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2 / 2)

🎁美女直播

通过大招募终试的人,都得以入仕的事,也没人再敢跳出来反对。

因为他们都能从中看出宫中的决心,再结合朝廷在皇后的执政风格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主流趋势,谁都能意识到,大安已呈现出新朝新气象。

不想因落后而被淘汰,他*们必须要努力跟上新形势,得到皇上全力支持的皇后,是真正奉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

再怎么有资历,或是面子,只要不能胜任自身职责,就会被调到闲职上,强行让人给会做事的人让位。

承天十年分别通过春闱与大招募入仕的这批官吏,从一开始,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被灌输了相关的认知和原则,入职后,都表现得非常努力。

而新人的努力,也给老人带来了紧迫感,从朝堂到地方都充斥着这种勤政之风,各项政令的执行,都变得高效了许多。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两种高产粮种在地方上的推广十分顺利,分到粮种的地方官衙,都高度重视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和种植工作。

要知道在以往,许多地方可没这么重视司农司推广的新种与新农具等。

毕竟对许多地方官员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老百姓按照他们的自己经验种地就行,实在没必要劳心费力的劝导那些固执,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老百姓,去种朝廷要求推广种植的新作物,或是使用那些陌生的农具。

又到一年的丰收季节,收到大安各地呈上来的奏表,皇上十分欣慰。

“朕原本还很担心那些地方官衙又阳奉阴违,浪费这些珍贵的高产粮种,如今看来,情况还不错啊,从各地报上来的产量上看,各地都很用心啊,明年就能进行全国推广了。”

柳明月对此也很满意,“是啊,从这些奏表上看,大安今年的整体收成都很不错,百姓们应该可以多吃几顿饱饭了吧。”

哪怕仍有几处局部遭遇各种小范围天灾的区域,产量大减,但是有朝廷给予的惠政和补贴,影响也不大。

听到柳明月的话,皇上心中更觉欣慰了。

“想当年,朕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多吃几顿饱饭,可惜,朕在乡下种地的那些年,很少能有机会吃饱一顿,没想到多年后,朕竟然能有机会让这天下大半百姓都能吃饱饭,哈哈,想想,朕这辈子还挺圆满啊。”

皇上这话还真不是虚言,哪怕都知道船队出海的风险很大,可是今年出海的船队更多,多到需要分几成几批,分别出发前往不同方向的海域。

每批船队都满载大批的货物,大安各地都出现了不少新建的作坊,主要都为那些船队供货,给朝廷增加了许多税收。

再加上海贸的大笔税收与官方船队出海赚取的收入,加起来远在农业税收入之上,使得朝廷根本不必通过加征税赋,来满足朝廷日益增加的各种开支。

如此一来,大安各地的粮税,仍保持在开国之初的优惠税率,最高也不超过十五税一,某些遭遇自然灾害的区域,动辄就是免税三年。

这样一来,百姓们辛苦种田的产出,不会再像以往,大半都需用来交税,能留下的那一小部分,根本不够让他们养家糊口。

有不少大臣都曾上奏,在明里暗里指出,此举可能会给朝廷带来隐患,大安也应遵循之前那历朝历代的规则,说直白点,就是不能让百姓吃太饱,那样容易生事。

可是对此,不仅柳明月不愿理会,皇上更是看到就来气,即便皇上也知道,从统治者的角度讲,这些建议确实有其道理。

柳明月当然也知道按照所谓的帝王之术而言,劳民疲民愚民弱民贫民,的确有利于加强封建皇权的统治。

可她更知道,现在的炎黄民族,已经到了需要进步和革新的关键时期,继续这么下去,只会让这个民族在未来遭遇灭顶之灾。

承天十年的初冬之际,宫中接到沿海地方官衙的奏报,说是有一批来自海外异域的人,请求登岸休整或是定居,柳明月直接毫不客气的驳回,只许给些水与食物,略尽仁义。

【作者有话说】

抱歉,马上就要到大家最想看到或是不想看到的关键情节,思路有些卡。

211

第211章

教化

炎黄历朝历代皆自恃为礼仪之邦,对那些远道而来的异族,多以包容仁义的态度相待。

柳明月的这一决定,显然有违礼制,所以礼部在接到被驳回的圣旨后,当朝提出抗议。

听着他们口口声声的说什么此举有失大国风范,柳明月一直无于衷,直到朝中大半朝臣都表示,此举有失仁义,于礼不合,理应接纳那些流落大安的异域之人后,她才令冯含宁当众读了一卷文书。

文书中的内容,皆来自正史,每条内容都不算多,可是寥寥数语所透露出的信息却很多。

这个时空的炎黄民族,是从始皇一统六国后,开始走向让柳明月感到陌生的历史方向。

但是导致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出现的事件,基本都有出现,顶多不过是换了些关键人物,发展过程也有所差别而已。

例如大安之前的宁朝后期,在柳明月的记忆中,是草原异族入侵统治了近百年了元朝。

但在这里,那近百年间,草原异族虽然入侵,并占据了大片的土地,但是他们始终没能彻底建立起统治政权。

宁朝也曾被迫迁都,但是宁朝皇族在最后并不是全都直接亡于草原异族之手,而是在名存实亡多年后,分别覆灭于异族与各种势力之手。

宁朝之前的弘朝,亡于狄戎之灾,弘朝尚未大一统之前的梁朝灭于五夷乱梁。

这两场由异族叛乱所引发的大灾难,每次都给炎黄民族的人口与经济文化,都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而发生狄戎之灾和五夷乱梁的起因,就是当时的皇朝所接收的大量降敌和难民。

前朝部分皇室宗族逃亡到沿海城市后,却亡于在当地只手遮天的海外异族后裔之手。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次影响力不那么大的相关记载,炎黄民族的百姓,大多都是善良而宽容的,他们接纳那些因各种原因逃亡至炎黄的异族,最后被反噬的事件,一直有在上演。

听完柳明月让人整理出来的这些,每一条都代表着一次血的教训的历史记载,原本还热闹的朝堂,已变得寂静无声。

柳明月环视殿内众人道,“这些就是本宫会拒绝接收难民的原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大安不仅不会收下这批来自海外的难民,我们还要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接收难民‘这条,列为大安的基本法规。”

众大臣已经没了之前的理直气壮,不过仍有不死心的回道。

“娘娘,这批难民来自遥远的海外,不像史上那些,接收了他们,只会让我大安的声望远扬海外,依臣之见,仅凭他们那毫无根基的百十人,也没什么机会给我们大安造成威胁。”

柳明月知道这朝中有些人在打什么主意,这些难民来自海外,手中肯定掌握有一些航线,也知道海外一些邦国的情况。

这些人落居大安后,若能为他们所用,就能帮他们开辟海外更广阔的市场

还有一些人,则是为了自身的名望,想要借此事让自己的仁义之名远扬海外,或者是在史书上被记上一笔。

他们能想到的这些,柳明月当然也能想到,所以她已令海贸司的人在私下里前去接触。

人是一定不能接收的,却能通过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方便海贸司的人利用物资和航线做交易,从那些人口中多榨出一些有用信息。

“前朝那些决定收留异族的人,也都抱着你们这种想法,可是当他们借助我们先辈的仁慈和宽容,得以发展壮大后,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屠戮我们先辈,抢占我们的土地、财富,还想要成为我们这片炎黄大地的主宰。”

皇上也跟着表态道,“皇后说得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百年前,前朝人口最多时,达一万万,可我大安开朝之初,首次统计出的人口只有不足两千万,亡于异族之手的百姓,少说也多达上千万。”

其它数千万,有的间接死在异族之手,有的死于各种天灾、战乱和疫病。

在此前一直不曾表态的崔相这才开口道。

“陛下圣明,娘娘圣明,那些异族乃是不可控的祸端,我大安万不可再重蹈覆辙,臣以为,应当派出海军舰队,直接将他们驱逐出我大安海域,同样可扬我大安国威。”

不得不说,这就是默契,柳明月露出一丝笑意,皇上也做出将要点头认可的动作,立刻有大臣出列道。

“臣以为此举不妥,如娘娘所言,给些水与食物,让他们离开也就罢了,出动海军驱逐,未免太有失我大国风度了些。”

崔相露出一脸不悦之情,“对这些异族,与他们讲什么风度?胆敢不请自来,冒然进入我大安海域,本就是他们有错在先,我大安没追究他们责任,已属宽容。”

何相迅速明白过来,立刻跟着表态道。

“不错,升米恩、斗米仇,能给他们一些水食,已属仁慈,绝对不可给异族留下得寸尺的机会。”

两位丞相明确支持宫中的决定,甚至还更强势,勋贵出身的那些功臣,大半都曾与异族战斗,视异族为死敌。

哪怕是在此前觉得那些异族身上有利可图的人,现在也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那点盘算。

下朝后,皇上忍不住摇头叹息道。

“你刚开始说时,朕还觉得不至于,如今看来,朕真是低估了某些人的逐名逐利之心,咱们大安才将入侵的异族赶出去多久啊,各处边境至今仍在不时发生战事,可是这些都曾经历过异族入侵之祸的人,就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痛,真是让人寒心呐。”

在皇上看来,异族就是异族,从海外来的,与从边境来的没什么差别,他平等的憎恶所有异族,毕竟他当年也没少与异族作战,有不少亲近之人都死于那些战争中。

柳明月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她自己所在的时空中,相当于大安的那个朝代,更是直接亡于曾被那个朝代接收过的难民族群的后代之手。

“是啊,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咱们一定不可重用,臣妾最恨的也是这种为一己私利,罔顾国家民族大义之辈。”

不管是为逐名还是为逐利,柳明月都很不喜欢这种人。

“朕也恨,可是这种人,古代今来都不少,咱们甚至都无法保证大安的将来,不会出现这种被人挑唆几句,就好大喜功的揽事的皇帝,从而闯下养虎为患的大祸。”

柳明月也不敢说,大安的将来就不会像她所熟知的那个朝代,亡于自己曾救下的难民后代之手。

“教化,只能靠教化了,我们要全面推行教化,不仅要教廷君他们,还要编辑相关的教材,打小就教大安的年轻一代,要让他们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忠君爱国‘。’爱国荣、叛国耻之‘类的思想,牢记在心。”

皇上闻言,不禁有些有犹虑。

“这样会不会太兴师动众了些,而且这个投入将会很大吧?”

