了吗?他们这些人是造了什么孽,总要承受这种刺激?
眼看皇上与皇后早有准备,面对他们提出的一切质疑,都能及时给出相应的对策,还都是能让人无可挑剔的那种,对此不满的人,再怎么心有不甘,也只能无奈放弃。
见下方的大臣们都偃旗息鼓,皇上却有些意犹未尽,他总算是充分体会到了当一个有钱,底气十足的皇帝的乐趣了。
不过想到他刚回宫时,没钱了的皇后在得知自己还要继续留在前朝时,崩溃大哭的场景,皇上瞬间警告自己,绝对要手紧点,不能仗着自己现在有点小钱,今年还将会有一大笔进账,就像皇后那样手松,大笔的往外撒钱。
朝中大臣们早就知道今科春闱后,宫中还会举行大招募的消息,但是在此前,真正重视这个消息的人并不多。
有许多人都像常明仁那般,认为没有抓住上一次的先机,参加这一次的大招募,没有太大前程。
可是伴随着皇上在这次大朝议上宣布的消息,立刻引来一些心思敏锐之人的注意,只是他们现在还看不出此举的潜在用意,只是近乎本能的认为,这件事情可能没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毕竟现在的他们,都是曾在总爱出其不意搞大事的皇后手手,经历过多次磨砺过了的。
虽然只有皇上出面说了此事,但是谁都知道,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操作背后,肯定少不了皇后的出谋划策。
三年前的那次,皇后还没临朝,就在时隔不到三年的情况,不动声色的弄出一大支船队,和一支规模庞大,作战能力强大的护卫队。
这次,她又想做什么?会不会是又一个先机?
几可预见的是,当相关消息通过邸报诏告天下后,一定会引起天下能人的趋之若鹜,而大大安地广物博,能人异士无数,纵然是他们这些堪称是人杰的朝堂大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而这次的大招募,完全可以称作是皇帝明诏广征天下贤才,肯定有无数人想要趁此机会晋身,竞争肯定会很大。
【作者有话说】
100
第100章
反应
崔丞相回到家中,就招来自己的大儿子。
“陛下与娘娘准备在这次春闱后,再次组织一场大招募,到时候,你也去争取一下。”
崔定山不解的看着自家父亲,“爹,宫里今年会再次组织大招募的事,我们不是早就知道了吗?您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
之前知道大招募的消息时,他父亲可没想过要让他参加,怎么今天突然改变主意了?
崔丞相将手中茶杯放下,有些不耐烦的回道。
“之前是之前,现在是现在,你听话照做就行,哪来这么多问题?”
王夫人不赞成的说道,“老爷,你突然改变主意,又不说清楚原因,我们这心里肯定不踏实啊,何况你不是一直要求定山要考中个进士,以慰你当年的遗憾吗?现在突然放弃,总要有个缘由吧。”
眼看这娘俩都想要个解释,崔丞相只得叹了口气道。
“我这不是根据陛下的口风,察觉到朝堂风向有变吗?现在想想,定山在举业方面,本就不那么顺,想等他考中,还不知要蹉跎到什么时候,错过了三年前的那次先机,已经很可惜了,如今看来,今年要招的这批,可能又将是个好机会,我们肯定不能再次错过。”
王夫人已曾不止一次的听到丈夫感慨,皇后之前招的那批人,只要是能力出色的,将来都能有个不错的前程,可惜他家儿子没赶上,以后怕是再没那种好机会的事。
如今听到他又改口,说这次的大招募,可能又将是个好机会,她却有些不放心。
“宫中在三年前,就已经招了那么一大批,今年要是再招那么多,宫中打算如何安排这些人?”
这也是他们虽然早知道宫中在今年还会招人,却没打算让儿子去参加的原因。
崔丞相对此表示,“这些还轮不到我们操心,既然是娘娘要招人,她肯定会有安排,肯定不会养着那么多人吃闲饭。”
在崔丞相看来,这次的事,虽然是皇上出面宣布的,皇后从始至终都没说过什么,可他十分肯定,这绝对是皇后的手笔。
王夫的撇了下嘴道,“也就是说,您崔相爷也不知道了?”
说完,她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脸色骤然一变道。
“娘娘该不会是觉得,出海商队和海上护卫队那边,这次的出海损失可能很大,才要再次提前储备一批人吧?咱们可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不能让他去海上拼命!”
崔定山却对此跃跃欲试,赶紧义正严辞的表态道。
“娘,儿子若是一直在家中闲着也就罢了,只要出去做事,就要听从上官的安排,岂能畏险惧难,有辱门风?”
即使心中清楚儿子的那点小心思,崔丞相仍为对方能有这个认知感到很欣慰。
“确实如此,不过你也不必现在就开始操这个闲心,依我看,那商队和护卫队,可都是个好去处,纵然咱们儿子想去,现在晚了一步,都未必能有机会挤进去,而且宫中这次是面向大安全境,广征贤才,竞争大着呢,定山能不能被录选,还真不一定,毕竟在出身方面,咱家不占优势。”
王夫人惊愕的瞪大双眼,“咱家在出身方面还不占优势,那这天下,还有什么人家能占优势?那些勋贵之家吗?”