在皇上的印象中,与上学有关的花费都很大,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即便如此,朝廷目前每年在推广教化上的投入,本就不少,若想在民间全面推行教化,这个投入可就更大了。

这个投入当然很大,这也是柳明月早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不发达的弊端,却没急着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

教育注定是个投入大却见效慢,甚至不一定能见效的大方向,可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却不在农业、商业、医药之下。

“肯定很大,咱们先一步步的慢慢来吧,从改革现有的一些启蒙教育书籍开始,所有书院,在接下来,都要加开大安律法和炎黄史,与异族相关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让每一位学子都要熟记于心。”

风向很重要,要是从现在起,就掀起某些风向,这个时代的大安,总不至于再出现救助并接受难民,待难民宽容大方,最后养虎为患的灾难吧。

【作者有话说】

212

第212章

功利

如何推行相关教化,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非常耗时耗力,远非一日之功。

不过只要能得到皇上这位开国皇帝的支持,就算是师出有名,不仅对当下的人,乃至对后世而言,此事都更具权威性与影响力。

承天十年的秋末,太子妃子再次产下一子,柳明月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高兴之余,也略有那么一丝无法言喻的遗憾。

与她相比,皇上对此当然是纯粹的只感到欣喜,太子有了两个嫡子,无疑是给皇位嫡脉传承加了份保障。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来自皇上、皇后的赏赐,如流水般的被相继被送入东宫,令人为之侧目。

京中那些曾在当年暗地里议论太子妃无福、不祥的人,都纷纷闭了嘴,不管是帝后对这位儿媳高度重视的态度,还是太子妃生下两位太子嫡子的事,都已充分表明,这位比谁都有福气。

东宫那些暗自嘲笑太子妃被抢走长子,或是嫉恨太子妃的长子被皇上带在身边教养的侍妾们,在得知太子妃又产下一子后,心情更是郁闷不已。

唯一能让她们稍感安慰的,也就太子对太子妃产子一事,既没那么重视,也没那么欣喜的反应了。

柳明月当然也有注意到便宜儿子的冷淡反应,不过她不仅没有再为此动气,也懒得再就此对太子多说什么。

与此同时,她其实也能理解太子被禁足东宫一年多的时间后,心中所充斥着的那些憋屈与烦闷。

但她并不同情对方,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愧疚,因为对方会落得如今这境地,完全是他自己作的。

放对方出去,不仅会给皇上的身体状态带来威胁,还会给她与朝廷带来麻烦,扰乱当前这好不容易才开创出的大好局面。

何况不管是她也好,还是皇上、太子妃等其他人,虽然没有被禁足,但也一直生活在这宫中,被困在这方寸之间,没比太子的处境好到哪去,他自己心性不佳,承受不住,是他自己的问题。

承天十年的万寿宴上,皇上心情十分好,不仅封赏了多位大臣的家眷,还首次隆重封赏了皇后的亲眷。

杨宛如这位皇后的外甥女,被封为平乐县主,上阳伯府长房的那位将在年后成亲的嫡女,被封为和乐县主。

有些人暗自打量柳明月的反应,想要看她会不会又像以往的许多次般,当众为娘家婉拒皇上的封赏。

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的是,柳明月这次竟然一句推辞的话都没有说,直接在一旁笑着点头,一副对此乐见其成,很欣慰的样子。

毕竟别人不知道,杨宛如的县主之位,是她在一年多之前,就已许诺给人家的,如今不过是借皇上之口,兑现了这个诺言而已。

至于上阳伯府长房嫡女的县主之位,则是柳大夫人用自己的功绩,为她的小女儿兑换的。

只是这两份封赏的真相,都不便对外公开而已,柳明月对此当然没有意见。

而这两份封赏,除了让上阳伯府在京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再次得到提升外,同时还带来了许多揣测。

看到柳明月万寿宴上的反应,有不少人都在暗自猜测,是不是皇后之前一直压着娘家人,只是为了取得皇上的信任。

如今她在朝中的地位稳固,不打算继续装了,才用封赏娘家侄女和外甥女作为试探。

于是有那自诩已成功体恤到上意的人,就开始上奏,不吝溢美之词的恭维皇后的功绩,最后夸赞柳家教养有功,朝廷理应嘉奖。

上这种奏折之人的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而这些奏折也让皇上看得连连点头。

“别的不说,这些奏折写得是真不错,若非看到这些,连朕都没意识到,自打皇后临朝以来,竟给朝廷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这些人不知道,可朕心里清楚,能有这些改善,都该皇后居首功才对。”

柳明月不以为意的回道,“陛下理这些做什么?正因历朝历代都不缺这种喜欢揣测上意,然后费尽心思投上所好的人,才会出现昏君频出的现象,这是他们揣测错了,若教他们揣测对了咱们的心思,咱们肯定也会对这种人心生好感。”

而对方能得到他们这种上位者的好感,就意味着能有机会获得信任和重用,从而升官发财。

皇上深以为然的点头道,“这倒是,天长日久的面对这些看着既合道理,还挺合心意的恭维与夸赞,着实是很难不让人头脑发昏啊。”

他自己是因身体不好,被迫少了许多世俗的欲望,才能一直保持清醒与冷静,不会轻易被外人与外物所惑。

而皇后,才是真正心性坚韧者,除了最重视他身体状态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为江山社稷和百姓民生谋福,早前多少还图个贤名,如今则是连贤名都不要了,让他自叹不如。

柳明月当然知道皇上又在感叹什么。

“对于这种人,我们只需奉行一条原则,就是不在意他说了什么,只在意他做什么,任他说得天花乱坠,恭维得再好听,只要他于国于民无功,就一概不用,不给他留下半点可趁之机,他就主动消停了。”

皇上摇头叹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也就皇后能不受影响,朕都不敢说自己也能做到。”

情商高、会说话,固然是个能让人事半功倍的本事,但得用在正道上,用得不是地方,过于功利,就让人不喜了。

不过除了这种为讨好皇后,试探着提议应该重赏皇后娘家人的奏折外,同时也有弹劾此次对外戚封赏太过的折子。

对于这类折子,柳明月都给搁置,留中不发,也就皇上闲着没事抽几本看看,当个乐子讲给廷君听。

除了杨弘深在听说自己的长女获封县主后,忍不住再次质疑长女是靠着告诉宫中’预知‘消息获得的功劳,才会被封县主外,其他人对此倒是没什么旁的怀疑。

毕竟杨宛如和柳家长房嫡女同时获封县主,也算是互为彼此的县主身份由来打掩护了。

【作者有话说】

对不起,本来思路不顺,又遇上现实中的麻烦,状态大受影响,还是没能写出来。

213

第213章

错付

承天十年底,左子兴、吴尚青等人进京述职,本来身体不适的皇上,都因此而振奋了许多。

时隔数年,再次见到大侄子,皇上十分欣慰。

“海军算是在你手上发展起来了,你是不是该考虑调回京中任职了?”

左子兴有些犹虑,但是想到被禁足在东宫近两年的太子,他还是坚定了决心。

“伯父的心意,侄儿明白,可是还是更喜海上生活,何况侄儿还想亲自观望一下那些被流放海外之人的情况,还想亲自解决伯母曾令我们海军重点关注的那个岛国。”

皇上有些疑惑的问道,“岛国?哪个岛国?那个据说是几乎全民海盗的岛国吗?”

左子兴点头道,“是的,有了您与伯母为我们准备的航海钟,想要完成这件事,已变得指日可待。”

皇上叹了口气,若有所思的点头道。

“你既然选择坚持留在海军,我就不会勉强,不过解决那岛国的事不急,还是要先继续发展海军,积累海军实力,要在有了万全把握之后再行动。”

左子兴恭敬的应下,“伯父放心,伯母也只是下令让海军先调查那岛国的情况,并没有别的指示,是侄儿在了解到那岛国的情况后,私以为,那岛国内盛行的风气十分恶劣,放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成大患,便擅自揣测了一下伯母的目的,侄儿定不会冒然行事。”

考虑到下次再见,不知是何时,而且以他的身体状态,还能不能有机会再见,都很难讲,皇上终究还是决定,将有些话,趁这次相见就说开,以免为将来留下什么不必要的隐患。

“嗯,其实,我早发现你伯母身上有些异常之处,只是不管将来怎样,你都不必深究,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她淡泊名利,对咱们大安的江山社稷和百姓,都怀着一片诚挚之心,毫无半点私心,连我都自叹不如,是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人。”

左子兴惊讶的看着他伯父,“伯父……”

没等他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问出口,皇上就已抬手制止他道。

“你不要多问,像我一样当做毫无所觉就行,她嫉恶如仇,很重视真正有能力,能像她所期待的那样,能为国为民做实事的人,你就很合她的心意,所以就算没有我这层关系,她也会重用你,希望你也不要辜负她,待她要像待我一样尊敬。”

听到这番很像是在交待后事的话,左子兴感到有些不安。

“伯父的身体?”

对着这个曾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助他打胜最关键的一战,却毫不居功的大侄子,皇上不仅会说出他心底深处最大的秘密,也不介意向对方提起家丑。

“去岁因老五干出背信弃义的毁婚之事,被气狠了些,本来就不怎么健旺的身体,受了这次打击后,变得更差了,要不是你伯母弄出个医药部,从民间选拔出来几个水平不错的大医,还能帮忙维持着,你这次回来,可能就见不到我了。”

因医药部是宫中一力坚持开创的,所有不存在立场问题的大夫,都能皇上、皇后无比推崇,比所有人都希望这两位能长命百姓,好让医药部能在朝中真正站稳脚跟,并发展得越来越好。

要不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实在很担心新一任皇帝继位后,会取消医药部。

所以不管是宫中的御医,还是新加入医药部的大医们,对皇上的身体,都非常的尽心尽力,为了尽量给皇上续命,绝对可谓是各展平生之绝学。

不过这些都是机密消息,连宫中都没几人知道,更别说是一直远在海上的左子兴,更不知道这些。

“伯父,您……您也知道自己身体不好,怎么还能那般动怒呢?”

皇上摆摆手道,“唉,主要是因为这里面还关系到我年轻时候做的一些窝囊事,才没控制住,不过事已至此,再说这些也无益,我虽然希望你回京,但是从你伯母对海军如此重视,还早有安排的态度看,海军这摊子事,还真就只有交给你负责,我才放心。”

因听说皇上身体不好,刚打算开口留下的左子兴闻言,一时只觉进退两难。

皇上见他满脸的悲伤和迟疑,笑着道。

“你不用觉得为难,都是男子汉大丈夫,没必要儿女情长,有了航海钟的辅助,为船队护航这事儿,你完全可以撒手了,如今留在近海,登岸容易,是不是该好好考虑一下婚姻大事了?我就算是晚婚的了,可在你这个年纪,也快成亲了啊,你要是没相中的,就与你伯母就给你作主了。”

面对来自长辈的催婚,满心的悲伤和犹虑都在瞬间消息,左子兴胡乱抹了把脸上的泪水,赶紧回道。

“婚姻大事,还是由侄儿自己决定得好,就不劳伯父和伯母费心了,侄儿一定会尽快解决终身大事,一定不会让伯父失望。”

见皇上用充满质疑的眼神看着自己,左子兴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

“真的,这次进京后,意外结识一位女官,侄儿觉得和她挺投缘,顺利的话,可能不久之后就能有好消息。”

直到左子兴离开后,皇上还在好奇他侄儿到底看中了哪位女官,可惜他侄儿竟然不告诉他,这难免让他感到有些失落。

毕竟他对自家大侄儿,可是毫无保留,连他原本打算带进棺材里的最大秘密,都没有瞒对方,结果这小子竟然为了某个女子,瞒他,真是错付了啊!

听到皇上的抱怨,柳明月忍不住失笑。

“大侄子不告诉您,肯定是因为有他自己的顾虑,这事若是能成也就罢了,若是不能成,人家是女官,还要继续在京中任职,说不定会让您对人家心生芥蒂,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那女子的出身经历,说不定有点儿问题,怕您不支持,就想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后,再向您坦白。”

皇上闻言,不禁眼睛这一瞪。

“这小子,竟然和朕玩起心眼了,我觉得你说的后面那个可能,很有可能就是真相,哼,朕是那么不开明的人吗?朕都能答应让那些女子入朝为官了,怎么可能会坏他的姻缘!”

“这是关系到咱们大侄子终身幸福的大事,咱们不作任何干涉,就算是成全,您也不必焦虑,大侄子若能找到个与他情投意合,还能志同道合的妻子,实在是件幸事。”

皇上深以为然的点头道,“这倒也是,凭咱们大侄子的条件,固然能配得上这天下所有的好女子,可关键是他自己得喜欢,朕当年娶妻晚,是迫于各种形势,他到这把年龄还不成亲,绝对是因为他眼光太高、太挑!”

皇上能这么吐槽他最喜爱的大侄子,她这个便宜伯母,肯定不能跟着附和。

“这婚姻大事,主要还是得看缘分,咱们大侄子这缘分来得是晚了点。”

与此同时,柳明月心中想的却是,那女官应该不会是杨宛如吧?

【作者有话说】

214

第214章

可惜

柳明月觉得,真不是她有偏见,杨宛如虽然经历特殊了点,但她这个人的心性与能力,着实有些配不左子兴。

喜欢走捷径也好、投机取巧也罢,都属人之常情,只要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柳明月并不反感。

尤其是在杨宛如抱大腿不成,选择参加大招募,改用自己掌握的天灾信息走捷径后,她对此还很欢迎,对其有所改观。

只是杨宛如这个人,实在让人有些难评,为富贵荣华与权势地位,不惜赌上自己的婚姻,固然有着当下的时代环境,给她的思想与见识带来的局限性的因素。

被稽查司查到,在承天六年时,杨宛如应该是想靠着上辈子的记忆,知道苍河大坝会垮掉,竟然起了发国难财之意,这就让柳明月十分不喜了。

哪怕在那之后,对方提前’预告‘的几次灾难,让朝廷和百姓免遭巨大灾难与损失,柳明月也愿意承认她所立下的大功,但是对其本性,柳明月始终无法认可。

不过不管怎样,柳明月都不打算干涉左子兴的姻缘,希望这位命运多舛却才能出众的年轻俊杰,能如愿以偿,获得一门幸福美满的婚姻。

与此同时,回到住处的左子兴,心情有些沉重,哪怕通过上次回京里的谈话,已经让他对皇上的身体有了心理准备。

可是当他得知皇上的身体再次受了打击后,变得更加糟糕的消息后,终究还是会感到更加悲伤和痛苦。

魏长延等人皆在年后接下护航任务,分别带队出海去了,这次只有吴尚青和左子兴一起进京述职。

看到左子兴出宫后的这个神情凝重的反应,吴尚青有些不解。

“子兴兄这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哪怕是对有着生死之交的好兄弟,左子兴也不可能说实话,只能叹了口气道。

“陛下希望我能调回京中任职,我却拒绝了,可是拒绝之后,又为辜负了陛下的一番心意,感到有些愧疚。”

吴尚青当然知道这位好友是真心喜欢海上,也愿意留在海上。

“陛下想让子兴兄回京任职,当然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照顾,不过在我看来,子兴兄能够拒绝,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固然有知道子兴兄喜欢留在海上的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说着,他凑到左子兴的身边低声道。

“这次回京,我听说了不少最新消息,除了太子已被禁足东宫近两年的这个重头消息外,还有就是,太子的嫡长子,被接到乾元宫,由陛下与娘娘亲自教养的消息,眼看这宫中的形势是越来越复杂了,你这个身份太敏感了些,还是离远些比较好。”

想到自己拒绝皇上想调他进京的提议时,他的脑海中首先闪过的,也是太子一直被禁足的事。

“多谢尚青兄的提醒,我只知道太子一直被禁足的事,还真没听说陛下和娘娘亲自教养皇孙的消息,只是太子已成年,前些年在朝中的口碑也一向很好,为何会一直被禁足呢?”

左子兴是真不明白这其中到底有何深意,太子是他那位伯母的亲生儿子,一再被禁足,这次更是直接禁了近两年,总不至于和他那位伯母身上的异常之处有关吧。

再怎么异常,太子也是他伯母唯一嫡亲的儿子,总不至于被弃、被废吧?

对于这件事,吴尚青还真听说了一些消息,若是对旁人,他肯定不会轻易透露,但是对左子兴,他当然是知无不言。

“我听说,太子自上次被解除禁足出来后,一直在朝中跳得厉害,到处的结交和拉拢人,这次被禁足,是因他在去年年初,为讨好某些地方官员,叫上一些重臣,想要逼皇上和娘娘答应改掉当时的年度规划,将投向山南省的那些工事,分给各地。”

说起这件事,吴尚青颇有些后怕的拍拍胸口道。

“幸好陛下和娘娘在那件事情上非常坚持,被太子叫去的几位重臣,事先不知情,知道后,不仅不支持太子,还都坚定的表态支持陛下和娘娘的决定,要不然,那山南省的损失,可就更大了。”

左子兴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怒意,亲爹还活着,亲娘在执政,太子在急什么?

这么想,他也直接*这么问了出来。

“世人皆知,太子殿下的东宫之位稳固如山,太子什么都不做,这大安的江山自会在将来被传到他的手中,他为何要这么做?”

还做得这么明目张胆,是因有恃无恐吗?

为此感到恼怒之余,左子兴随即想到一个可能,莫非这也是太子一直被禁足的原因?