崔丞相就将皇上当朝宣布的条件讲了出来,王夫人听完,也觉无言以对,因为这么说来,自家确实不占优势。
“还不是你这老头子太要面子,又太过固执,只要你愿意在皇上或娘娘面前开个口,定山的前程早就有了,何至于等到现在?如今连去参加这种大招募,都没什么把握。”
以崔丞相在朝堂上的地位,对朝廷和皇上的贡献,只要他愿意开口给儿子要个荫恩,皇上绝对会给面子,可他一心想让儿子考科举,坚持不让他凭借荫恩入仕。
王夫人也知道丈夫的多*年心结,所以她虽对此略有微词,但也没有真正阻止,直到现在,连她丈夫都改了主意,主动提出让他们儿子放弃举业,她才说出自己憋了多年的心里话。
不过连王夫人自己都没发现,她之前还有些反对和犹豫的态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迫切的希望自家儿子能够顺利被录选。
崔定山不满的看着自家爹娘,他也知道,自己屡试不第的事,确实挺让他们失望,可是这二位对他如此没有信心的态度,还是让他感到很受伤。
“爹、娘,您二位能不能对儿子多些信心,儿子在做文章方面,确实水平差了些,可是论做事能力,儿子自认不输任何……同年龄段的人。”
崔定山今年二十出头,目前还是个秀才,考了两次举人,都榜上无名,可是这在科举一途,是件很常见的事。
不过他毕竟有位当丞相的父亲,见识、眼界和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能力,早就被历练出来了,所以他其实对自己很自信,在读书做文章方面,他确实没什么天赋,但是在做事方面,他自认不输于人。
而且他也知道,皇上用人时,可能还有所顾虑,可是皇后用人,从不掩饰她只看重能力和经验的态度。
崔丞相对自家儿子的情况,当然很了解,他甚至还知道,他儿子做文章方面没天赋这点,和他自己是如出一辙,只是他对此不甘心,才将自己的遗憾寄托到儿子身上。
“嗯,这倒是,也算是你运气好,能遇上像陛下和娘娘这样务实的贵人,你才有机会凭本事去他们手下谋个好前程。”
王夫人很想对自己的丈夫翻个白眼,说得你这个崔丞相不是因为运气好,才能安安稳稳的坐在如今的位置上一样。
“老爷,你可还记得娘娘在三年前组织那场大招募时,都考了哪些内容?既然决定了,肯定要让咱们定山提前准备起来啊,只要定山表现得好,能在这次的大招募中脱颖而出,就能给陛下和娘娘留下个好印象,将来未必会比前面那批人里的尖子差。”
毕竟他们家有位崔丞相,只要儿子表现出色,肯定能受到上面的重视,这个优势可不比那些将会因家庭出身而被优待的人差。
与此同时,常家也出现了类似的一幕,常会成正暴跳如雷的训斥自家儿子。
“我看你是糊涂!向和不到弱冠之年,就已中举,不仅在京中,在大安,也是罕见的少年英才,你这个当爹的,不想着让他好好准备即将到来的会试,竟然让他在这紧要关头,放弃春闱,去参加那什么大招募,你这是在误你儿子的前程!”
“向和,你可不能听你爹的混话!”
常明仁做出这个决定时,虽已预料到自家父亲这关难过,但他没有想到,他父亲的反应竟然如此激烈。
“父亲,我会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咱们已经错过了三年前的那个大好机会,若是再错过这次的机会,将来可就只能后悔了。”
常会成对此嗤之以鼻,不以为然的回道。
“我只知道,科举才是正道,只要向和能通过科举入仕,光耀门楣,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不后悔,向和若是听了你的话,放弃科举,去参加大招募,将来要好,也不过是混个八九品的小官位,即便能一步步的往上升,在朝堂上没有进士出身,也会受排斥,难得重任。”
眼看祖父和父亲吵了起来,常向和在一旁有些为难,可他更清楚,他父亲既然会做出这个安排,肯定有其深意。
“祖父,孙儿觉得,科举的事,暂先放放也无妨,若孙儿在参加过大招募后,没能入选,或是将来觉得选错了,都能再考,可是像大招募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就错过了。”
听出孙子更偏向其父亲的决定,常会成只觉无比心塞,被气得差点吐出一口老血。
“我真是万万没有想到,你这孩子竟也如此不知轻重,枉费祖父这么多年来,一直对你寄予厚望。”
面对祖父的失望和指责,常向和顿觉有些惶恐,正待伏身请罪,却被他爹常明仁一把拉住。
“父亲,向和说得没错,他才不及弱冠之年,刚中举不久,就参加春闱,其实有些仓促,就算他能侥幸高中,恐怕名次也不高,还不如让他先去参加大招募试试,入选了,刚好趁机历练一番,没入选也无妨,回来好好读书,三年后再考,肯定能考出更好的名次。”
常会成仔细一想,发现事情还真像他儿子说得那样,情绪随之缓和了不少。
“嗯,你这话说得还算在理,不过以向和的能耐,参加个大招募,还不是手到擒来,怎么可能会无法入选?”
常明仁有些感慨的回道。
“这次毕竟与上次不同,这次是针对天下广征贤才,到时候,竞争肯定会很大,这世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咱们向和再怎么出色,可他年龄相对较小,这些年又一直在读书做文章,很少接触庶务这点,就与其他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常会成自己也是朝堂重臣,当然知道皇后所做的一些改变,即便是在皇上回来了,也依旧延续。
其中影响最大,也最明显的一条,就是他们这些大臣上奏折时,务必要直言重点,措词简单直白,不得再跟做文章似的,写得花团锦簇的。
这样一来,他这个只会读书做文章的孙子,即便考中当官了,怕是也难立足。
“嗯,之前是我想差了,向和的确需要好好历练一下,现在当官,可不是只会写文章就行,还得会办事,不会办事的,都被打发去整理文档、编书、修书去了。”
总算过了他父亲这关,并将其送走之后,常明仁才松了口气,态度严肃的叮嘱他儿子。
“这个消息出来后,很多有远见的人家,都会对此做出反应,所以你这次面对的竞争,将会极大,接下来,你要好好准备,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常向和郑重其事的点头应下,不过他心中有些疑惑。
“父亲,依您之见,宫中会有此举,到底意在何为?”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