皇后肯定很了解皇上的身体状态,知道皇上的身体受不得严重的情绪刺激,干脆用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一直将太子关着,免得他出来又搞些惹人生气的事。

结果太子被禁东宫,倒是没机会搞事,五皇子却搞出一桩严重刺激到皇上的事。

再加上两年前被斩首的那位二皇子,左子兴觉得,他伯父这辈子,真是命太苦了些,上无父母可依靠,中无兄弟姐妹相助,下无子女争气。

好在他那位伯母身上虽有异常,但她能在关键时期成为他伯父的最大依仗,帮他伯父担起了这江山重担。

“唉,谁知道太子是怎么想的呢?说起来,当年我与长延兄他们,还曾与微服的太子结交过,后来还曾一同在御林卫受训,太子不仅文采出众,且待人谦逊有礼,做事也细心体贴,让我们都很钦佩他,知道他的身份后,都为我们大安能有那么一位优秀的太子,感到庆幸。”

说起这些,吴尚青的心情十分复杂,语气更是唏嘘不已。

感情上,他十分不愿相信,当年那么优秀的一位少年,竟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变得面目全非。

可他更加相信,能让在当年就早早的为太子铺路的皇后,以及允许太子临朝观政的皇上,对其感到失望,乃至走到如今这近乎放弃的地步,肯定是太子自身出了问题,而且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吴尚青觉得,他会这么认为,固然有着他是皇后的人,在立场方面会偏向皇后和皇上的缘故。

但更多还是因为,他与皇后打交道多,知道对方是位目标坚定、心性坚韧,且真正体恤民生,大度无私的贤后。

“没想到你们与太子之间,竟然还有着这样的缘分,之前都没听你们提起过。”

正满心感慨的吴尚青不以为意的回道。

“说来惭愧,我们当年在御林卫受训的那段时间,与太子走得近,相处也很愉快,后来也曾想过要与太子保持联系,这个心情,子兴兄应该可以理解吧?可惜,我们给东宫写的信,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收到半句回音。”

所以在后来,即便是在他们那次回京献宝、接受正式封赏之际,也没想过还要再去主动联系太子。

对此,左子兴当然可以理解,他早知道,吴尚青他们这些人,都是被皇后录用且安排的。

他们是皇后这位东家的人,太子是皇后唯一的儿子,刚好太子也有与他们结交的意愿,这个想要同时与未来东家打好关系的心思,当然很好理解,也属正常。

“尚青兄言重了,我当然能够理解,其实我与太子之间的情况,也与你们差不多,陛下登基前,我与这位堂弟虽然见得少,但是当时的关系还不错,可我回来后,却没再联系过他。”

这其中固然有着他的身份敏感,已更名易姓的因素,同时也有不欲让他伯父的儿子们,因伯父对他的看重与喜爱,对他心生嫉恨与不满的原因,早在他还没有流亡海外前,就已有了这个苗头。

明面上说着’还不错‘,实际上却是关系生疏,不咋样,才会没联系,吴尚青心领神会的点头。

“唉!真是可惜了!”

这句可惜听着好像有些突兀,事实上,两人都知道可惜什么,可惜太子没能长成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优秀,也可惜他们明明都曾与太子结下过前缘,却都缘浅早散。

同时也未尝没有替皇上、皇后可惜的意思,他们两位都那么的优秀,可是他们精心培养的太子,却让他们如此失望。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来到了承天十三秋,随着皇上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朝廷的军政大事,都到了全由柳明月独自裁决的地步。

独自承担如此多的政务,加上超强的责任心,让柳明月是真心感到疲累。

不过柳明月虽然累点,但是有皇上在,两人算是志同道合,遇事有皇上挡在前面,不仅能从精神上给她当支柱,还能利用他的威望为她开路,两人配合默契,让她轻松不少。

如今皇上的身体状态,已变得一日不如一日,着实给柳明月带来了极大压力。

而皇上身体状态不好的消息,也再也无法遮掩,从皇上缺席朝堂的日子,一次更比一次多,许多人都已看出端倪。

只是宫中一直不愿正式公开相关消息,朝中众大臣们虽有猜测,心中忧急如焚,也不敢直接质问什么。

直到宫中所有御医和大医们,都表示束手无策,皇上的身体状态已到回天乏力的境地后,柳明月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对外公开皇上重病的消息。

消息一出,顿时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以极快的速度,向地方传播,各种奏折如雪片般的被送入宫中。

柳明月一边要时刻关心皇上的情况,一边还要顶着巨大压力,坚持处理各种朝政,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稳定民心。

215

第215章

交待

皇上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早有心理准备,如今终于到了回天乏术的这一天,他虽感到遗憾和不舍,但在总体上还心态还算洒脱。

相关的消息公开没几日,皇上就挑了个自觉身体状态还不错的日子,召集所有相关人员交待身后事。

“朕这一辈子,自认活得还算问心无愧,唯一感到抱歉的,就是有些对不住皇后,可是朕走后,这大安的江山重任,还要要交给皇后承担,辛苦皇后了。”

看着皇上躺在那里,真正到了将要灯尽油枯的时刻,柳明月是真的很伤心。

“能有机会继承陛下之志,为大安开太平盛世之基业,是臣妾的荣幸,不敢称辛苦,臣妾一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之托。”

皇上定定的看着眼前这个他既觉熟悉,又觉有些陌生的原配发妻,心中五味杂陈。

“朕相信皇后能说到做到,在这个世上,朕只相信皇后能做到。”

跪伏在床前的太子终于忍不住道,“父皇……”

皇上这才将视线转向太子,“太子本性温厚纯良,却在少时,不幸被人教坏了心性,朕与皇后潜心教导,仍未能将他导入正途,令朕痛心不已,却一直不忍废弃,希望他能迷途知返,早些醒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听到皇上的这番话,跪在太子后方的皇子、重臣与勋贵们,都忍不住提起了心。

“朕几经考虑,终于不得不接受,太子实在难堪大任的事实,决定取消其东宫储君之位,封他为安亲王。”

哪怕近几年的禁足生涯,已经让他意识到这一天,但是太子一直心存侥幸,如今真到尘埃落定的这一刻,他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废的事实。

只是还没等他开口,就有内侍在皇上的示意下,上前将太子架了出去。

太子被废,在场余下的皇子们,都忍不住心生激动,哪怕他们都知道,皇上将大安江山托付给皇后,意味着什么。

但是他们不介意,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有机会坐上皇位,这样才能图以后。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就算太子被废弃,皇位也与他们无关。

听到皇上临终废太子,王尚书忍不住道。

“陛下,如此关键时刻废太子,恐会有伤国本啊,还望陛下三思啊!”

若非顾虑太多,废太子的事,根本不会拖到现在,皇上勉力摆摆手道。

“该思考的,朕都已经再三思虑过了,朕与皇后不能为一己私心,置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不顾,太子太过容易听信旁人的挑唆,还不自觉,此乃大忌。”

听到这话,崔相等人都忍不住暗自叹息,他们都曾关注过当年的那场重阳刺杀案,哪怕没能看到具体的案卷,也隐约知道些东宫那些属官的图谋。

接下来的时间,皇上又逐一安排了一些人与事,其中也包括提前接到秘信后,匆匆赶回京中的左子兴。

两人最后一次私下见面时,皇上告诉对方,他将当众公开他的真实身份,将当年就打算封赏给他的王位给他,却被左子兴拒绝,他选择继承自己母族的姓氏和身份,不愿再要徐氏宗族的身份。

见他如此坚持,皇上也不好勉强,只给对方留下一份遗旨,方便他在将来改变主意时,能用遗旨兑换一个王位。

不得不说,对于这个侄子,皇上可谓是相当的操心,比在他自己的儿子身子花的精力更多。

直到最后,皇上才说出自己对皇位所做的安排,在他百年之后,由太子的嫡长子徐廷君继承皇位,现在的皇后晋为太皇太后,并监国摄政。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众皇子与群臣的一阵哀嚎,众大臣还好,毕竟他们都算是对此早有预料,主要是众皇子,都在哀嚎自己的不甘与怨愤。

若是太子也就罢了,人家占着大义,是中宫嫡子,已当了十多年的太子,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他们不敢不服。

可是眼看他们亲爹在将要临终前,废了太子的皇位继承权,给了他们那么点点希望,

却在随后就宣布,要跳过他们这些儿子,将皇位隔代传给孙子,这个孙子还只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儿,让他们这些皇子情何以堪?

可是不管这些人再怎么不甘心,皇上不仅当众做出相关交待,还拿出了他早就提前准备好的相关圣旨,都是由他亲笔所拟。

毕竟他也担心自己的身体不争气,会在来不及做任何交待的情况下,突然就去了,所以早就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和安排。

这些提前备好的遗旨内容,都能与皇上当众所交待的那些,一一相对应的事实,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皇上没有病糊涂,头脑很清晰,他所做的一切安排,都是他本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许是因为交待完后事后,也算是了了最后一桩心事,没了牵挂,皇上的身体状态在当晚就出现急剧恶化。

经大安医术水平最高的几位大夫的齐心挽救,才让已陷入晕厥状态的皇上再次苏醒过来。

看到一直守在他床前的柳明月,皇上的目光异常清明,还有些锐利,挥退周围的其他人后,他才开口道。

“我可以相信……你吗?

听到那个被有意强调的’你‘,柳明月的心剧烈跳动了一下,随后语气坚定的回道。

“可以,我本身虽然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我热爱这片炎黄大地,热爱炎黄民族,我会倾尽全力,让这个国家和民族,不会像我所熟知的历史记载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将来沦为被异族占领,被海外异邦之人侵略、残害的弱者。”

皇上闻言,闭了闭眼,他这才明白,柳明月为何会那么重视海军,不惜投入大量的经费,研制更大更快更强大的船,威力更强大的火炮。

原来,他们大安的未来,竟然比杨宛如所知道的那些更糟,在将来不仅要面临周围异族带来的侵占,还将面临来自海外异国侵略吗?

“我相信你,也支持你!”

说完,皇上抬起颤抖的手,从床上的暗格里,亲自取出了一份圣旨。

“希望你能说到做到,将来若到万不得已之际,它能帮你更加名正言顺的实现你所说得那一切!”

【作者有话说】

216

第216章

意外

承天帝驾崩,举国皆悲,柳明月即便早对这一天有心理准备,依旧对此感到很遗憾,也很伤心。

因为对方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再次展现出了他的开明、包容和仁义,哪怕知道她身上存在异常之处,依旧选择相信她,给了她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也同时也代表着对方的认可。

不过现实没给柳明明留下多少伤心的时间,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哪怕一切事务自有朝廷和宫中的人负责操办,柳明月这个摄政太皇太后,依旧很繁忙。

哪怕皇上在近两年,已经没有精力在政务上提供多少建议,但是对柳明月而言,少了皇上的从旁支持与配合,处处都很不便,也很难适应。

停殡、设祭、颁遗诏等流程走完,大行皇帝的梓宫被送入早已开始修建的皇陵地宫中后,承天帝的一生,就此被盖棺定认,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定庙号为安太祖。

哪怕许多大臣都对皇上临终前废太子,隔代传位于皇孙,将先皇后封为摄政太皇太后一事颇有微词。

但是遗旨确实出自大行皇帝的亲自手书,与皇临终前交待的内容都能对得上,让人无从质疑。

如此一来,不管众人都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不得接受事实,奏请年幼的新帝尽快登基,择日举办登基大典。

在承天帝驾崩后的首次大朝会上,柳明月以摄政太皇太后的身份,高坐在大殿的上首,原太子妃,现安王妃牵着徐廷君走入殿内。

看到徐廷君没有穿戴早为他准备好衮冕,众大臣都有些不解,柳明月也下意识皱眉。

不过没等到她开口,就见徐廷君虚九岁,实际上才七周岁的徐廷君高举着一份奏表道。

“孙儿年幼,自知难当大任,恐有负皇祖父厚望,皇祖母辅佐皇祖父多年,为大安殚思竭虑,得百官臣服,万民敬仰,方使我大安能有今日之繁荣昌盛,孙儿在此恭请皇祖母登临大宝,主朝政、安社稷!”

此话一出,殿内众人皆寂静无声,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幼主初次正式临朝的这一刻,竟给他们来这一出。

柳明月也十分震惊,罕见的在人前失态,赶紧道。

“胡闹!本……老身一妇道人家,乃是迫于形势,才得以临朝,你为先皇钦定的新任皇帝,理应顺应天命,承继帝位!”

群臣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劝说徐廷君赶紧登帝位,徐廷君的态度却很坚持,有大臣提出让安王妃劝说太子,结果安王妃却道。

“我身为母后的儿媳,深知母后这些年来,为国励精图治,为民呕心沥血,父皇在世时,也从未否认母后的功绩,儿臣希望母后莫要推辞!”

想想也是,徐廷君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会想到要辞去先帝传给他的帝位,肯定是受到旁人的指示,才会这么做。

柳明月以皇后的身份辅佐皇上,执政数年的功绩,满朝文武大臣都愿意承认,也不反对让她摄政,可是他们实在无法接受让太皇太后直接登临帝位的事实。

一时之间,殿内群臣议论纷纷。

自古以来,史书上记录了无数次由皇位所引发的一场场争斗,还从没出现过像这样的场景,先帝临终前的新帝辞帝位而不受,奉先帝遗旨摄政的太皇太后,也拒不接受新帝的禅位。

崔相出列道,“先帝本就将江山托付给了娘娘,以娘娘之贤能,也确实担得起这大安的江山社稷,既然殿下有此意,还望娘娘成全,老臣恭请娘娘登临大宝!”

何相愣了一下,随即表示附议。

“老臣恭请娘娘登临大宝!”

有这么两位带头,那些本就是被柳明月提拔起来,或是得柳明月所施之政,才得以入仕的大臣,都纷纷表态,其中也包括左子兴。

看着下方殿内的这一幕,柳明月的心情十分复杂,天地可鉴,她是真没想到,太子妃母子竟然会给她来这一出。

这个时代的历史走向与她所熟知的那些大同小异,社会人文环境更是如出一辙,柳明月深知女子在这个时代中的处境。

她所想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个炎黄民族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没想过要争权夺利,更没想过要挑战这里的世俗体制。

最多,也就是想要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对大环境稍作改善而已。

差点被直接黄袍加身的意外经历,让柳明月在退朝后,仍觉难以相信。

看着眼前这两位在事前不曾对她透露半点口风的母子,柳明月冷着脸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么做?皇位是先帝传给廷君的,廷君若有心,知道要好好学习如何当一位贤明的帝王,莫要辜负先帝的厚望即可,怎能直接拒了?”

郭锦秋有些心虚的回道,“母后,这是儿臣的建议,不过廷君也不反对,他年纪还小,儿臣实在不忍看他小小年纪就要担此重任,承受群臣和万民的期待,儿臣只盼着他能健康平安的长大,所以只能辛苦母后了。”

徐廷君也赶紧表态道,“皇祖母,孙儿还小呢,不想这么早就当皇帝,天天像皇祖母那样,和没完没了的政务打交道,听您和大臣们说些孙儿听不懂,不耐烦听的事情,也许孙儿将来会改变主意,但是现在,孙儿是真的不想当皇帝,只想跟普通小孩一样慢慢长大。”

他母妃没有直接要求他要拒绝接受皇位,而是在分析不同的选择,所要面对的各种利弊后,让他自己选择。

是徐廷君自己坚定的选择了拒绝接受皇位,他从小被祖父带在身边教养,知道自己若选择了皇位,将会面临怎样的生活。

他打心里不愿意,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早早的被困在这座宫中,没什么机会见到外面的世界。

哪怕他所面对的是皇位,是世人皆会趋之若鹜的皇帝宝座,徐廷君也不觉得可惜,他很想去看看舅舅给他讲过的那些大山大河,去看看那辽阔的草原,数不尽的牛羊。

【作者有话说】

217

第217章

过分

让人将徐廷君带下去后,柳明月看着太子妃道。

“你是知道我的,若非太子没有能力承担这江山社稷,让我与先帝太过失望,我们何至如此,你又何必要这么做?”

柳明月当然知道,一个七岁的小孩,哪怕聪明点,从小接受的是这世上最顶尖的精英教育,又能懂什么。

徐廷君会做出这个决定,肯定少不了他亲娘劝说,甚至是诱导。

郭锦秋抹着眼泪回道,“儿臣当然知道母后,也相信母后,可是儿臣不相信其他人,廷君若早早的登基为帝,身边注定会有一批近臣,儿臣担心他也重蹈覆辙,走上他父王的老路,被人蛊惑心智,让好好的孩子移了心性,儿臣是真的怕了,太子……安王他当年不是这样的。”

仅一个太子,就足以让各方势力处心积虑的算计,更别说是一个年幼的皇帝,完全相当于是三岁小儿执金过市,势必会引来更多、更隐晦的算计。

她的丈夫还有像她公公、婆婆这样厉害的人物教导着,都没能将其导入正途,更别说是她的儿子,若被人算计了去,她可能更没办法。

听到她这么说,柳明月忍不住叹了口气。

“你的顾虑,我能理解,可是你别忘了,廷君现在的情况,跟境文那时不一样,当年我只是一介深宫妇人,碍于礼制,没什么时间和机会亲自教境文,才让那些人得手,如今有我和你在,完全可以在发现苗头不对时,及时处理,不会让廷君也受人蒙蔽。”

柳明月也是打心里不赞成让一个刚到上小学年纪的孩子,早早登上帝位,被迫早熟,只是当前的形势如此,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她也想过,自己要多承担些,会尽量让孩子少承担一些,还计划着要为其争取自由空间,让他能有机会出宫见识见识宫中的民生景象,而不是一直长于宫中。

柳明月所说得这些,郭锦秋显然也考虑过。

“母后说得这些,儿臣也曾想过,可是如今少了父皇的帮衬,母后为操劳政务,已经十分辛劳,不能再让廷君拖累母后,您是儿臣与廷君最大的依靠,绝对不能累坏了身体,而且在儿臣心中,没了父皇,您比这世上的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坐这个皇位。”

这是郭锦秋的真心话,她不想让儿子这么早就当皇帝,固然存有私心,不想让儿子早早就成为各方势力的针对目标。

同时也担心儿大不由娘,怕徐廷君会像他爹那样,长大了不听亲娘的话,反倒听信外人的挑唆,与他皇祖母生嫌隙,早早的就想争权夺势,耗尽情分,也落得个凄凉下场。

她婆婆这些年的所做所为,不仅充分证明了其能力,也足以让人相信,她真的是个大公无私,不贪恋权势的上位者,是真的有资格坐这个皇位。

郭锦秋坚信,只要她婆婆好好的,她与两个儿子就能好好的,只要她儿子将来不出大差错,即便能力平庸些,这皇位迟早还会回到她儿子手中,婆婆当皇帝,比她丈夫当皇帝可靠,也比她儿子当皇帝省事、省心。

柳明月叹了口气道,“女子在这个世道受尽限制与约束,别看现在有批朝臣愿意支持我,可事实上,这个阻力其实非常大,我也知道,让廷君小小年纪就登帝位,对他而言,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可朝廷讲究的是个名正言顺,我不想看到朝廷上下,因为这么一个名分的事情起纷争,耽误正事。”

郭锦秋毫不犹豫的回道,“只要母后正式坐在皇位上,就能名正言顺,这天下的臣民和百姓,都曾受到母后执政所带来的恩惠,谁都没有资格否认母后的功绩。”

郭锦秋嫁进宫中近十年,一直跟在柳明月身边,亲眼见证了曾经那个贫穷落后的大安,如何在她婆婆开始临朝后,一年发展得更比一年好,乃至到如今的盛世景象。

可以说,都是从少女时期开始,就跟在柳明月身边的郭锦秋和冯氏姐妹,是这世上受柳明月思想观念、性格与行事作风影响最大的三人。

与此同时,她们对柳明月的认可与推崇,也无人能及。

婆媳二人正在说话间,苏福亲自过来禀报,说是二公主求见。

柳明月愣了一下,才想起这个便宜女儿,皇上病重之后,有及时召在京城之外的公主进京,离京十年的二公主方才因此而得以回京。

只是二公主回来后,先是与其他兄弟姐妹位一起为先帝侍疾,后来则是忙于守灵,柳明月不召见,她就一直没机会在私下里来见柳明月。

如今先帝的丧事告一段落,新帝首次临朝辞帝位这样的大事,这位完全是迫不及待的赶来见柳明月。

被拦在外面,等通报后才被领进来的二公主冷着脸,心情十分不好,要知道在她嫁人离京前,她进出自家母后所住坤元宫,从来都不用什么通报。

行了个礼后,二公主就满脸热切的看着坐在御案后的柳明月。

“母后,儿臣听说廷君侄儿不愿当皇帝的消息了,他不愿意当,刚好可以让弟弟当啊,弟弟可是您的亲生儿子,父皇隔代传位,本就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弟弟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这样相当于是拨乱反正。”

听对方自顾自的说完后,柳明月语气平淡的回道。

“谁给你的权利,让你敢对朝廷大事指手划脚?”

二公主成亲十年,容貌早不复原主记忆中的娇憨与清丽,如今见到她,仍像原主印象中的模样,做出这娇俏任性的姿态,着实让柳明月看着有些不适。

再听到她用理所当然的语气,说出这么一番话,柳明月更加觉得反感。

二公主显然没有想到,在她为摒弃分别十年的生疏,故意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展现她最喜欢的姿态,竟是做了无用功。

“女儿会这么建议,也为是为了母后考虑啊,弟弟可是母后唯一的儿子,父皇让侄当,侄儿不当,当然只能让弟弟当,这是朝廷大事,也是咱们的家事,母后怎么可以这么说女儿?”

柳明月语气淡漠的回道,“就算是家事,也是我们徐家的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难道忘了,当年是你自己说,你既嫁到张家,就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

时隔十年,原主的有些记忆,柳明月已经记不清了。

但是在二公主大婚后,坚持要随夫匆匆离京时,因担心那张皓不是良人,让她受委屈,原主劝女儿能改变主意时,二公主就是这么回怼原主的,令原主大受打击,也让柳明月对此印象深刻。

二公主自己显然也已忘了,她曾用这种无情的话,回怼一位曾全心全意爱护着她的母亲,下意识撒娇与抱怨道。

“母后,我虽然嫁到张家,但我还是咱们大安的嫡公主,是您的女儿啊,就像您之前常说的,咱们与弟弟,永远是最亲近的一家人。”

见她揣着明白糊涂,柳明月可不耐烦与她演什么母女情深,淡淡回道。

“你不是向来不愿听这些,一直认为你与你父皇、明郡王才是最亲近的一家人?”

听到这话,二公主下意识用力揪着手中的帕子,强笑着回道。

“母后怎可这么误会儿臣,在儿臣心中,一直只有您与哥哥,才是儿臣最亲近的家人,是儿臣最大的依靠。”

柳明月冷哼了一声道,“是张皓让你来说这番话的吧?若是我答应了,你们夫妻就能挣个从龙之功,就算我不答应,也不会对你们造成什么影响,算计得很周全,下次不要再算计了,免得让人看着贻笑大方。”

听到柳明月的这番毫不留情面的奚落,二公主有些恼羞成怒,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母后太过分了,你凭什么这么说儿臣,我是你唯一的嫡亲女儿,你执掌朝政,不说提拔驸马,还有意打压他,让我们一家在江城蹉跎十年,都不能回京,侄儿不愿当皇帝,就让弟弟当这个皇帝,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臣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难不成母后还真起了贪天之心,想要亲自坐这个皇位?”

柳明月目光平淡看着对方的崩溃与失态。

“在你看来,我即便为大安操劳多年,也坐不得这个皇位吗?”

二公主嗤笑一声道,“母后一个妇人之辈,凭什么坐这个皇位?何况这天下姓徐,就算女子可以当皇帝,儿臣这个嫡公主,也比母后更够格。”

看着原主的女儿,柳明月转头对侍立在一侧的苏福道。

“我今天就让咱们的二公主知道,我能凭什么坐这个皇位,召集群臣到奉天殿,我要公开先帝的另一份遗旨!”

苏福恭敬的应下后,退离时,目含深意的扫了眼二公主。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十年过去,这二公主竟然活得越来越没脑子了,竟然将皇后气到如此地步,丝毫没有意识到,现在皇后,连太子都能废弃,早不再是当年的皇后。

【作者有话说】

218

第218章

质疑

郭锦秋母子的辞帝位操作,的确让柳明月深感意外,不过她也在同时,生出了干脆自己就此正式坐上帝位的想法。

好在一直以来的理智,在关键时刻提醒了她,她若当场答应,势必会留下话柄,让人认为这是她早有预谋,没人会相信郭锦秋母子的做法,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所以柳明月当着众人的面,坚定了选择了拒绝。

原想就此拉扯几个回合,让人知道,她是真的没有想过要自己当皇帝后,只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在众大臣的请求下接手帝位。

哪怕这就是事实,但是事关帝位,稍有不慎,就容易给人留下把柄,所以柳明月不得不费些心思。

如今二公主的出现,却让这件事出现了另一种操作方向,母女吵架,她这个气急之下的母亲,为跟贬低她的女儿争一口气,直接拿出先帝遗旨,证明自己本就有资格登临帝位。

只是她原本并不想称帝,才没拿出来,也不曾透露相关消息,如今被女儿气着,才给拿出来,势必会让这件事更具何信度,也会让她的登基之路变得更为名正言顺。

负责派人去召集众大臣的苏福,显然也是个精明的,他有意让人将勤务殿中发生的争吵,宣扬出去,尤其是二公主所说得那些气得太皇太后召集众臣的话。

于是在群臣与一众皇子驸马聚集到奉天殿的同时,也都知道在此之前,勤务殿内发生了什么,太皇太后将他们召集在此,目的是为了什么。

许多大臣都对此感到难以置信,他们无法理解,先帝怎么可能会给太皇太后留下一份让她登临大宝的圣旨。

那份特殊的遗旨,不是柳明月亲自取出来的,而是由苏福带着崔相等重臣,亲自去被封存起来的先帝寝宫取出来的。

知道圣旨被取出来后,柳明月才带着二公主出现在奉天殿,她也没有多废话。

“平身,这份遗旨是先帝为江山社稷考虑,所留的后手,本宫希望这辈子都用不上它,所以直接让人封存了起来,不欲让人知道。”

亲手取出苏福托着盒内装着的一卷圣旨,柳明月神情凝重的拿在手中。

“没想到今天会发生这些事,先帝钦点的皇位继承人辞帝位不受,二公主跑来义正言词的要求本宫要将皇位交给安亲王,还说什么这皇位是徐家人的,本宫不配,本宫现在就要让诸位和天下人,还有二公主知道,本宫到底配不配,崔卿家,就由你来宣读吧!”

崔相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此前在朝堂上带头表态支持太皇太后继续皇位,其实是个可能会让自己晚节不保的举动。

可他是真心希望柳明月能正式称帝*,因为只有柳明月正式称帝,那些刚刚见到成效的新政,才能得以维持,大安会继续朝着当前的方向发展。

在崔相看来,哪怕先帝钦定的继位者徐廷君,一直由皇上、皇后带在身边亲自教养,打小与祖父母感情深厚,也会让未来充满未知的变数。

按照柳明月和先帝的规划,他这个已年过六十,该告老的左相,还有机会再次以顾问的身份,继续留在权力中心。

哪怕影响力不如从前,也能为他那个已在仕途崭露头角的儿子,再护航一段路程。

不过当他得知柳明月的手上,竟然握着先帝允她继承皇位的遗旨时,崔相为之感到惊喜之余,还有震惊、意外、难以置信、不可思议、质疑等情绪。

因为将心比心,他自己虽然也与老妻感情深厚,但他绝对做不出将皇位传给妻子的决定。

可是当崔相展开圣旨,看到里面的内容后,他就彻底相信了,知道这份从字迹与墨迹上看,反复犹虑、停顿,甚至还不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圣旨,确实是由先帝亲笔手书。

“……赖皇后贤德,拯兹难于四方,允执厥中……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为大安江山永固,允皇后承继大位……”

虽然先帝在圣旨中的意思,是说若幼帝出了什么意外,或是犯下像他父亲那样的错误,与尊长言行相悖,为大安江山社稷考虑,他的皇后完全有资格承继大位。”

这么一份让人颠覆认知的圣旨公开后,奉天殿内一片寂静,且不管他们分别持什么立场,可以确定的是,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先帝竟然会对他的皇后信任到如此地步。

事关重大,郭锦秋和徐廷君也在场,徐廷君毕竟还只是一个小孩,想不到这份圣旨背后的更深层的含义。

可是郭锦秋却听明白了,深感震惊和意外的同时,她还感到十分庆幸,庆幸自己没有贪心,及时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不过这也让她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她的婆婆确实是这世上最可靠、最可信,也最淡泊名利的人。

要不然,只要她婆婆在此前有半点想要称帝的想法,都不会有她带着儿子当众辞位让贤的机会,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之间的差别大了。

在徐廷君于正式登基前,坚持辞位不受的情况下,有了这么一份先帝遗旨,柳明月这位皇后继位的事,彻底变得名正言顺,让人无可指摘。

哪怕有些大臣还是在心中坚定的认为,女子继承大位,乃是牝鸡司晨、有违礼法,可是当着先帝的遗旨,谁也不敢将心中的非议说出来。

倒是有人提出,要确定这份遗旨确实出自先帝之手,对此,柳明月毫不在意的许他们前往。

于是众臣又派代表随苏福一起,前往大内档案库取备案圣旨对照,皇上既然早已下定心,做出了这一决定,当然也有做好相应的安排。

所以众人顺利取到了备份圣旨,足以证明圣旨是先帝在其身体状态尙未恶化到一定程度前,就已提前拟好的。

无人能够质疑圣旨内容的真实性,或是怀疑先帝当时的精神状态,何况众大臣都都清楚,先帝直到驾崩,头脑都一直很清醒,没有糊涂过。

听完先帝遗旨中的内容后,二公主就觉得自己的脑子嗡嗡作响,她怎么都无法相信,她那对在当年夫妻关系淡漠的父母,竟然会在后来,变得关系如此亲近,相互之间如此信任。

而且这份信任,不仅到了能以江山社稷相托,允她母后摄政的地步,甚至还直接给出皇位继承权。

而她,却因记恨自己的母后不愿将她一家调回京中一事,选择亲近自己的亲弟弟安王,与对方达成合作,答应靠着母后对她的宠爱和信任,帮其夺权。

【作者有话说】

抱歉,下午出去办事,回来的有些晚,更新晚了许多。

219

第219章

警告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了先帝的遗旨,柳明月登基为帝的大势,无人可挡。

支持柳明月登基为帝的人,更加不再掩饰,直接上奏要尽快择好吉日,为柳明月筹备登基大典,拟帝号等。

那些坚持认为女子不该为帝的大臣,纵有满腹的反对依据,在先帝的遗旨面前,也都只能憋着。

众大臣都退下后,柳明月看向殿内的这些,先帝留下的众皇子公主驸马道。

“现在,你们之中,还有人会质疑本宫没资格继承这个皇位吗?”

曾经的大皇子,如今的庆郡王赶紧回道。

“母后执政多年,深受臣民的信任和爱戴,母后登临大宝,乃是众望所归,是大安之幸,儿臣恭贺母后!”

除废太子安王和二公主外,其他人皇子、公主、驸马,纷纷表示恭贺。

先帝一直压着他们这些人,直接临终前,才给他们正式封爵,还都不算高,过去的那些年,他们中的有些人纵然有心,也没机会获得朝中什么大人物的支持。

自从曾侥幸获得朝中大人物支持的二皇子,被他们父皇亲自下旨斩首后,这些人都开实变得很老实,不仅不敢主动去争取什么支持,有人想要接近他们,都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如今没了先帝,他们这位嫡母将要正式继位,这些庶出的皇子们只想努力表达自己的恭敬和臣服,更不敢再生出什么多余的心思。

即便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身为先帝儿子,不仅没能继承皇位,连个亲王之位都没混上,嫡母却得以继承皇位的境遇,感到有些不甘心,也不敢在表面上流露分毫。

柳明月勉励的众人几句,才让他们离开,然后看向原主的一对亲生儿女。

“怎么,事到如今,你们姐弟仍然不愿相信这个事实,认为本宫没有这个资格?”

安王双眼赤红的看着柳明月,“母后为何要这么对待儿臣,这世上哪人会有像母后这样,亲自抢儿子的皇位?”

柳明月看着他,冷哼一声音道。

“你错了,这个皇位,从来都不曾真正属于你,何来被抢一说?因为你是本宫的儿子,才有机会短暂的靠近过皇位,可是事实证明,你心性不堪,容易受人挑唆,不忠不孝,不堪造就,才会早早失去继承皇位的资格,可笑你至今还没反省到自身的问题。”

安王并非真正蠢笨之人,怎么可能会想不到这些,只是他不愿相信而已。

毕竟他当了十三年太子,又是兄弟之中一唯的中宫嫡子,这一身份,早就让他将皇位视为自己的囊中物。

哪怕这几年的禁足,让他意识到事情可能有变,他也不愿承认这一点,努力告诉自己,他父皇身体不好,活不了几年,他才是最适合的,也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选。

却没料到,他父皇临终前,宁愿钦定他那年幼的长子继承皇位,也不愿选他,仅用一个王位打发了他。

“母后难道忘了,当年明明是您,时常对儿臣说,儿臣是太子,将来要继承父皇的皇位,要好好学习,儿臣有好好学习,临朝之后,也有好好做事,您与父皇也曾对儿臣多有赞誉,母后现在凭什么说,儿臣已早早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看着这个应该是一直以来,满心满眼都在考虑他凭什么不能继承皇位,凭什么不是他继承皇位,却从没真正反省到自身问题关键的便宜儿子,柳明月神色平静的回道。

“因为本宫与你父皇多次指出你身上最严重的根本问题,你却始终不曾正视,还觉得委屈,因为你认为本宫与你父皇是你的父母,所以我们说你不忠,这是无端指责,你是儿子,没有做过伤害我们的事,怎么能说是不忠?我们说你不孝,你觉得你在我们面前,绝对尽到了礼数,无可指责。”

被说中心想法的安王理直气壮的反问道,“难道不是吗?”

柳明月语气淡漠的回道,“当然不是,你父皇与本宫是君,你听信那些东宫属官的话,不认同你父皇与本宫所施之政,是为不忠,你为人子,在本宫遭受你那些老师们谋划的刺杀之际,你不思为母报仇,还想为他们开脱罪责,是为大不孝!”

有些事情做的时候不觉得,被人当面直白的讲出来来,却能让人感到分外狼狈。

“母后知道的,儿臣会做下那些错事,都是因为受到那些人的挑唆与蛊惑,属情有可愿,而那些害了儿臣的东宫属官,都是由父皇安排到儿臣身边的,母后指出来,儿臣自会改正,再怎么说,母后也不该为此放弃儿臣。”

听到他这话,柳明月险些被气笑。

“前两次将你禁足在东宫期间,以及在本宫临朝后,将你带在身边教导的那段时间,指正得还少吗?是你屡教不改,方导致如今的结局,事已至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静下心,珍惜当下,过好余生。”

要不然,消耗完了原主的那点儿情面,再犯到她手上,她可不会客气,毕竟当皇帝,跟当皇后可不是一回事,即将到来的身份转换,将会让她变得更加心硬手狠。

看到柳明月和她弟弟的谈话告一段落,二公主赶紧开口道。

“母后,儿臣知道错了,是儿臣不该将事情想简单了,觉得既然侄儿不愿继承这个皇位,只能让弟弟继承,没想过母后也能继承皇位,您就原谅儿臣这一次吧,儿臣再也不敢这么鲁莽了。”

二公主是真的后悔了,她没想到,离京十年,这京中早已变得物是人非。

看到她这位曾对她百般宠爱的母后,在奉天殿内威严无比,百官臣服的场景,二公主才真正意识到,她母后是真的变了。

在她母后临朝执政后,大权在握,一直不让她一家回京,不是母女赌气,也不是顾虑她父皇的态度那么简单,而是真的对她这个女儿心生失望与不满,放弃了她这个女儿。

柳明月将视线转向这个便宜女儿,心中冷笑,这位是终于有所意识了?

“是母后错了,不该将你们一个个的都宠爱得不知分寸,理所当然的认为,不管你们犯怎样的错,母后都会无条件的继续爱护你们,早在刚认识到这个错误时,我就想着要改,要让你们知道,我不会一直纵着你们,结果你们竟然一直无视本宫,如今再说这些,晚了,都给本宫安分些吧,再敢惹出什么事儿,别怪本宫心狠!”

说完,柳明月直接转身离去,不想再看这两人的反应。

对其他人,柳明月没什么太多顾虑,而这两人,毕竟是原主最心爱的儿女,她肯定要考虑得多些,希望能用这严厉的警告,让他们识趣些,别找死。

刚回勤务殿,就看到郭锦秋母子已经等在那里,看得出来,这对母子的身上都透着如释重负的喜悦。

柳明月本有些烦躁的心情,也因此而好转许多,事实证明,不是她做人失败,是原主的那对儿女自身有问题,才会变成这样。

“免礼,今天这事儿,我也有必要跟你们解释一下,要不是被乐怡气狠了,那封先帝遗旨,我是真没想过要拿出来,毕竟我对咱们廷君有信心。”

徐廷君熟练的坐到柳明月身边,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头回道。

“可是孙儿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啊,母妃说,幸亏皇祖父早有准备,这是最好的结果,孙儿也这么认为。”

“皇祖母,不当皇帝后,孙儿是不是就可以跟舅舅一起去西北了?”

现年十六周岁,按照当下习俗算,已经十八岁的郭锦昭,这两年一直在西北历练,从百夫长做起,现已凭借军功升为校尉。

皇上病重,柳明月提前将他召了回来,这位跟左子兴一样,都与皇上感情深厚,柳明月当然不想给他们留下不能再见最后一面的遗憾。

对于皇上的驾崩,郭锦昭的伤心程度,远在皇上的这些亲生儿女之上,现在还留在皇陵给皇上守陵,劝不回也召不回。

“不行,你还太年幼,不宜远行。”

徐廷君不满的回道,“为什么小舅可以?他在孙儿这个年纪,就曾随皇祖父一起去过西北,还上过战场呢。”

柳明月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毕竟人家说得是实话,郭锦昭随先帝去西北那次,好像也就九周岁的样子,比现在的徐廷君只大两岁。

看到婆婆无言以对的样子,郭锦秋掩唇笑了下,接过话道。

“你皇祖父那次去西北,是御驾亲征,你舅舅是去跟着玩儿,而且你舅舅就是在西北出生的,长到六岁头上,才回京,去西北,也算是回老家,你去西北能做什么?”

徐廷君不服气的回道,“儿臣去西北后,也能在草原上学骑马射箭,牧马放羊!”

还没马腿高的小孩,在这说要骑马,着实有些惹人发笑,柳明月摸摸他的小脑袋道。

“想去西北,以后会有机会的,不过在此之前,你要先好好学习,等到我与你母妃觉得你学得够多了,可以出去实践书中所学的那些了,肯定会让你去,不仅去西北,还能去西南,去更多的地方,开阔心胸和眼界,从而知道你身上担负着怎样的责任。”

【作者有话说】

220

第220章

打算

听出柳明月的话中有让她儿子在将来继位的打算,郭锦秋让人将廷君带下去后,才郑重其事的跪地道。

“儿臣想求母后,不要将廷君立为太子,儿臣只盼着能看到他平安健康的长大,等到他长大后,若他有这个能力担负起大安的江山,而且愿意担负,儿臣当然也不会有异议,现在,儿臣实在不想看到他在还不懂事的年龄,就背负上如此沉重的责任和负担。”

不得不说,郭锦秋这开明通透,而又全心全意为儿子考虑的慈母之心,着实很让柳明月动容,因为太难得。

可是该说的话,她还是要说。

“我能理解你身为母亲,对廷君的一片苦心,也为廷君能有你这么一位母亲,感到庆幸,可是你要知道,廷君本是先帝钦定的新君,现在由我坐这个皇位,我当然不会容不下他,但是在我之后,若不是由他继位,后来的皇帝,可不一定能容得下他。”

有先帝的遗旨,她坐皇位也能名正言顺,那些大臣们也都能领会到先帝的意思,就是徐廷君当上皇帝后,若也像他父亲,不听她这个摄政祖母的安排,不愿继承之前的那些政策,她这位摄政太皇太后有取而代之,直接夺位登基的权力。

也就是说,只要她想,她登基继位的优先权,尚在徐廷君之上,如今她又是在徐廷君辞帝位的情况下,才选择自己登基。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她都不用担心徐廷君的存在,会给她带来什么威胁,但若换成别人坐这个皇位,可就未必能容得下徐廷君了,甚至边他亲爹在内。

郭锦秋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也曾就此仔细斟酌过,目光坚定的看着自家婆婆道。

“儿臣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儿臣知道,只要有母后在,就能护佑得住廷君,也会为廷君的将来做好安排。”

听到她说得这么肯定,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柳明月只觉哭笑不得,有些无力的摆手道。

“你这孩子,真是太贪心了些,也罢,趁我在接下来的十来年,应该还这有这个体力和精力,先在前面给他挡着,希望他在将来能不负先帝的厚望。”

郭锦秋赶紧磕头谢恩,有些不好意思,却态度坚定的保证道。

“都是母后宽和,儿臣才敢起这心思,辛苦母后了,不过您放心,儿臣一定会盯着廷君,不会让他入歧途,也不会辜负父皇与母后对他的期待。”

说直接点儿,就是不会让徐廷君重蹈他父亲的覆辙。

“起来吧,廷君这边,你固然要多费心,廷康那里,你也不可忽视,这养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厚此薄彼,有些事、有些话,你要及时和孩子们沟通清楚,还要约束好廷康身边的人,别让他听到什么闲话。”

郭锦秋知道婆婆教导她这番话,都是为她与两个孩子好,恭敬的应下。

见她应下,柳明月就不操心这件事了,这个儿媳是个既有主见,也愿意听劝的,从不做那阳奉阴违的事。

所以她甚至有些遗憾这儿媳不是原主的亲生女儿,要不然,纵然要与这个时代的礼规作对,她也一定会力排众议,想方设法的将其推上皇位。

可这位是儿媳,无法像她这样,有机会用多年的时间和亮眼的政绩,取得大半臣民的支持与认可,在朝野上下和民间树立起足够的威望。

所以柳明月再怎么欣赏她,能做的也就是让她跟在自己身边,以相当于秘书办主任的身份,接触一些政务,从而有机会一展所长。

柳明月随后派人召来左子兴,看着这个因皇上驾崩而受到的打击太大,短短十来天的功夫,就瘦了一大圈,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大的中年人,她忍不住叹了口气。

都知道郭锦昭是皇上当自家亲子侄,带在身边教养着长大的,他能在人前无所顾忌的展现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坚持要留在皇陵为大行皇帝守陵,旁人也只会夸赞他有孝心,不枉皇上待他那么好。

可是眼前这位,身为先帝的亲堂侄,却不好在人前公然流露出自己的伤心与悲痛,因为那样只会让人觉得这人很有心机、会演。

“清平,你要知道,逝者已逝,我们活着的人,身上都有着各自的责任,不能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不可自拔,还伤害自己的身体,你伯父的在天之灵,肯定也不愿看到这一幕。”

说起这些,柳明月也忍不住感到十分伤感,心中更是酸涩不已,她对原主的丈夫虽然没什么所谓的男女之情,但是他们之间的同事情,或者说是战友情,绝对足够深厚。

左子兴恭敬的应道,“皇伯母放心,臣一定会尽快调整好状态,不会辜负皇伯父对侄儿的期望。”

柳明月点头道,“希望你能说到做到,我不知道你皇伯父跟你说了多少,我想跟你说的是,继承这皇位,实非我本意,我过去不曾贪恋这权柄,将来也不会,完成我与你皇伯父已做的这些规划,有了合适的继承人后,我巴不得能早些退位。”

左子兴没想到这位召他过来,竟然是为说这番话,意外之余,迅速反应过来,赶紧回道。

“伯母放心,伯父相信您,侄儿当然也会相信您,所以对于您继位的事,侄儿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不曾质疑过您。”

这是左子兴的心里话,他相信自家伯父的判断,所以早在他伯父的嫡孙辞位不受时,就已选择支持他这位伯母继位。

因为在他看来,若他伯父生前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不愿继位,他这位已将军政大权尽握手中的伯母,确实是最合适的继位人选。

不过他也没有想到,这位手中其实还握有另一份更具份量的遗旨,却在此前没有拿出来的意思,可见对方确实没有辜负他伯父的信任,不是那种野心勃勃之辈。

柳明月当然也有注意到,早在崔相他们首次劝她继位时,左子兴也有附和。

“我一直认为,及时的沟通很重要,今天叫你过来,也是将话说开,希望我们能在接下来,能心无隔阂的继续好好合作,海军很重要,护航赚钱,都只是稍带着的,最重要的是海军的作战实力。”

左子兴身为海军指挥使,他比谁都清楚这位对海军的重视程度,这些年来,除了朝廷按例给拨的经费,这位在私下给的补贴加起来,才是天文数字。

“陛下放心,我们海军的将士们,不仅注重海上作战能力的训练,也很重视登陆作战能力与经验的训练。”

柳明月摆摆手道,“叫我伯母就行,我的有些打算,你们应该有所猜测,我计划在接下来,要相继攻占海军曾重点关注过的那几座岛,从最早的那座岛开始,不过正式动手时,一定要师出有名,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左子兴当然明白,本来有些消沉的状态,都因此而振奋了许多。

“伯母放心,侄儿一定不会让伯母失望,那座岛完全是海盗大本营,剿灭他们,乃是我们大安海军在替天行道。”

柳明月冷笑着点头道,“不错,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座岛上的人欺软怕硬,每每看到我炎黄大地遭遇战乱,国力下降,就想趁势入侵我们,所以他们世代手上都沾满了我们炎黄百姓的鲜血,他们每一个人,生来都带有原罪,你们不必有负担,只有彻底灭了他们,让他们永无翻身之机,才能为我们的后世子孙除一大患。”

左子兴闻言,低垂的眼中不禁闪过一抹异色,他当然没有忘记,他伯父曾说过,这位伯母身上有异常之处。

可以肯定的是,他这位大家千金出身的伯母,这辈子都活得金尊玉贵,没有遭遇到什么苦难,也没机会与海外异族,尤其是那些曾入侵过大安的海盗打过交道。

而他的这位伯母,不仅知道海外那个岛国,还对那个岛国中人的秉性有所了解,对他们十分憎恨的样子。

与她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大安百姓和将士的生命,重视到显得有些过于仁慈的表现,截然不同。

不过左子兴不仅没有追究缘由的想法,还对此表示十分的支持与认可,同时还感到有些欣慰。

因为在左子兴看来,这种爱民如子,对待异族、异邦的人,却能做到心狠手辣的表现,乃是一位帝王必备的素养。

而左子兴在听到她的这道指示后,不仅没有追问缘由,还很配合的反应,也让柳明月感到很欣慰,因皇上驾崩而生出的那些烦躁不安的茫然情绪,都因此而消散不少。

皇上只要活着,就是她的最大支柱,能为她分担大半压力,如今皇上驾崩,对她的打击,绝对不比任何人小,一想起她将要独自承担起这大安的江山,柳明月就感到两眼发黑,前途晦暗。

可她现在连想死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这具身体不是她自己的,还有那些由她提拔、培养,以及支持她的人,一身荣辱和前途尽数系在她身上。

她不可能会因这些牵绊而偏向谁,但她有义务好好活着,坚持实施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可以发展壮大,进而能在各自的位置上站稳脚跟的环境与机会。

【作者有话说】

抱歉,思路卡,又想尽量多写点儿,更新又晚了些。